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五年-原文
【经】
五年春,王正月。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秋,郳犁来朝。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传】
五年秋,郳犁来来朝,名,未王命也。
冬,伐卫,纳惠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五年-译文
【经】
鲁庄公五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鲁庄公的夫人姜氏前往齐国的军队。
秋天,郳国的犁来前来朝见。
冬天,鲁庄公联合齐国、宋国、陈国、蔡国一起讨伐卫国。
【传】
鲁庄公五年的秋天,郳国的犁来前来朝见,他的名字被记录下来,因为他没有得到周王的正式任命。
冬天,讨伐卫国,是为了护送卫惠公回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五年-注解
五年春,王正月:指鲁国纪年的第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这里的‘王正月’指的是周历的正月,即农历的一月,表明使用的是周王朝的历法。
夫人姜氏如齐师:夫人姜氏前往齐国军队。‘夫人’通常指诸侯的正妻,姜氏是鲁国国君的夫人。‘如’意为前往,‘齐师’指齐国的军队。
郳犁来朝:郳国的犁来朝见鲁国。‘郳’是一个小国名,‘犁来’是人名,‘朝’指朝见,表示臣服或外交访问。
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鲁国国君联合齐国、宋国、陈国、蔡国的人一起讨伐卫国。‘公’指鲁国国君,‘会’意为联合,‘伐’指讨伐。
未王命也:指郳犁来朝见时,尚未得到周王的正式任命或认可。‘王命’指周王的命令或认可。
纳惠公也:指讨伐卫国的目的是为了将惠公送回卫国复位。‘纳’意为送回,‘惠公’是卫国的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五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其记载简洁而富有深意。这段文字记载了鲁国第五年发生的几件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动态。
首先,‘五年春,王正月’表明了鲁国使用的是周王朝的历法,体现了周王室的权威和诸侯国对周王的尊崇。这种纪年方式不仅是一种时间记录,更是一种政治象征,显示了鲁国作为周王室诸侯国的地位。
其次,‘夫人姜氏如齐师’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姻关系。夫人姜氏前往齐国军队,可能是为了巩固鲁国与齐国的联盟,或是处理与齐国相关的政治事务。这种联姻和外交活动在春秋时期非常常见,是诸侯国之间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
再次,‘郳犁来朝’和‘未王命也’揭示了小国与大国之间的臣属关系。郳国作为一个小国,其国君犁来朝见鲁国,显示了鲁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地位。然而,‘未王命也’表明这种朝见尚未得到周王的正式认可,暗示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和诸侯国之间的独立性增强。
最后,‘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和‘纳惠公也’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和政治干预。鲁国联合多个诸侯国讨伐卫国,目的是为了将惠公送回卫国复位。这种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维护某个国君的地位,更是为了维护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秩序和平衡。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虽然简洁,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政治动态和周王室权威的变化。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