作者: 李百药,唐代历史学者。李百药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北齐书》是研究北齐历史的重要史籍之一,涵盖了该朝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李百药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北齐社会及其衰落的宝贵资料。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北齐书》详细记录了北齐(公元550年-577年)的历史,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共二十卷,主要内容包括北齐的开国过程、军事征伐、治国方略、政治斗争及最终衰亡。李百药通过分析北齐统治者的治国经验,探讨了北齐从强盛到衰败的原因,尤其是北齐国君暴政、内讧以及腐败的因素。此书不仅记录了北齐的重要历史事件,还为研究北朝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北齐历史的回顾,李百药为后代史学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书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本纪-卷五-原文
废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长子也,母曰李皇后。
天保元年,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
性敏慧。初学反语,于“迹”字下注云自反。
时侍者未达其故,太子曰:‘迹字足傍亦为迹,岂非自反耶?’
常宴北宫,独令河间王勿入。
左右问其故,太子曰:‘世宗遇贼处,河间王复何宜在此。’
文宣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立太原王。
初诏国子博士李宝鼎傅之,宝鼎卒,复诏国子博士邢峙侍讲。
太子虽富于春秋,而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
七年冬,文宣召朝臣文学者及礼学官于宫宴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
太子手笔措问,在坐莫不叹美。
九年,文宣在晋阳,太子监国,集诸儒讲《孝经》。
令杨愔传旨,谓国子助教许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资?’
对曰:‘散愁自少以来,不登娈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简策,不知老之将至。平生素怀,若斯而已。’
太子曰:‘颜子缩屋称贞,柳下妪而不乱,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乃赉绢百匹。
后文宣登金凤台,召太子使手刃囚。
太子恻然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
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十年十月,文宣崩。
癸卯,太子即帝位于晋阳宣德殿,大赦,内外百官普加泛级,亡官失爵,听复资品。
庚戌,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诏九州军人七十已上授以板职,武官年六十已上及癃病不堪驱使者,并皆放免。
土木营造金铜铁诸杂作工,一切停罢。
十一月乙卯,以右丞相、咸阳王斛律金为左丞相,以录尚书事、常山王演为太傅,以司徒、长广王湛为太尉,以司空段韶为司徒,以平阳王淹为司空,高阳王湜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
戊午,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风俗,问人疾苦。
十二月戊戌,改封上党王绍仁为渔阳王,广阳王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绍廉为陇西王。
是岁,周武成元年。
乾明元年庚辰,春正月癸丑朔,改元。
己末,诏宽徭赋。
癸亥,高阳王湜薨。
是月,车驾至自晋阳。
二月己亥,以太傅、常山王演为太师、录尚书事,以太尉、长广王湛为大司马、并省录尚书事,以尚书左仆射、平秦王归彦为司空,赵郡王睿为尚书左仆射。
诏诸元良口配没宫内及赐人者,并放免。
甲辰,帝幸芳林园,亲录囚徒,死罪以下降免各有差。
乙巳,太师、常山王演矫诏诛尚书令杨愔、尚书右仆射燕子献、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侍中宋钦道、散骑常侍郑子默。
戊申,以常山王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以大司马、长广王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以司徒段韶为大将军,以前司空、平阳王淹为太尉,以司空、平秦王归彦为司徒,彭城王浟为尚书令。
又以高丽王世子汤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是月,王琳为陈所败,萧庄自拔至和州。
三月甲寅,诏军国事皆申晋阳,禀大丞相常山王规算。
壬申,封文襄第二字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兰陵王。
夏四月癸亥,诏河南、定、冀、赵、瀛、沧、南胶、光、青九州,往因螽水,颇伤时稼,遣使分途赡恤。
是月,周明帝崩。
五月壬子,以开府仪同三司刘洪徽为尚书右仆射。
秋八月壬午,太皇太后令废帝为济南王,令食一郡,以大丞相、常山王演入综大统。
是日,王居别宫。
皇建二年九月,殂于晋阳,年十七。
帝聪慧夙成,宽厚仁智,天保间雅有令名。
及承大位,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同辅。
以常山王地亲望重,内外畏服,加以文宣初崩之日,太后本欲立之,故愔等并怀猜忌。
常山王忧怅,乃白太后诛其党,时平秦王归彦亦预谋焉。
皇建二年秋,天文告变,归彦虑有后害,仍白孝昭,以王当咎。
乃遣归彦驰驿至晋阳宫杀之。
王薨后,孝昭不豫,见文宣为祟。
孝昭深恶之,厌胜术备设而无益也。
薨三旬而孝昭崩。
大宁二年,葬于武宁之西北,谥闵悼王。
初,文宣命邢邵制帝名殷,字正道,帝从而尤之曰:‘殷家弟及,‘正’字一止,吾身后儿不得也。’
邵惧,请改焉。
文宣不许曰:‘天也。’因谓孝昭帝曰:‘夺但夺,慎勿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本纪-卷五-译文
废帝殷,字正道,是文宣帝的长子,母亲是李皇后。天保元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六岁。他性格聪明。刚开始学习反语时,他在‘迹’字下面注释说这是自反。当时侍者不明白他的意思,太子说:‘迹字旁边的部分也是迹,难道不是自反吗?’他常常在北宫宴请,却只让河间王不要参加。左右的人问他为什么,太子说:‘世宗被贼人遇到的地方,河间王又怎么适合在这里。’文宣帝常说太子有汉家的性质,不像他,想要废掉太子,立太原王为太子。最初下诏让国子博士李宝鼎辅导太子,宝鼎去世后,又下诏让国子博士邢峙担任太子的讲官。太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性格温和开朗,有君主的气度,精通经书,关注时政,非常有名。
七年冬天,文宣帝在晋阳,太子监国,召集众儒生讲解《孝经》。让杨愔传达旨意,对国子助教许散愁说:‘先生在世靠什么生活?’许散愁回答说:‘我从小就不接触娈童,不进入年轻女子的房间,专心学习,不知道老之将至。我平时的愿望,就是这样而已。’太子说:‘颜子住在简陋的屋子里还能保持贞节,柳下惠在柳树下也能保持清白,不如这位白头不娶的老者。’于是赐给他一百匹绢。
后来文宣帝登上金凤台,召见太子让他亲手杀掉囚犯。太子面露难色,多次犹豫不决,没有砍下囚犯的脑袋。文宣帝生气,亲自用马鞭打了太子三下,从那以后太子气喘吁吁,说话结巴,精神时常出现混乱。
十年十月,文宣帝去世。癸卯日,太子在晋阳宣德殿即位为帝,大赦天下,内外百官普遍晋升一级,失去官职和爵位的人,允许恢复原来的资历。庚戌日,尊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下诏让九州军中七十岁以上的人授予板职,武官六十岁以上以及病弱不能服役的人,都予以释放。土木工程、金铜铁等杂作工,全部停止。
十一月乙卯日,任命右丞相、咸阳王斛律金为左丞相,以录尚书事、常山王演为太傅,以司徒、长广王湛为太尉,以司空段韶为司徒,以平阳王淹为司空,高阳王湜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戊午日,分派使者巡视四方,寻求政绩的得失,考察风俗,询问人民的疾苦。
十二月戊戌日,改封上党王绍仁为渔阳王,广阳王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绍廉为陇西王。这一年,是周武成元年。
乾明元年庚辰年,春季正月癸丑日,改年号。己末日,下诏减轻徭役赋税。癸亥日,高阳王湜去世。这个月,皇帝从晋阳回到京城。
二月己亥日,任命太傅、常山王演为太师、录尚书事,以太尉、长广王湛为大司马、并省录尚书事,以尚书左仆射、平秦王归彦为司空,赵郡王睿为尚书左仆射。下诏让所有元良(贵族子弟)被配没宫内或赐人的人,都予以释放。甲辰日,皇帝亲临芳林园,亲自审录囚犯,对死罪以下的囚犯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
乙巳日,太师、常山王演假传圣旨,诛杀了尚书令杨愔、尚书右仆射燕子献、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侍中宋钦道、散骑常侍郑子默。戊申日,任命常山王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以大司马、长广王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以司徒段韶为大将军,以前司空、平阳王淹为太尉,以司空、平秦王归彦为司徒,彭城王浟为尚书令。又任命高丽王世子汤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这个月,王琳被陈国打败,萧庄独自逃到和州。
三月甲寅日,下诏军国大事都上报晋阳,由大丞相常山王演决定。壬申日,封文襄第二字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兰陵王。夏季四月癸亥日,下诏河南、定、冀、赵、瀛、沧、南胶、光、青九州,因为螽水泛滥,损害了庄稼,派遣使者分路救济。
这个月,周明帝去世。五月壬子日,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刘洪徽为尚书右仆射。秋季八月壬午日,太皇太后下令废帝为济南王,让他统治一个郡,让大丞相、常山王演继承大统。这一天,皇帝居住在别宫。皇建二年九月,皇帝在晋阳去世,时年十七岁。
皇帝聪明早熟,宽厚仁爱,天保年间就有很好的名声。等到继承帝位后,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人共同辅佐。因为常山王地位亲近且声望高,内外都敬畏服从,加上文宣帝去世那天,太后本来想立他,所以愔等人都有猜忌之心。常山王忧虑不安,于是向太后告发他们的党羽,当时平秦王归彦也参与了密谋。皇建二年秋天,天文出现异常,归彦担心有后患,于是向孝昭帝报告,认为王有罪。于是派遣归彦骑马快马赶到晋阳宫杀了他。王去世后,孝昭帝身体不适,认为是文宣帝的鬼魂作祟。孝昭帝非常厌恶,用各种厌胜之术,但都没有效果。孝昭帝去世后,孝昭不豫,看到文宣帝的鬼魂。孝昭帝非常讨厌他,用各种方法驱鬼,但都没有效果。孝昭帝去世后,孝昭不豫,看到文宣帝的鬼魂。孝昭帝非常讨厌他,用各种方法驱鬼,但都没有效果。
大宁二年,皇帝被葬在武宁的西北,谥号闵悼王。最初,文宣帝让邢邵给皇帝起名殷,字正道,皇帝却特别指出:‘殷家弟及,‘正’字一止,我死后儿子不能继承这个字。’邢邵害怕,请求更改。文宣帝不允许,说:‘这是天意。’然后对孝昭帝说:‘夺位可以夺,但不要杀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本纪-卷五-注解
废帝:废帝是古代中国皇帝的称号,指被废黜的皇帝。在文中,废帝殷是指被常山王演废黜的北齐皇帝。
文宣帝:文宣帝是北齐皇帝高洋的谥号,他是北齐的建立者之一。
皇太子:皇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通常是指尚未登基的皇帝。
河间王:河间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指的是被封为河间王的诸侯。
国子博士:国子博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教授皇帝和皇室子弟。
经义:经义是指儒家经典中的义理和教义。
孝经: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国子助教:国子助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辅助国子博士教学。
板职:板职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低级官职。
泛级:泛级是指官职的提升,通常是指官职的晋升。
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皇帝的祖母的尊称。
皇太后:皇太后是皇帝的母亲或祖母的尊称。
州牧:州牧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个州的行政事务。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仆射:仆射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辅佐宰相处理政务。
大丞相:大丞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宰相的一种,负责国家的最高行政事务。
大司马:大司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司徒:司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礼仪和教育事务。
司空:司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工程和建筑事务。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记录事务。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宰相。
天文告变:天文告变是指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国家或个人命运的古代做法。
厌胜术:厌胜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巫术,通过诅咒或施法来消除灾祸或对手。
谥号:谥号是古代中国给已故皇帝、皇后、贵族等人物的一种尊称,通常是根据其生平事迹来定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本纪-卷五-评注
废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长子也,母曰李皇后。天保元年,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性敏慧。初学反语,于‘迹’字下注云自反。时侍者未达其故,太子曰:‘迹字足傍亦为迹,岂非自反耶?’常宴北宫,独令河间王勿入。左右问其故,太子曰:‘世宗遇贼处,河间王复何宜在此。’
此段文字描绘了废帝殷自幼聪慧、敏悟的形象。他不仅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还能运用反语表达自己的见解,显示出其思维敏捷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他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洞察,也反映出他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
文宣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立太原王。初诏国子博士李宝鼎傅之,宝鼎卒,复诏国子博士邢峙侍讲。
此段文字揭示了废帝殷在文宣帝心中的地位。文宣帝认为太子性格与己不同,有废立之意。这一方面体现了皇权的专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宣帝对太子性格的担忧。
太子虽富于春秋,而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
此段文字进一步强调了废帝殷的才德。他年轻有为,温文尔雅,具备君主的气度,学识渊博,关心国事,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七年冬,文宣召朝臣文学者及礼学官于宫宴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太子手笔措问,在坐莫不叹美。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在文宣帝宴会上的表现。他不仅能够与朝臣们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还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显示出其卓越的才华和修养。
九年,文宣在晋阳,太子监国,集诸儒讲《孝经》。令杨愔传旨,谓国子助教许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资?’对曰:‘散愁自少以来,不登娈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简策,不知老之将至。平生素怀,若斯而已。’太子曰:‘颜子缩屋称贞,柳下妪而不乱,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乃赉绢百匹。
此段文字展现了废帝殷的仁德和对儒学的尊重。他重视孝道,关注儒学的发展,并对许散愁的品德表示赞赏,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后文宣登金凤台,召太子使手刃囚。太子恻然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此段文字揭示了废帝殷在文宣帝面前的无奈和痛苦。他面对父亲的命令,内心矛盾,最终被迫执行,导致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十年十月,文宣崩。癸卯,太子即帝位于晋阳宣德殿,大赦,内外百官普加泛级,亡官失爵,听复资品。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即位后的举措。他推行大赦,恢复官员资历,展现出宽厚仁爱的品质。
庚戌,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诏九州军人七十已上授以板职,武官年六十已上及癃病不堪驱使者,并皆放免。
此段文字展现了废帝殷对太后的尊敬和对军队的关怀。他尊崇皇太后,关注士兵的生活,体现出他的仁政。
土木营造金铜铁诸杂作工,一切停罢。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国家财政的重视。他停止了不必要的土木工程,以节省开支。
十一月乙卯,以右丞相、咸阳王斛律金为左丞相,以录尚书事、常山王演为太傅,以司徒、长广王湛为太尉,以司空段韶为司徒,以平阳王淹为司空,高阳王湜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在位期间对朝廷官员的任命。他注重选拔贤能,以期国家政治稳定。
戊午,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风俗,问人疾苦。
此段文字展现了废帝殷对国家民生的关注。他派遣使者巡视四方,了解政绩,关注民间疾苦。
十二月戊戌,改封上党王绍仁为渔阳王,广阳王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绍廉为陇西王。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王侯的封赏。他根据各王侯的功绩,进行相应的封赏。
是岁,周武成元年。
此段文字提到了周朝的历史事件,与废帝殷的统治无关。
乾明元年庚辰,春正月癸丑朔,改元。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改元的举措。
己末,诏宽徭赋。
此段文字展现了废帝殷对百姓的关怀。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癸亥,高阳王湜薨。
此段文字提到了高阳王湜的去世。
是月,车驾至自晋阳。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返回晋阳。
二月己亥,以太傅、常山王演为太师、录尚书事,以太尉、长广王湛为大司马、并省录尚书事,以尚书左仆射、平秦王归彦为司空,赵郡王睿为尚书左仆射。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朝廷官员的任命。
诏诸元良口配没宫内及赐人者,并放免。
此段文字展现了废帝殷对宫内人员的宽容。
甲辰,帝幸芳林园,亲录囚徒,死罪以下降免各有差。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囚犯的宽恕。
乙巳,太师、常山王演矫诏诛尚书令杨愔、尚书右仆射燕子献、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侍中宋钦道、散骑常侍郑子默。
此段文字揭示了常山王演的擅权和对忠臣的迫害。
戊申,以常山王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以大司马、长广王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以司徒段韶为大将军,以前司空、平阳王淹为太尉,以司空、平秦王归彦为司徒,彭城王浟为尚书令。
此段文字描述了常山王演的权势膨胀。
又以高丽王世子汤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外交关系的处理。
是月,王琳为陈所败,萧庄自拔至和州。
此段文字提到了王琳和萧庄的军事行动。
三月甲寅,诏军国事皆申晋阳,禀大丞相常山王规算。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将军事大权交给常山王演。
壬申,封文襄第二字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兰陵王。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子孙的封赏。
夏四月癸亥,诏河南、定、冀、赵、瀛、沧、南胶、光、青九州,往因螽水,颇伤时稼,遣使分途赡恤。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是月,周明帝崩。
此段文字提到了周明帝的去世。
五月壬子,以开府仪同三司刘洪徽为尚书右仆射。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对朝廷官员的任命。
秋八月壬午,太皇太后令废帝为济南王,令食一郡,以大丞相、常山王演入纡大统。
此段文字描述了太皇太后废黜废帝,立常山王演为帝。
是日,王居别宫。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被迫离开皇宫。
皇建二年九月,殂于晋阳,年十七。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的去世。
帝聪慧夙成,宽厚仁智,天保间雅有令名。
此段文字总结了废帝殷的一生,强调了他的才德。
及承大位,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同辅。
此段文字描述了废帝殷在位期间,有杨愔等大臣辅佐。
以常山王地亲望重,内外畏服,加以文宣初崩之日,太后本欲立之,故愔等并怀猜忌。
此段文字揭示了常山王演权势的来源和杨愔等大臣的猜忌。
常山王忧怅,乃白太后诛其党,时平秦王归彦亦预谋焉。
此段文字描述了常山王演的擅权和对政敌的清洗。
皇建二年秋,天文告变,归彦虑有后害,仍白孝昭,以王当咎。
此段文字描述了天文异象和归彦的担忧。
乃遣归彦驰驿至晋阳宫杀之。
此段文字描述了归彦的杀戮行为。
王薨后,孝昭不豫,见文宣为祟。
此段文字描述了孝昭帝的不幸遭遇。
孝昭深恶之,厌胜术备设而无益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孝昭帝的无奈。
薨三旬而孝昭崩。
此段文字描述了孝昭帝的去世。
大宁二年,葬于武宁之西北,谥闵悼王。
此段文字描述了孝昭帝的葬礼和谥号。
初,文宣命邢邵制帝名殷,字正道,帝从而尤之曰:‘殷家弟及,‘正’字一止,吾身后儿不得也。’邵惧,请改焉。
此段文字描述了文宣帝对废帝殷名字的寓意。
文宣不许曰:‘天也。’因谓孝昭帝曰:‘夺但夺,慎勿杀也。’
此段文字揭示了文宣帝对皇位的看法和对孝昭帝的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