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元年-原文
【经】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夫人孙于齐。
夏,单伯送王姬。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
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王姬归于齐。齐师迁纪、郱、鄑、郚。
【传】
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为外,礼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元年-译文
【经】
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三月,夫人孙氏前往齐国。
夏天,单伯护送王姬。
秋天,在城外建造王姬的馆舍。
冬天十月乙亥日,陈侯林去世。周王派荣叔来赐予桓公爵位。王姬回到齐国。齐国的军队迁移了纪、郱、鄑、郚四个地方。
【传】
元年春天,没有提到即位的事情,是因为文姜出走的缘故。
三月,夫人孙氏前往齐国,没有称她为姜氏,表示断绝亲属关系,这是符合礼制的。
秋天,在城外建造王姬的馆舍。这是为了表示外嫁,符合礼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是鲁国纪年的开始。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周历的正月,表示鲁国遵循周朝的历法。
夫人孙于齐:夫人指鲁隐公的母亲文姜,孙于齐指她前往齐国。孙,通‘逊’,意为离开。
单伯:周朝的大夫,单为姓氏,伯为爵位。
王姬:周王的女儿,此处指周王的女儿嫁到齐国。
筑王姬之馆于外:指在城外为王姬建造馆舍,表示对王姬的尊重和礼遇。
陈侯林:陈国的君主,名林,侯为爵位。
荣叔:周朝的大夫,荣为姓氏,叔为排行。
锡桓公命:锡,通‘赐’,意为赐予。桓公指鲁桓公,命指册命,即周王赐予鲁桓公的册封。
齐师迁纪、郱、鄑、郚:齐国的军队迁移了纪、郱、鄑、郚四个地方,可能是为了扩张领土或调整军事部署。
文姜出故:文姜是鲁隐公的母亲,出故指她离开鲁国前往齐国。
不称姜氏:不称呼文姜为姜氏,表示与她断绝亲属关系,符合当时的礼制。
为外,礼也:在城外建造馆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元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其记载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所选的段落,虽然文字简练,但通过对其注解和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
首先,文中提到的‘元年春,王正月’,不仅是对时间的记载,更是对周朝历法的遵循。鲁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国,其纪年方式与周朝保持一致,体现了对周王室的尊崇。同时,‘王正月’也暗示了周朝在当时的权威地位,诸侯国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受到周朝的深刻影响。
其次,‘夫人孙于齐’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姜作为鲁隐公的母亲,前往齐国,可能是出于政治联姻或其他外交目的。而‘不称姜氏,绝不为亲’则表明,文姜的行为可能违背了当时的礼制,因此鲁国不再承认她为亲属。这种对礼制的严格遵守,体现了春秋时期社会对礼仪的高度重视。
再次,‘筑王姬之馆于外’这一事件,展示了鲁国对周王室的尊重。王姬作为周王的女儿,嫁到齐国,鲁国在城外为她建造馆舍,既是对她的礼遇,也是对周王室的敬意。这种礼仪行为,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对周王室的臣服和尊崇。
最后,‘齐师迁纪、郱、鄑、郚’这一记载,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领土争夺。齐国通过迁移这些地方,可能是为了扩张领土或调整军事部署,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动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通过对关键词的注解和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礼仪、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的生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