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百药,唐代历史学者。李百药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北齐书》是研究北齐历史的重要史籍之一,涵盖了该朝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李百药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北齐社会及其衰落的宝贵资料。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北齐书》详细记录了北齐(公元550年-577年)的历史,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共二十卷,主要内容包括北齐的开国过程、军事征伐、治国方略、政治斗争及最终衰亡。李百药通过分析北齐统治者的治国经验,探讨了北齐从强盛到衰败的原因,尤其是北齐国君暴政、内讧以及腐败的因素。此书不仅记录了北齐的重要历史事件,还为研究北朝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北齐历史的回顾,李百药为后代史学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书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二十三-原文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
父伯成,魏中山太守。
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 泛览群书,诵《左氏传》、《周易》,机警有识悟。
起家北海王国侍郎,历定州长 流参军。
丁母忧,居丧有孝称。
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
兰根以卓 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郭材。
人或劝之不伐,兰根尽取之,了无 疑惧。
遭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
后为司空、司徒二府记室参 军,转夏州平北府长史,入为司徒掾,出除本郡太守,并有当官之能。
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
因说崇曰: “缘边诸镇,控摄长远。
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 寄以爪牙。
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
而 本宗旧类,各各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
更张琴瑟,今也其时,静境宁边,事 之大者。
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 武兼用,威恩并施。
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
崇以秦闻,事寝不报。
军 还,除冠军将军,转司徒右长史,假节,行豫州事。
孝昌初,转岐州刺史。
从行台萧宝寅讨破宛川,俘其民人为奴婢,以美女十人 赏兰根。
兰根辞曰:“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
今当寒者 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
尽以归其父兄。
部内麦多五穗,邻州田鼠为 灾,犬牙不入岐境。
属秦陇反叛,萧宝寅败于泾州,高平虏贼逼岐州,州城民逼囚 兰根降贼。
宝寅至雍州,收辑散亡,兵威复振,城民复斩贼刺史侯莫陈仲和,推兰 根复任。
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假平西将军、都督泾岐东秦南岐四州军 事,兼四州行台尚书。
寻入拜光禄大夫。
孝昌末,河北流人南渡,以兰根兼尚书,使齐、济、二兖四州安抚,并置郡县。
河间邢杲反于青、兖之间,杲,兰根之甥也,复诏兰根衔命慰劳。
杲不下,仍随元 天穆讨之。
还,除太府卿,辞不拜。
转安东将军、中书令。
庄帝之将诛尔朱荣也,兰根闻其计,遂密告尔朱世隆。
荣死,兰根恐庄帝知之, 忧惧不知所出。
时应诏王道习见信于庄帝,兰根乃托附之,求得在外立功。
道习为 启闻,乃以兰根为河北行台,于定州率募乡曲,欲防井陉。
时尔朱荣将侯深自范阳 趣中山,兰根与战,大败,走依渤海高乾。
属乾兄弟举义,因在其中。
高祖至,以 兰根宿望,深礼遇之。
中兴初,加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
及高祖将入洛阳,遣 兰根先至京师。
时废立未决,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
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 遂与高乾兄弟及黄门崔同心固请于高祖,言废帝本是胡贼所推,今若仍立,于理 不允。
高祖不得已,遂立武帝。
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
太昌初,除仪同三司,寻加开府,封巨鹿县侯,邑七百户。
启授兄子同达。
兰根既预义勋,位居端揆,至是始叙复岐州勋,封永兴县侯,邑千户。
高乾之死,兰根惧,去宅,避于寺。
武帝大加谴责,兰根忧怖,乃移病解仆射。
天平初,以病笃 上表求还乡里。
魏帝遣舍人石长宣就家劳问,犹以开府仪同,门施行马,归于本乡。
二年卒,时年六十一。
赠冀定殷三州军事、定州刺史、司徒公、侍中,谥曰文宣。
兰根虽以功名自立,然善附会,出处之际,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长子相如,秘书郎中。
以建义勋,寻加将军。
袭父爵,迁安东将军、殷州别驾, 入为侍御史。
武定三年卒。
次子敬仲。
肃宗时,佐命功臣配享,而不及兰根。
敬仲 表诉,帝以诏命既行,难于追改,擢敬仲为祠部郎中。
卒于章武太守。
兰根族弟明朗,颇涉经史,粗有文性。
累迁大司马府法曹参军,兼尚书金部郎 中。
元颢入洛阳,明朗为南道行台郎中,为颢所擒。
后弃颢逃还,除龙骧将军、中 散大夫,赐爵巨鹿侯。
永安末,兰根为河北行台,引明朗为左丞。
及兰根中山之败, 俱归高祖。
中兴初,拜抚军将军,出为安德太守。
后转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定州 大中正。
武定初,为显祖谘议参军。
出为平阳太守,为御史所劾,因被禁止。
遇病 卒。
明朗从弟恺,少抗直有才辩。
魏末,辟开府行参军,稍迁尚书郎、齐州长史。
天保中,聘陈使副。
迁青州长史,固辞不就。
杨愔以闻,显祖大怒,谓愔云:“何 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明日将过,我自共语。”
是时显祖已失德,朝廷皆为之惧, 而恺情貌坦然。
显祖切责之,仍云:“死与长史孰优,任卿选一处。”
恺答云: “能杀臣者是陛下,不受长史者是愚臣,伏听明诏。”
显祖谓愔云:“何虑无人作 官职,苦用此汉何为,放其还家,永不收采。”
由是积年沉废。
后遇杨愔于路,微 自披陈。
杨答曰:“发诏授官,咸由圣旨,非选曹所悉,公不劳见诉。”
恺应声曰: “虽复零雨自天,终待云兴四岳。
公岂得言不知?”
杨欣然曰: “此言极为简要, 更不须多语。”
数日,除霍州刺史。
在职有治方,为边民悦服。
大宁中,卒于胶州 刺史。
恺从子彦卿,魏大司农季景之子。
武平中,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陈使副。
彦卿弟淡,学识有词藻。
武平初,殿中御史,迁中书舍人,待诏文林馆。
隋开皇中,太子舍人、著作郎。
撰《后魏书》九十二卷,甚得史体,时称其善云。
崔,字长孺,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休,魏七兵尚书,赠仆射。
状貌伟丽, 善于容止,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
初为魏世宗挽郎,释褐太学博士。
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
高祖于信都起义,归焉。
高祖见之,甚悦,以为谘议参军。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迁将军、右光禄大夫。
高祖入洛,议定废立。
太仆綦俊盛称普泰王贤 明,可以为社稷主。
曰:‘若其明圣,自可待我高王,徐登九五。既为逆胡所立, 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
由是中兴、普泰皆废,更立平阳王为帝。
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进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领黄门郎。
居门下,恃预义旗,颇自矜纵。
寻以贪污为御史纠劾,因逃还乡里,遇赦始出。
高祖以本预义旗,复其黄门。
天平初,为侍读,监典书。
寻除徐州刺史,给广宗部曲三百、清河部曲千人。
性豪慢,宠妾冯氏,假其威刑,恣情取受,风政不立。
初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
或曰:‘魏收可。’
曰:‘收轻薄徒耳。’
更引祖鸿勋为之。
既居枢要,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
及收聘梁, 过徐州,备刺史卤簿而送之,使人相闻魏曰:‘勿怪仪卫多,稽古之力也。’
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
自以门阀素高,特不平此言。
收乘宿憾,故以挫之。
罢州,除七兵尚书、清河邑中正。
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诗酒正欢哗,后到,一坐无复谈话者。
郑伯献叹曰:‘身长八尺,面如刻画,謦咳为洪钟响,胸中贮千卷书,使人那得不畏服!’
每以籍地自矜,谓卢元明曰:‘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
崔暹闻而衔之。
高祖葬后,又窃言:‘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
暹外兄李慎以言告暹。
暹启世宗,绝朝谒。
要拜道左,世宗发怒曰:‘黄颔小儿,何足拜也!’
于是锁赴晋阳而讯之。
不伏,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
在禁,谓子才曰:‘卿知我意属太丘不?’
子才出告子瞻云:‘尊公意正应欲结姻于陈元康。’
瞻有女,乃许妻元康子,求其父。
元康为言之于世宗曰:‘崔名望素重,不可以 私处言语便以杀之。’
世宗曰:‘若免其性命,犹当徙之遐裔。’
元康曰:‘若在边,或将外叛。以英贤资寇敌,非所宜也。’
世宗曰:‘既有季珪之罪,还令输作可乎?’
元康曰:‘尝读《崔琰传》,追恨魏武不弘。若在作所而殒,后世岂 道公不杀也?’
世宗曰:‘然则奈何?’
元康曰:‘崔合死,朝野莫不知之,公 诚能以宽济猛,特轻其罚,则仁德弥著,天下归心。’
乃舍之。
进谒奉谢,世宗犹怒曰:‘我虽无堪,忝当大任,被卿名作黄颔小儿,金石可销,此言难灭!’
天保初,除侍中,监起居。
以禅代之际,参掌仪礼,别封新丰县男,邑二百户, 回授第九弟约。
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
娄太后为博陵王纳妹为妃,敕中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
婚夕,显祖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顺富贵。’
奏曰:‘孝顺出自臣门,富贵恩由陛下。’
五年,出为东兖州刺史,复携冯氏之部。
寻遇偏风,而冯氏骄纵,受纳狼藉, 为御史所劾,与俱召诣廷尉。
寻有别敕,斩冯于都市。
以疾卒狱中,年六十一。
历览群书,兼有词藻,自中兴立后,迄于武帝,诏诰表檄,多所为。
然率性豪侈,溺于财色,诸弟之间,不能尽雍穆之美,世论以此讥之。
素与魏收不协, 收既专典国史,恐被恶言,乃悦之曰:‘昔有班固,今则魏子。’
收笑而憾不释。
子瞻嗣。
瞻字彦通,聪明强学,有文情,善容止,神采嶷然,言不妄发。
年十五,刺史 高昂召署主簿,清河公岳辟开府西阁祭酒。
崔暹为中尉,启除御史,以才望见收, 非其好也。
高祖入朝,还晋阳,被召与北海王晞陪从,俱为诸子宾友。
仍为相府中兵参军,转主簿。
世宗崩,秘未发丧,显祖命瞻兼相府司马使邺。
魏孝静帝以人日 登云龙门,其父侍宴,又敕瞻令近御坐,亦有应诏诗,问邢邵等曰:‘此诗何如其父?’
咸云:‘博雅弘丽,瞻气调清新,并诗人之冠。’
宴罢,共嗟赏之,咸云:‘今日之宴,并为崔瞻父子。’
天保初,兼并省吏部郎中。
寻丁忧,起为司徒属。
杨愔欲引瞻为中书侍郎。
时 卢思道直中书省,因问思道曰:‘我此日多务,都不见崔瞻文藻,卿与其亲通,理 当相悉。’
思道答曰:‘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 没。’
愔云:‘此言有理。’
便奏用之。
事既施行。
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
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皇建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
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友。
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
“仗气使酒,我之常弊,诋诃指切,在卿尤甚。
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
瞻患气,兼性迟重,虽居二省,竟不堪敷奏。
加征虏将军,除清河邑中正。
肃宗践祚,皇太子就傅受业,诏除太子中庶子,征赴晋阳。
敕专在东宫,调护讲读,及进退礼度,皆归委焉。
太子纳妃斛律氏,敕瞻与鸿胪崔劼撰定婚礼仪注。
仍面受别旨曰:
“虽有旧事,恐未尽善,可好定此仪,以为后式。”
大宁元年,除卫尉少卿,寻兼散骑常侍,聘陈使主。
瞻词韵温雅,南人大相钦服,乃言:
“常侍前朝通好之日,何意不来?”
其见重如此。
还除太常少卿,加冠军将军,转尚书吏部郎中。
因患急十余日。
旧式,百日不上解官,吏部尚书尉瑾性褊急,以瞻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附驿奏闻,因而被代。
瞻遂免归乡里。
天统末,加骠骑大将军,就拜银青光禄大夫。
武平三年卒,时年五十四。
赠使持节、都督济州军事、大理卿、刺史,谥曰文。
瞻性简傲,以才地自矜,所与周旋,皆一时名望。
在御史台,恒于宅中送食,备尽珍羞,别室独餐,处之自若。
有一河东人士姓裴,亦为御史,伺瞻食,便往造焉。
瞻不与交言,又不命匕箸。
裴坐观瞻食罢而退。
明日,裴自携匕箸,恣情饮啖。
瞻方谓裴云:
“我初不唤君食,亦不共君语,君遂能不拘小节。
昔刘毅在京口,冒请鹅炙,岂亦异于是乎?君定名士。”
于是每与之同食。
昆季仲文,有学尚,魏高阳太守、清河内史。
兴和中,为丞相掾。
沙苑之败,仲文持马尾以渡河,波中乍没乍出。
高祖望见曰:
“崔掾也。”
遽遣船赴接。
既济,劳之曰:
“卿为亲为君,不顾万死,可谓家之孝子,国之忠臣。”
加中军将军。
天保初,拜散骑常侍、光禄大夫。
七年卒,年六十。
子偃,武平中,历太子洗马、尚书郎。
偃弟儦,学识有才思,风调甚高。
武平中,琅琊王大司马中兵参军。
参定五礼,待诏文林馆。
隋仁寿中,卒于通直散骑常侍。
叔仁,魏颍州刺史。
子彦武,有识用,朝歌令。
隋开皇初,魏州刺史。
子侃,魏末兼通直常侍,聘梁使。
子极,武平初太子仆,卒于武德郡守。
子聿,魏东莞太守。
子约,司空祭酒。
族叔景凤,字鸾叔,五世祖逞玄孙也。
景凤涉学,以医术知名。
魏尚药典御,天保中谯州刺史。
景凤兄景哲,魏太中大夫、司徒长史。
子国,字法峻,幼好学,泛览经传,多伎艺,尤工相术。
天保初尚药典御,乾明拜高阳郡太守、太子家令,武平假仪同三司,卒于鸿胪卿。
法峻以武平六年从驾在晋阳,尝语中书侍郎李德林云:
“此日看高相王以下文武官人相表,俱尽其事,口不忍言。
唯弟一人,更应富贵,当在他国,不在本朝,吾亦不及见也。”
其精妙如此。
族子肇师,魏尚书仆射亮之孙也。
父士太,谏议大夫。
肇师少时疏放,长遂变节,更成谨厚。
涉猎经史,颇有文思。
袭父爵乐陵男。
释褐开府东阁祭酒,转司空外兵参军,迁大司马府记室参军。
天平初,转通直侍郎,为尉劳青州使。
至齐州界,为土贼崔迦叶等所虏,欲逼与同事。
肇师执节不动,谕以祸福,贼遂舍之。
乃巡慰青部而还。
元象中,数以中舍人接梁使。
武定中,复兼中正员郎,送梁使徐州。
还,敕修起居注。
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梁副使。
转中书舍人。
天保初,参定禅代礼仪,封襄城县男,仍兼中书侍郎。
二年卒,时年四十九。
史臣曰:
兰根早有名行,为时论所称;长孺才望之美,见重当世。
并功参霸迹,位遇通显,与李元忠、卢文伟盖义旗之人物欤?
魏之要幸附会,崔以门地骄很,虽有周公之美,犹以为累德,况未足喻其高下也。
瞻词韵温雅,风神秀发,亦一时之领袖焉。
赞曰:
崔、魏才望,见重霸初。
名教之迹,其犹病诸。
彦通尚志,家风有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二十三-译文
魏兰根,是巨鹿下曲阳人。他的父亲魏伯成,曾任魏中山太守。魏兰根身高八尺,仪表非凡,广泛阅读书籍,背诵《左氏传》和《周易》,机智且有见识。他从北海王国侍郎起步,历任定州长流参军。在母亲去世时,他守丧有孝名。在常山郡境内安葬时,因为有董卓的祠堂,祠堂里有柏树。魏兰根认为董卓凶残无道,不应留下祠堂到今天,于是砍伐柏树作为棺材材料。有人劝他不要砍,但魏兰根毫不犹豫地砍了,毫无畏惧。
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搭建草庐,背土堆成坟墓,悲伤到几乎丧命。后来担任司空、司徒两府的记室参军,转任夏州平北府长史,后来在朝廷内部担任司徒掾,出外担任本郡太守,都有良好的官职能力。
正光末年,尚书令李崇担任本郡都督,率领军队讨伐茹茹,任命魏兰根为长史。他向李崇建议说:边疆各镇,控制着遥远的地方。当初设立时,地广人稀,有时征召中原强宗的子弟,或者国家的亲信,寄托给他们以爪牙之用。中年以来,有关部门处理不当,称为府户,服役如同奴隶,官职婚姻,按年龄排序,导致失去了清流。而本宗旧族,各自荣耀显赫,相互顾盼,应该感到愤恨。现在正是调整琴瑟的时候,这是安定边疆的大事。应该改镇为州,分置郡县,所有府户全部免除为民,进入官场按照旧例,文武并用,威恩并施。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国家就不用担心北方了。”李崇听取了他的建议,但事情被搁置没有答复。
军队返回后,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转任司徒右长史,假节,代理豫州事务。
孝昌初年,转任岐州刺史。随从行台萧宝寅讨伐宛川,俘虏的民众被赏赐给魏兰根。魏兰根推辞说:“这个县地处强敌之间,皇威尚未到达,无所适从,所以成为背叛。现在应该给他们衣服穿,给他们食物吃,怎么能让他们成为奴隶呢?”他把所有的人都送回了他们的父亲和兄弟那里。他管辖的地区麦子多产五穗,邻州的田鼠灾害,但犬牙不敢进入岐州境内。后来秦陇地区反叛,萧宝寅在泾州战败,高平的贼人逼近岐州,州城居民逼迫魏兰根投降贼人。萧宝寅到达雍州,收编散兵,军威重新振作,城民再次斩杀贼人刺史侯莫陈仲和,推举魏兰根重新担任刺史。朝廷认为魏兰根得到了西土人心,加封他为持节、假平西将军、都督泾岐东秦南岐四州军事,兼四州行台尚书。不久入朝担任光禄大夫。
孝昌末年,河北流民南渡,魏兰根兼任尚书,被派往齐、济、二兖四州安抚,并设立郡县。河间邢杲在青、兖之间反叛,邢杲是魏兰根的外甥,皇帝再次命令魏兰根前去慰劳。邢杲不接受,魏兰根随元天穆讨伐他。回来后,被任命为太府卿,他推辞不接受。转任安东将军、中书令。
庄帝将要诛杀尔朱荣时,魏兰根得知这个计划,于是秘密告知尔朱世隆。尔朱荣死后,魏兰根担心庄帝知道这件事,忧虑恐惧不知如何是好。当时应诏王道习得到庄帝的信任,魏兰根就依附于他,寻求在外立功。道习为他上奏,于是任命魏兰根为河北行台,在定州招募乡里人,想要防备井陉。当时尔朱荣的将领侯深从范阳赶到中山,魏兰根与他交战,大败,逃到渤海高乾那里。正逢高乾兄弟起义,魏兰根就加入了他们。高祖到达后,因为魏兰根是老望族,对他深礼遇。中兴初年,加封他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等到高祖将要进入洛阳,派遣魏兰根先到京城。当时废立之事尚未决定,命令魏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废帝神采高明,魏兰根担心他难以预测,于是与高乾兄弟和黄门崔瞻一起向高祖坚决请求,说废帝原本是被胡人推举的,现在如果仍然立他为帝,从道理上说不通。高祖不得已,于是立武帝。废帝素有德行,却被魏兰根等人陷害,深为时论所非。
太昌初年,魏兰根被任命为仪同三司,不久加封开府,封为巨鹿县侯,食邑七百户。他推荐自己的侄子同达。魏兰根既然参与了义举,官位已经很高,这时才追认他为岐州的功臣,封为永兴县侯,食邑千户。高乾死后,魏兰根害怕,离开住宅,躲到寺庙里。武帝严厉谴责他,魏兰根忧虑恐惧,于是称病辞去仆射之职。天平初年,因病重上表请求返回故乡。魏帝派遣舍人石长宣到家中慰问,仍以开府仪同的身份,在家中设立马匹,回到故乡。两年后去世,时年六十一岁。追赠冀定殷三州军事、定州刺史、司徒公、侍中,谥号文宣。魏兰根虽然凭借功名自立,但善于迎合,在出仕和退隐之间,常常以计谋为先,因此不被清论所认可。
长子魏相如,担任秘书郎中。因为建义有功,不久加封将军。继承父亲的爵位,升任安东将军、殷州别驾,入朝担任侍御史。武定三年去世。次子魏敬仲。肃宗时,佐命功臣配享,但没有涉及到魏兰根。魏敬仲上表申诉,皇帝认为诏命已经下达,难以追改,提升魏敬仲为祠部郎中。在章武太守任上去世。
魏兰根的族弟魏明朗,颇涉经史,粗有文才。多次升迁至大司马府法曹参军,兼任尚书金部郎中。元颢进入洛阳时,魏明朗担任南道行台郎中,被元颢擒获。后来放弃元颢逃回,被任命为龙骧将军、中散大夫,赐封巨鹿侯。永安末年,魏兰根担任河北行台,推荐魏明朗为左丞。等到魏兰根在中山战败,两人一起归顺高祖。中兴初年,被任命为抚军将军,出外担任安德太守。后来转任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定州大中正。武定初年,担任显祖的谘议参军。出外担任平阳太守,被御史弹劾,因此被禁止。因病去世。
魏明朗的堂弟魏恺,年轻时就刚直有辩才。魏末,被征召为开府行参军,逐渐升迁为尚书郎、齐州长史。天保中,被任命为聘陈使副。升迁为青州长史,坚决推辞不接受。杨愔上报此事,显祖大怒,对杨愔说:“什么东西的汉子,我给他官职他都不肯接受!明天我将亲自过去,我要亲自和他说话。”当时显祖已经失去德行,朝廷的人都为他感到恐惧,但魏恺神情坦然。显祖严厉责备他,还说:“死和长史哪个好,你选一个。”魏恺回答说:“能杀我的是陛下,不接受长史的是我愚蠢,请陛下明示。”显祖对杨愔说:“何必担心没有人做官,为什么要苦苦用这个汉子,放他回家,永远不再征召。”因此他多年沉沦废弃。后来在路上遇到杨愔,稍微陈述了自己的情况。杨愔回答说:“颁布任命诏书,都是圣旨,不是选曹所了解的,您不必申诉。”魏恺随口回答说:“即使零雨从天而降,也终要等到云兴四岳。您怎么能说不知道呢?”杨愔欣然说:“这话说得极为简洁,不必多言。”几天后,被任命为霍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治理之道,受到边民的喜爱。大宁中,在胶州刺史任上去世。
魏恺的侄子魏彦卿,是魏大司农季景的儿子。武平中,兼任通直散骑常侍,担任聘陈使副。
彦卿弟淡,学识有词藻。武平初,殿中御史,迁中书舍人,待诏文林馆。
隋开皇中,太子舍人、著作郎。撰《后魏书》九十二卷,甚得史体,时称其善云。
崔瑗,字长孺,清河东武城人也。父休,魏七兵尚书,赠仆射。瑗状貌伟丽,善于容止,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
初为魏世宗挽郎,释褐太学博士。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高祖于信都起义,瑗归焉。
高祖见之,甚悦,以为谘议参军。寻除给事黄门侍郎,迁将军、右光禄大夫。
高祖入洛,议定废立。太仆綦俊盛称普泰王贤明,可以为社稷主。瑗曰:‘若其明圣,自可待我高王,徐登九五。既为逆胡所立,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由是中兴、普泰皆废,更立平阳王为帝。
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进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领黄门郎。
瑗居门下,恃预义旗,颇自矜纵。寻以贪污为御史纠劾,因逃还乡里,遇赦始出。
高祖以瑗本预义旗,复其黄门。天平初,为侍读,监典书。寻除徐州刺史,给广宗部曲三百、清河部曲千人。
瑗性豪慢,宠妾冯氏,假其威刑,恣情取受,风政不立。
初瑗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瑗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
既居枢要,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
及收聘梁,过徐州,瑗备刺史卤簿而送之,使人相闻魏曰:‘勿怪仪卫多,稽古之力也。’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瑗自以门阀素高,特不平此言。
收乘宿憾,故以挫之。
罢州,除七兵尚书、清河邑中正。
赵郡李浑尝宴聚名辈,诗酒正欢哗,瑗后到,一坐无复谈话者。
郑伯献叹曰:‘身长八尺,面如刻画,咳嗽为洪钟响,胸中贮千卷书,使人那得不畏服!’
瑗每以籍地自矜,谓卢元明曰:‘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崔暹闻而衔之。
高祖葬后,瑗又窃言:‘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暹外兄李慎以瑗言告暹。
暹启世宗,绝瑗朝谒。瑗要拜道左,世宗发怒曰:‘黄颔小儿,何足拜也!’于是锁瑗赴晋阳而讯之。
瑗不伏,暹引邢子才为证,子才执无此言。
瑗在禁,谓子才曰:‘卿知我意属太丘不?’子才出告瑗子瞻云:‘尊公意正应欲结姻于陈元康。’瞻有女,乃许妻元康子,求其父。
元康为言之于世宗曰:‘崔瑗名望素重,不可以私处言语便以杀之。’世宗曰:‘若免其性命,犹当徙之遐裔。’元康曰:‘瑗若在边,或将外叛。以英贤资寇敌,非所宜也。’
世宗曰:‘既有季珪之罪,还令输作可乎?’元康曰:‘尝读《崔琰传》,追恨魏武不弘。瑗若在作所而殒,后世岂道公不杀也?’世宗曰:‘然则奈何?’元康曰:‘崔瑗合死,朝野莫不知之,公诚能以宽济猛,特轻其罚,则仁德弥著,天下归心。’乃舍之。
瑗进谒奉谢,世宗犹怒曰:‘我虽无堪,忝当大任,被卿名作黄颔小儿,金石可销,此言难灭!’
天保初,除侍中,监起居。以禅代之际,参掌仪礼,别封新丰县男,邑二百户,回授第九弟约。
瑗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范,为当时所称。
娄太后为博陵王纳瑗妹为妃,敕中使曰:‘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婚夕,显祖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顺富贵。’瑗奏曰:‘孝顺出自臣门,富贵恩由陛下。’
五年,出为东兖州刺史,复携冯氏之部。
瑗寻遇偏风,而冯氏骄纵,受纳狼藉,为御史所劾,与瑗俱召诣廷尉。
寻有别敕,斩冯于都市。
瑗以疾卒狱中,年六十一。
瑗历览群书,兼有词藻,自中兴立后,迄于武帝,诏诰表檄,多瑗所为。
然率性豪侈,溺于财色,诸弟之间,不能尽雍穆之美,世论以此讥之。
瑗素与魏收不协,收既专典国史,瑗恐被恶言,乃悦之曰:‘昔有班固,今则魏子。’收笑而憾不释。
子瞻嗣。
瞻字彦通,聪明强学,有文情,善容止,神采嶷然,言不妄发。
年十五,刺史高昂召署主簿,清河公岳辟开府西阁祭酒。
崔暹为中尉,启除御史,以才望见收,非其好也。
高祖入朝,还晋阳,被召与北海王晞陪从,俱为诸子宾友。
仍为相府中兵参军,转主簿。
世宗崩,秘未发丧,显祖命瞻兼相府司马使邺。
魏孝静帝以人日登云龙门,其父瑗侍宴,又敕瞻令近御坐,亦有应诏诗,问邢邵等曰:‘此诗何如其父?’咸云:‘瑗博雅弘丽,瞻气调清新,并诗人之冠。’宴罢,共嗟赏之,咸云:‘今日之宴,并为崔瞻父子。’
天保初,兼并省吏部郎中。
寻丁忧,起为司徒属。
杨愔欲引瞻为中书侍郎。
时卢思道直中书省,因问思道曰:‘我此日多务,都不见崔瞻文藻,卿与其亲通,理所当然相悉。’思道答曰:‘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
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皇建元年,崔瞻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他与赵郡的李概是极好的朋友。李概即将东归,崔瞻写信给他说:‘我常常因为饮酒而放纵,这是我的老毛病,批评指责,在你那里尤其严重。你即将告辞归乡,我该如何得知自己的过错呢?’崔瞻因为性格中的急躁和性格迟钝,尽管身居二省,却无法胜任繁琐的奏事工作。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并被任命为清河邑中正。肃宗登基后,皇太子开始接受教育,崔瞻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被征召到晋阳。皇帝命令他专门负责东宫的事务,包括调养太子,保护太子讲读,以及处理进退礼仪,所有这些事务都交给了他。太子迎娶了斛律氏为妃,皇帝命令崔瞻与鸿胪崔劼一起制定婚礼仪式。皇帝还亲自告诉他:‘虽然有旧有的仪式,但恐怕不完全合适,你可以好好制定这个仪式,作为以后的典范。’
大宁元年,崔瞻被任命为卫尉少卿,不久后兼任散骑常侍,担任聘陈使的主使。崔瞻的言辞和风度温文尔雅,南人非常钦佩他,有人问他:‘常侍在朝廷通好的时候,为何不来?’他被重视到这种程度。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加封冠军将军,转任尚书吏部郎中。因为生病,他病了十多天。按照旧例,一百天不上朝就可以解除官职,但吏部尚书尉瑾性格急躁,因为崔瞻行事缓慢,部门事务繁重,于是他附和驿站上报,崔瞻因此被取代。崔瞻于是免职回到家乡。天统末年,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并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武平三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赠使持节、都督济州军事、大理卿、刺史,谥号文。
崔瞻性格简傲,以自己的才华和地位自傲,与他交往的人都是当时有名声的人物。在御史台时,他常常在家中送食物,准备了各种美食,自己在一个房间里独自用餐,处之泰然。有一个河东人姓裴,也是御史,看到崔瞻吃饭,就去拜访他。崔瞻不与他交谈,也不让他动筷子。裴坐下来看着崔瞻吃完才离开。第二天,裴自己带着筷子,尽情地吃喝。崔瞻对裴说:‘我最初没有叫你吃饭,也不和你说话,你却能不拘小节。以前刘毅在京口,冒请鹅炙,难道也是这样吗?你一定是名士。’从此以后,他们经常一起吃饭。
崔瞻的兄弟崔仲文,有学问和崇尚,曾任魏国高阳太守、清河内史。兴和中,担任丞相掾。沙苑之战中,崔仲文牵着马尾渡河,波涛中时隐时现。高祖看到后说:‘是崔掾。’立刻派船去接他。渡河后,慰劳他说:‘你为了亲人为了君主,不顾万死,可以说是家中的孝子,国家的忠臣。’加封为中军将军。天保初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天保七年去世,享年六十岁。儿子崔偃,武平中,历任太子洗马、尚书郎。崔偃的弟弟崔儦,有学识和才华,风度很高。武平中,担任琅琊王大司马中兵参军。参与制定五礼,待诏文林馆。隋仁寿中,任通直散骑常侍时去世。叔父崔仁,曾任魏国颍州刺史。儿子崔彦武,有见识和才能,曾任朝歌令。隋开皇初年,任魏州刺史。儿子崔侃,魏国末年兼任通直常侍,出使梁国。儿子崔极,武平初年担任太子仆,在武德郡守任上去世。儿子崔聿,曾任魏国东莞太守。儿子崔约,曾任司空祭酒。
崔瞻的族叔崔景凤,字鸾叔,是崔瞻五世祖崔逞的玄孙。崔景凤涉猎学问,以医术知名。魏国尚药典御,天保中任谯州刺史。崔景凤的哥哥崔景哲,曾任魏国太中大夫、司徒长史。儿子崔国,字法峻,自幼好学,广泛阅读经传,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相术。天保初年尚药典御,乾明年间被任命为高阳郡太守、太子家令,武平年间代理仪同三司,在鸿胪卿任上去世。崔法峻在武平六年随皇帝到晋阳,曾对中书侍郎李德林说:‘今天看高相王以下的文武官员的相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不忍心说出口。只有我弟弟一个人,应该更加富贵,应该在外国,而不是在本朝,我也看不到那一天。’他的相术如此精准。
崔瞻的族侄崔肇师,是魏国尚书仆射崔亮之孙。父亲崔士太,曾任谏议大夫。崔肇师年轻时放纵不羁,长大后改变性格,变得更加谨慎。他涉猎经史,有一定的文学才华。继承父亲的爵位乐陵男。担任开府东阁祭酒,转任司空外兵参军,迁任大司马府记室参军。天平初年,转任通直侍郎,担任尉劳青州使。到齐州界时,被土贼崔迦叶等人俘虏,想要强迫他一起作乱。崔肇师坚守节操,用祸福劝诫他们,土贼最终放了他。然后他巡视慰劳青州,返回。元象中,多次以中舍人的身份接待梁国使者。武定中,再次兼任中正员郎,送梁国使者到徐州。回来后,被命令修订起居注。不久后兼任通直散骑常侍,担任聘梁副使。转任中书舍人。天保初年,参与制定禅让礼仪,被封为襄城县男,仍兼任中书侍郎。天保二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
史臣评论说:崔、魏两家的才华和声望,在霸业初期就受到重视;崔瞻和崔长孺的才华和声望,在当代受到重视。他们都参与了霸业的功绩,地位显赫,与李元忠、卢文伟等人一样,是起义军的重要人物。魏国的权贵们依附他们,崔家因为门第而傲慢,即使有周公的品德,也还是被认为是有瑕疵的,更不用说不足以形容他们的高下了。崔瞻的言辞和风度温文尔雅,风神秀发,也是当时的一位领袖。
赞颂说:崔、魏两家的才华和声望,在霸业初期就受到重视。他们的名声和教化,仍然存在瑕疵。崔彦通有远大的志向,家风还有余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二十三-注解
巨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平乡县附近,是魏兰根的故乡。
中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曾是中山国的都城。
郡: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国: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
侍郎:古代官职,为六品官,通常在王侯或卿相的府中担任顾问。
参军:古代官职,为七品官,通常在州、郡等地方行政单位中担任军事或行政职务。
丁忧:古代丧葬制度,指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职守丧。
祠:古代祭祀的场所,通常为纪念某位历史人物或神灵。
柏树:常绿乔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镇:古代军事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
州: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府户:古代对某些特殊户籍的称呼,通常指因各种原因未能成为正式户籍的人。
冠军将军:古代军衔,相当于现在的将军。
司徒: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礼仪、教化等事务。
长史:古代官职,为七品官,通常在州、郡等地方行政单位中担任军事或行政职务。
行台:古代军事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军区。
尚书: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文书、财政等事务。
行台尚书:古代官职,为尚书的一种,负责行台的事务。
开府:古代官职,为高级官员的荣誉职位,通常指在地方担任重要职务。
侯:古代爵位,为五等爵位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侯爵。
仆射:仆射是古代官职,是尚书令的副手。
废立:废立指废黜或立新的君主。
义勋:古代对有功于国家或皇帝的功臣的称呼。
开府仪同:古代官职,为高级官员的荣誉职位,通常指在地方担任重要职务。
舍人:古代官职,为低级官员或贵族的随从。
谘议参军:谘议参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政治咨询。
祠部郎中:古代官职,为尚书省的官员,负责祭祀事务。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为高级官员的荣誉职位,通常指在地方担任重要职务。
抚军将军:古代官职,为五品官,负责军事。
卫将军:古代官职,为五品官,负责军事。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大中正:古代官职,为地方行政单位的高级官员,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使副:古代官职,为使臣的副手,负责协助使臣处理外交事务。
彦卿弟淡:彦卿是崔彦卿的字,淡可能指他的性格淡泊或文风淡雅。
学识有词藻:词藻指文学上的辞藻,这里指崔彦卿的学识渊博,文学造诣高。
武平初:武平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年号,初指这个年号开始的时候。
殿中御史:殿中御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宫廷内的官员。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中书省的文书。
待诏文林馆:等待皇帝召唤的文学人才。
隋开皇中:开皇是隋朝的一个年号,中指这个年号中期。
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是古代官职,负责太子日常事务。
著作郎:著作郎是古代官职,负责编撰史书。
后魏书:后魏书是北魏的一部史书。
史体:史体指史书的体裁和风格。
崔彦:崔彦是崔彦卿的字。
清河东武城:清河东武城是崔彦卿的籍贯,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七兵尚书:七兵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状貌伟丽:状貌伟丽指外貌英俊美丽。
容止:容止指人的举止和仪态。
名望:名望指名声和威望。
世宗:世宗是北魏孝文帝的庙号。
高祖:高祖是北魏道武帝的庙号。
信都起义:信都起义是指北魏道武帝在信都发动的起义。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名,负责内廷机密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将军:将军是古代军职,指高级军官。
右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
社稷主:社稷主指国家的君主。
平阳王:平阳王是北魏的一个王爵。
建义功:建义功指建立功勋。
车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是古代军职,指高级军官。
左光禄大夫:左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
黄门郎:黄门郎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门下:门下指朝廷中的官员。
义旗:义旗指起义的旗帜。
贪污:贪污指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御史纠劾:御史纠劾指御史弹劾官员的违法行为。
信都:信都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地名。
侍读:侍读是古代官职,负责陪伴皇帝读书。
典书:典书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图书。
徐州刺史:徐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徐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广宗部曲:广宗部曲是指广宗地区的私人武装。
清河部曲:清河部曲是指清河地区的私人武装。
豪慢:豪慢指傲慢不逊。
宠妾:宠妾指受宠的妾室。
冯氏:冯氏指崔彦卿的宠妾。
风政:风政指政治风气。
起居注:起居注是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和言行。
祖鸿勋:祖鸿勋是崔彦卿的幕僚。
中书郎:中书郎是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文书。
仪卫:仪卫指仪仗队。
稽古:稽古指研究古代文化。
门阀:门阀指家族的世袭地位和荣誉。
赵郡李浑:赵郡李浑是李浑的字,赵郡是他的籍贯。
宴聚:宴聚指宴会聚会。
名辈:名辈指有声望的人。
謦咳:謦咳指咳嗽声。
洪钟:洪钟指大钟,这里比喻声音洪亮。
千卷书:千卷书指大量的书籍,这里比喻学识渊博。
籍地:籍地指自夸自己的出身和地位。
卢元明:卢元明是卢元明的字。
博崔赵李:博崔赵李指崔、赵、李三大家族。
黄颔小儿:黄颔小儿是对崔彦卿的一种轻蔑称呼。
晋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
邢子才:邢子才是邢子才的字。
禁:禁指监狱。
子瞻:子瞻是崔子瞻的字。
陈元康:陈元康是陈元康的字。
季珪:季珪是季珪的字。
输作:输作指服劳役。
元康:元康是元康的字。
禅代:禅代指帝位的更迭。
新丰县男:新丰县男是新丰县男爵的称号。
衣冠之美:衣冠之美指有地位和声望的人。
娄太后:娄太后是北魏孝文帝的母亲。
博陵王:博陵王是博陵王的称号。
显祖:显祖是北魏献文帝的庙号。
偏风:偏风指中风。
廷尉:廷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群书:群书指各种书籍。
豪侈:豪侈指奢侈豪华。
财色:财色指财富和美色。
雍穆:雍穆指和睦。
世论:世论指社会舆论。
魏收:魏收是魏收的字。
国史:国史指国家的史书。
班固:班固是班固的字,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
魏子:魏子是对魏收的尊称。
主簿:主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
开府西阁祭酒:开府西阁祭酒是古代官职,负责开府西阁的文书。
中尉:中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安全。
御史:御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北海王晞:北海王晞是北海王的称号。
相府:相府指宰相的官邸。
兵参军:兵参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人日: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古代有庆祝人日的习俗。
云龙门:云龙门是古代宫殿的名称。
邢邵:邢邵是邢邵的字。
裴瓒:裴瓒是裴瓒的字,晋代文学家。
禁门:禁门指皇宫的宫门。
宿卫:宿卫指宫廷的警卫。
堂堂之貌:堂堂之貌指英俊的外貌。
皇建元年: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即公元530年。
莫逆之友:指非常要好、情投意合的朋友。
清河邑中正:清河邑的中正,负责地方行政。
肃宗:指北魏的孝明帝元诩。
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辅佐官,负责教导太子。
鸿胪: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婚礼仪注:婚礼的仪式和规矩。
大宁元年:指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即公元560年。
卫尉少卿:卫尉的副职,负责宫廷警卫。
散骑常侍: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聘陈使主:出使陈国的使者。
太常少卿:太常的副职,负责宗庙祭祀。
尚书吏部郎中:尚书省吏部的官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谥曰文:死后被追赠的谥号,表示其文治有功。
简傲:性格孤高,不易接近。
周旋:交往,交际。
御史台:古代官署,负责监察官员。
河东人士:指来自河东地区的人。
匕箸:勺子和筷子,古代饮食工具。
刘毅:东晋时期的名士,以豪放不羁著称。
京口:古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
鹅炙:用鹅肉制作的美食。
家之孝子,国之忠臣:形容对国家和家庭都非常忠诚的人。
中军将军:古代军衔,负责军队的指挥。
五礼:古代礼制,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种礼仪。
要幸附会:巴结权贵,迎合上级。
门地骄很:出身名门,骄傲自大。
周公之美:指周公旦的德行,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以德行高尚著称。
名教之迹:指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
家风有余:家庭风气良好,有良好的家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二十三-评注
皇建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友。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诋诃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瞻患气,兼性迟重,虽居二省,竟不堪敷奏。
此段文字描绘了崔瞻的性格特点,他性格刚烈,不拘小节,同时又有谦逊的一面。他对待朋友真诚,敢于直言,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官场中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不受世俗的束缚。‘除给事黄门侍郎’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而‘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友’则体现了他的人情味和交友之道。
加征虏将军,除清河邑中正。肃宗践祚,皇太子就傅受业,诏除太子中庶子,征赴晋阳。敕专在东宫,调护讲读,及进退礼度,皆归委焉。
这段文字展现了崔瞻在政治上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不仅被任命为将军,还担任了太子中庶子,负责太子的教育和礼仪,显示出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敕专在东宫’表明他在太子身边的重要地位,这也体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才能。
太子纳妃斛律氏,敕瞻与鸿胪崔劼撰定婚礼仪注。仍面受别旨曰:‘虽有旧事,恐未尽善,可好定此仪,以为后式。’
此段文字反映了崔瞻在文化礼仪方面的造诣。他参与制定婚礼仪注,并受到皇帝的特别指示,这表明他在文化礼仪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仍面受别旨’说明皇帝对他的信任和重视,这也体现了他在礼仪制度方面的专业素养。
大宁元年,除卫尉少卿,寻兼散骑常侍,聘陈使主。瞻词韵温雅,南人大相钦服,乃言:‘常侍前朝通好之日,何意不来?’其见重如此。
这段文字描绘了崔瞻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他作为使者出访南朝,以其温雅的言辞和风度赢得了南人的钦佩。‘除卫尉少卿’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而‘兼散骑常侍’则说明他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还除太常少卿,加冠军将军,转尚书吏部郎中。因患急十余日。旧式,百日不上解官,吏部尚书尉瑾性褊急,以瞻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附驿奏闻,因而被代。
此段文字展现了崔瞻在官场中的遭遇。他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也因为性格和行事风格而受到排挤。‘因患急十余日’说明他在官场中的压力和挑战,而‘附驿奏闻’则体现了他被排挤的无奈。
瞻遂免归乡里。天统末,加骠骑大将军,就拜银青光禄大夫。武平三年卒,时年五十四。赠使持节、都督济州军事、大理卿、刺史,谥曰文。
这段文字描述了崔瞻的一生。他经历了起伏,最终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就,但也因为疾病而离开了官场。‘赠使持节’表明他在去世后仍然受到朝廷的尊敬和怀念。
瞻性简傲,以才地自矜,所与周旋,皆一时名望。在御史台,恒于宅中送食,备尽珍羞,别室独餐,处之自若。
此段文字描绘了崔瞻的性格特点。他性格孤傲,但又不失自信,与当时名流交往。‘恒于宅中送食’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别室独餐’则体现了他孤傲的性格。
有一河东人士姓裴,亦为御史,伺瞻食,便往造焉。瞻不与交言,又不命匕箸。裴坐观瞻食罢而退。
这段文字反映了崔瞻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他对待下属和同僚的态度,既体现了他的性格,也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
明日,裴自携匕箸,恣情饮啖。瞻方谓裴云:‘我初不唤君食,亦不共君语,君遂能不拘小节。昔刘毅在京口,冒请鹅炙,岂亦异于是乎?君定名士。’于是每与之同食。
此段文字展现了崔瞻的宽容和气度。他能够理解裴的行为,并以此为契机,与裴建立了友谊,这也体现了他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
昆季仲文,有学尚,魏高阳太守、清河内史。兴和中,为丞相掾。
这段文字介绍了崔瞻的家族成员,崔仲文。他学识渊博,官至太守,是崔氏家族的骄傲。
沙苑之败,仲文持马尾以渡河,波中乍没乍出。高祖望见曰:‘崔掾也。’遽遣船赴接。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仲文在沙苑之败中的英勇行为,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战斗,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赞誉。
既济,劳之曰:‘卿为亲为君,不顾万死,可谓家之孝子,国之忠臣。’加中军将军。
这段文字展现了皇帝对崔仲文的赏识和嘉奖,他因为忠诚和勇敢而得到了晋升。
天保初,拜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七年卒,年六十。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仲文晚年的官职和去世。
子偃,武平中,历太子洗马、尚书郎。
这段文字介绍了崔仲文的儿子崔偃,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偃弟儦,学识有才思,风调甚高。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偃的弟弟崔儦,他的才华和风采。
武平中,琅琊王大司马中兵参军。
这段文字介绍了崔儦在政治上的地位。
参定五礼,待诏文林馆。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儦在文化礼仪方面的贡献。
隋仁寿中,卒于通直散骑常侍。
这段文字描述了崔儦的去世。
叔仁,魏颍州刺史。
此段文字介绍了崔儦的叔父崔仁,他在政治上的地位。
子彦武,有识用,朝歌令。
这段文字描述了崔仁的儿子崔彦武,他的才华和官职。
隋开皇初,魏州刺史。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彦武在政治上的地位。
子侃,魏末兼通直常侍,聘梁使。
这段文字描述了崔彦武的儿子崔侃,他在政治和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子极,武平初太子仆,卒于武德郡守。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侃的儿子崔极,他在政治上的地位。
子聿,魏东莞太守。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极的儿子崔聿,他在政治上的地位。
子约,司空祭酒。
此段文字描述了崔聿的儿子崔约,他在政治上的地位。
史臣曰:兰根早有名行,为时论所称;长孺才望之美,见重当世。
这段文字是对崔瞻和崔仲文的评价,他们都是当时名士,才望之美,受到世人的尊重。
并功参霸迹,位遇通显,与李元忠、卢文伟盖义旗之人物欤?魏之要幸附会,崔以门地骄很,虽有周公之美,犹以为累德,况未足喻其高下也。
这段文字是对崔瞻和崔仲文在政治上的评价,他们虽然出身名门,但仍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取得了成就,并与其他名士并列。
瞻词韵温雅,风神秀发,亦一时之领袖焉。
这段文字再次强调了崔瞻在文化礼仪方面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是一时的领袖。
赞曰:崔、魏才望,见重霸初。名教之迹,其犹病诸。彦通尚志,家风有余。
这段文字是对崔瞻和崔氏家族的总体评价,他们才望出众,受到世人的尊重,家族传统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