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五

作者: 李百药,唐代历史学者。李百药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北齐书》是研究北齐历史的重要史籍之一,涵盖了该朝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李百药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北齐社会及其衰落的宝贵资料。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北齐书》详细记录了北齐(公元550年-577年)的历史,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全书共二十卷,主要内容包括北齐的开国过程、军事征伐、治国方略、政治斗争及最终衰亡。李百药通过分析北齐统治者的治国经验,探讨了北齐从强盛到衰败的原因,尤其是北齐国君暴政、内讧以及腐败的因素。此书不仅记录了北齐的重要历史事件,还为研究北朝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北齐历史的回顾,李百药为后代史学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书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五-原文

裴让之,字士礼。

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

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

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俊辩,早得声誉。

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

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

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

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

神武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行而求道耳。’

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

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

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

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

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

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

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

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

计赃依律不至死。

让之以其乱法,杀之。

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

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

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

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耶!’

于是无敢言者。

事奏,竟赐死于家。

让之次弟诹之。

诹之,字士正,少好儒学,释褐太学博士。

尝从常景借书百卷,十许日便返。

景疑其不能读,每卷策问,应答无遗。

景叹曰:‘应奉五行俱下,祢衡一览便记,今复见之于裴生矣。’

杨愔阖门改葬,托诹之顿作十余墓志,[二]文皆可观。

让之、诹之及皇甫和弟亮并知名于洛下,时人语曰:‘诹胜于让,和不如亮。’

司空高干致书曰:‘相屈为户曹参军。’

诹之复书不受署。

沛王开大司马府,辟为记室。

迁邺后,诹之留在河南,西魏领军独孤信入据金墉,以诹之为开府属,号曰‘洛阳遗彦。’

信败,诹之居南山,洛州刺史王元轨召为中从事。

西师忽至,寻退,遂随西师入关。

周文帝以为大行台仓曹郎中,卒。

赠徐州刺史。

谳之,字士平,七岁便勤学,早知名。

累迁司徒主簿。

杨愔每称叹云:‘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谳之虽年少,不妄交游,唯与陇西辛术、赵郡李绘、顿丘李构、清河崔瞻为忘年之友。

昭帝梓宫将还邺,转仪曹郎,尤悉历代故事、仪注,丧礼皆能裁正。

为永昌太守,客旅过郡,出私财供给,人间所无,预代下出,为吏人所怀。

齐亡仕周,卒伊川太守。

皇甫和,字长谐,安定朝那人,其先因官寓居汉中。

祖澄,南齐秦、梁二州刺史。

父徽,字子玄,梁安定、略阳二郡守。

魏正始二年,随其妻父夏侯道迁入魏,道迁别上勋书,欲以徽为元谋。

徽曰:‘创谋之始,本不关预,虽贪荣赏,内愧于心。’

遂拒而不许。

梁州刺史羊灵佑重其敦实,表为征虏府司马,卒。

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有礼则,亲授以经书。

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宗亲吉凶,多相谘访。

卒于济阴太守。

李构,字祖基,黎阳人。

祖平,魏尚书仆射。

构少以方正见称,释褐开府参军,累迁谯州刺史,卒。

构从父弟庶,魏大司农谐子。

方雅好学,风流规检,甚有家风。

稍迁临漳令。

魏书出,庶与卢斐、王松年等讼其不平,并系狱。

魏收书王慧龙自云太原人,又言王琼不善事;卢同附卢玄传;李平为陈留人,云其家贫贱。

故斐等致讼,语杨愔云:‘魏收合诛。’

愔党助魏收,遂白显祖罪斐等,并□头鞭二百。

庶死于临漳狱中,庶兄岳痛之,终身不历临漳县门。

张宴之,字熙德。

幼孤有至性,为母郑氏教诲,动依礼典。

从尒朱荣平元颢,赐爵武成子,累迁尚书二千石郎中。

高岳征颍川,复以为都督中兵参军兼记室。

宴之文士,兼有武干,每与岳帷帐之谋,又常以短兵接刃,亲获首级,深为岳所嗟赏。

天保初,文宣为高阳王纳宴之女为妃,令赴晋阳成礼。

宴之后园陪燕,坐客皆赋诗。

宴之诗云:‘天下有道,主明臣直,虽休勿休,永贻世则。’

文宣笑曰:‘得卿箴讽,深以慰怀。’

后行北徐州事,寻即真,为吏人所爱。

御史崔子武督察州郡,至北徐州,无所案劾,唯得百姓所制清德颂数篇。

乃叹曰:‘本求罪状,遂闻颂声。’

迁兖州刺史,未拜,卒。

赠齐州刺史。

陆卬,字云驹。

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书,五经多通大义。

善属文,甚为河间邢卲所赏。

卲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拜纪可乎?’

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搢绅,尤所推许。

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四]以本职兼太子洗马。

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五]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

除中书侍郎,修国史。

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

诏以本官起。

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

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

故邢卲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

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

卬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里为孝终里。

服竟当袭,不忍嗣侯。

天保初,常山王荐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

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

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

又感风疾。

第五弟搏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

家人至于祖载,方始告之。

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

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

赠□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文。

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

齐之郊庙诸歌,多卬所制。

子乂嗣,袭爵始平侯。

王松年,少知名。

文襄临并州,辟为主簿,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副李纬使梁。

还,历位尚书郎中。

魏收撰魏书成,松年有谤言,文宣怒,禁止之,仍加杖罚。

岁余得免,除临漳令,迁司马、别驾、本州岛大中正。

孝昭擢拜给事黄门侍郎。

帝每赐坐,与论政事,甚善之。

孝昭崩,松年驰驿至邺都宣遗诏,发言涕泗,迄于宣罢,容色无改,辞吐谐韵。

宣讫,号恸自绝于地,百官莫不感恸。

还晋阳,兼侍中,护梓宫还邺。

诸旧臣避形□,无敢尽哀,唯松年哭甚流涕,朝士咸恐。

武成虽忿松年恋旧情切,亦雅重之。

以本官加散骑常侍,食高邑县干,[六]参定律令,前后大事多委焉。

兼御史中丞。

发晋阳之邺,在道遇疾卒。

赠吏部尚书、并州刺史,谥曰平。

第三子卲,最知名。

刘祎,字彦英,彭城人。

父世明,魏兖州刺史。

祎性弘裕,有威重,容止可观,虽昵友密交,朝夕游处,莫不加敬。

好学,善三礼,吉凶仪制,尤所留心。

魏孝昌中,释巾太学博士。

累迁雎州刺史,边人服其威信,甚得疆埸之和。

世宗辅政,降书褒□,云:’以卿家世忠纯,奕代冠冕。贤弟贤子,并与吾共事,怀抱相托,亦自依然。宜勖心力,以副所委,莫虑不富贵。’

秩满,径归乡里侍父疾,竟不入朝。

父丧,沉顿累年,非杖不起。

世宗致辟,祎称疾不动。

五子,璇、、璞、瑗、瓒,并有志节,为世所称。

校勘记

[一]北齐书卷三十五按此卷原缺,宋本、三朝本及南本卷末有宋人校语云:’此卷与北史同。’按李构传□籍贯历官与北史卷四三本传不同,且称齐帝庙号;刘祎北史无传。此二传当是据高氏小史之类的史钞补。其它各传出于北史,字句也偶有异同。

[二]杨愔阖门改葬托诹之顿作十余墓志三朝本、百衲本无’改’字,’托’作’讫’。按志石置于墓穴,岂有葬讫而作志之理。今从南北等本。

[三]人间所无预代下出为吏人所怀诸本及北史卷三八’人间所无,预代下出’作’民间无所预,代去北史作下日’。三朝本如上摘句,册府卷六八八八二○四页作’人间所无,预代下民所出’。按这里美化封建官吏,□事虚伪,已不待论。三朝本和册府说他暂时代垫,则以后仍要征收,若如他本及北史,说成’民间无所预’,去事实更远。今从三朝本。

[四]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诸本’侍郎’作’郎中’,北史卷二八陆卬传作’侍郎’。按中书省无郎中。御览卷六○○二七○一页引三国典略称’高澄嗣渤海王,闻谢挺、徐陵来聘,遣中书侍郎陆昂于滑台迎劳’,时间亦相当。知北史是,今据改。下云’除中书侍郎’,乃是正除,非重复。

[五]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北史卷二八、册府卷八五○一○一一二页无’帝’字。御览卷六○○二七○一页引三国典略亦无。按上文说的是陆卬接待梁使,所云赋诗即在此种宴会上,’帝’字疑衍。

[六]食高邑县干诸本’干’作’侯’。按’食干’是北齐制度,屡见本书和北史,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也有纪载。’侯’应称’封’,从无食某县侯的纪载。今据北史卷三五王松年传改。

[七]五子璇璞瑗瓒并有志节为世所称御览卷三七九一七五二页引北齐书云:’刘祎五子,并有志行,为世所称。璇字祖玉,聪敏机悟,美姿仪,为其舅北海王昕所爱。顾座曰:’可谓珠玉在傍,觉我质秽’。’按册府卷八八三一○四六二页也有这一段,只是误以为刘祎,作’刘祎聪敏机悟’云云,下全同御览。此段文字为北齐书刘祎传佚文无疑。原文当详刘璇始末,五子也必不止□璇一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五-译文

裴让之,字士礼。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悲痛欲绝,他的母亲辛氏哭泣着抚摸他说:‘如果抛弃我,你还能成为孝顺的儿子吗?’从此他自我勉励。辛氏,是高明的妇女,又懂礼仪。丈夫去世后,众多子女都年幼体弱,广泛聘请师友,有时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喜庆或丧事,都多向他请教。

裴让之年轻时就热爱学习,有文学才华和辩论能力,很早就获得了声誉。在魏天平年间,他被举荐为秀才,对策考试获得高分。后来多次升迁,成为屯田主客郎中,朝廷中的人说:‘能作诗的,就是裴让之。’他被任命为太原公的府记室。他与杨愔交好,相遇时常常清谈一整天。杨愔常说:‘这个人风流倜傥,裴文季没有死啊。’梁国使者到来时,皇帝让裴让之代理主客郎。

他的第二弟裴诹之逃到关右,兄弟五人都被拘禁。神武皇帝问:‘裴诹之在哪里?’他回答:‘过去吴、蜀两国,诸葛兄弟各得其所,何况裴让之还有老母在,君臣关系已定,失去忠诚和孝顺,愚夫不会这样做。我真诚地希望明公以诚信待人,如果以不诚信对待他人,他人又怎能自信?以此建立霸业,就像盲人摸象一样。’神武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于是释放了兄弟二人。裴让之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来又兼散骑常侍出使梁国。文襄皇帝曾入朝,裴让之引导他,仪态温文尔雅,文襄皇帝看着他说:‘士礼是个好舍人。’后来他被提升为长兼中书侍郎,并兼任舍人。

齐朝接受禅让后,静帝迁居别宫,与大臣们告别时,裴让之泪流满面。因为参与掌管礼仪,他被封为宁都县男。皇帝想要任命他为黄门郎,但有人说他体重,不能快速行走侍奉,于是他被任命为清河太守。到郡不久,杨愔对裴让之的弟弟们说:‘我与贤兄交往,期待听到他的善政。最近有人从清河来,说奸吏敛财,盗贼清静。一个月的时间,情况迅速好转。’清河有两个豪吏田转贵、孙舍兴,长期为非作歹,趁机勒索财物。根据法律,他们的罪行不至于死刑。裴让之因为他们的违法行为,将他们处死。当时清河王岳担任司州牧,派遣部下调查此事。侍中高德政与裴让之有旧怨,在报告中诬陷他说:‘在陛下接受禅让时,裴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泪,现在被任命为内官,他的心情并非所愿。’后来杨愔请求救他,说:‘罪行不应该处死。’文宣皇帝大怒,对杨愔说:‘你想要和裴让之一起死吗!’于是没有人敢再说话。事情上报后,裴让之最终被赐死在家中,裴让之的次弟裴诹之。

裴诹之,字士正,年轻时就热爱儒学,初任太学博士。曾经向常景借了一百卷书,十多天就归还了。常景怀疑他不能读,每一卷都提出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常景感叹说:‘应奉五行俱下,祢衡一目十行,现在又看到裴生这样。’杨愔全家改葬,委托裴诹之撰写了十多篇墓志铭,都很有价值。裴让之、裴诹之以及皇甫和、弟亮在洛阳都很有名,当时人说:‘裴诹之胜过裴让之,皇甫和不如皇甫亮。’司空高干写信邀请他担任户曹参军。裴诹之回信拒绝接受任命。沛王开设大司马府,征召他为记室。迁往邺城后,裴诹之留在河南,西魏领军独孤信占据金墉,任命裴诹之为开府属,称他为‘洛阳遗彦。’独孤信战败后,裴诹之居住在南山,洛州刺史王元轨召他为中从事。西魏军队突然到来,不久就撤退了,裴诹之随后随西魏军队入关。周文帝任命他为大行台仓曹郎中,去世。追赠徐州刺史。

裴谳之,字士平,七岁就开始勤奋学习,很早就出了名。多次升迁,成为司徒主簿。杨愔经常称赞他说:‘河东的士族,京官不少,只有他们家兄弟,完全没有了乡音。’裴谳之虽然年轻,但不轻易交友,只与陇西辛术、赵郡李绘、顿丘李构、清河崔瞻为忘年之交。昭帝的灵柩即将返回邺城,他被转任为仪曹郎,特别熟悉历代的故事和礼仪,对丧礼都能进行正确的裁定。担任永昌太守时,客人在郡中经过,他拿出私财供给,这种事情在人间是少有的,他预先为后人考虑,受到官吏们的爱戴。齐朝灭亡后,裴谳之在周朝做官,最终在伊川太守任上去世。

皇甫和,字长谐,安定朝那人,他的祖先因为做官而寓居汉中。祖父皇甫澄,是南齐秦、梁二州的刺史。父亲皇甫徽,字子玄,是梁安定、略阳二郡的太守。魏正始二年,他跟随妻子的父亲夏侯道迁入魏,道迁另外上书,想要让皇甫徽成为元谋。皇甫徽说:‘在策划之初,我并未参与,虽然贪图荣赏,但内心感到愧疚。’于是拒绝了他的提议。梁州刺史羊灵佑重视他的诚实,上表推荐他为征虏府司马,去世。皇甫和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夏侯氏,才智明敏,有礼仪,亲自教他经书。长大后,他深沉有雅量,特别懂礼仪,宗亲的喜庆或丧事,很多人向他请教。他在济阴太守任上去世。

李构,字祖基,黎阳人。祖父李平,是魏朝的尚书仆射。李构年轻时就以正直著称,初任开府参军,多次升迁,成为谯州刺史,去世。

李构的堂弟李庶,是魏朝大司农李谐的儿子。他方正有雅量,喜欢学习,风流倜傥,很有家风。逐渐升迁为临漳令。魏书出版后,李庶与卢斐、王松年等人争论其不公,都被关进监狱。魏收在书中自称太原人,又说王琼不善事;卢同附和卢玄传;李平是陈留人,说他的家境贫贱。因此斐等人提出诉讼,对杨愔说:‘魏收应该被处死。’杨愔支持魏收,于是向显祖诬告斐等人,并将他们鞭打二百。李庶在临漳监狱中去世,他的哥哥李岳非常悲痛,终身不踏入临漳县。

张宴之,字熙德。年幼丧父,有至诚之心,受到母亲郑氏的教诲,行动都遵循礼法。跟随尔朱荣平定元颢,被封为武成子,多次升迁,成为尚书二千石郎中。高岳征讨颍川,再次任命他为都督中兵参军兼记室。张宴之既是文人,又有武艺,经常参与高岳的军事谋划,也常亲自参与战斗,亲手斩杀敌人,深受高岳的赏识。天保初年,文宣皇帝为高阳王纳张宴之的女儿为妃,命令他前往晋阳完成婚礼。张宴之在花园中的宴会上,坐客们都要作诗,张宴之的诗写道:‘天下有道,君主英明,臣子正直,即使休息也不要停止,永远为后世树立榜样。’文宣皇帝笑着说:‘得到你的规劝,我很受安慰。’后来他负责北徐州的事务,不久就正式任命,受到官吏们的喜爱。御史崔子武巡查州郡,到达北徐州,没有发现任何罪状,只听到了百姓赞扬他的清正廉洁的诗文。于是他感叹说:‘本来想要找到罪状,却听到了颂扬的声音。’后来他被任命为兖州刺史,但未正式就任就去世了。追赠齐州刺史。

陆昡,字云驹。年轻时就机敏聪明,风度翩翩,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五经的理解都很深刻。擅长写作,受到河间邢邵的赏识。邢邵又与陆昡父子陆云交好,曾经对儿子陆云说:‘我以你为老蚌出明珠,想要为你写一篇传记,可以吗?’从此他的名誉日益提高,儒雅的士人特别推崇他。他从员外散骑侍郎起步,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自从梁、魏通和以来,每年都有互派使者,陆昡每次都兼任官职参加宴会,在皇帝的宴席上作诗,他总是第一个完成,虽然诗并不完美,但以敏捷著称。

除了担任中书侍郎外,还负责修撰国史。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守丧期间严格遵守礼节,哀痛到骨瘦如柴。皇帝下诏让他恢复原职。文襄王当时镇守邺城,赞赏他的高尚品行,亲自上门去安慰和鼓励他。陆昂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最初被封在蓝田,是一位高明而有节操的妇女。陆昂有六个兄弟,都是公主所生。因此,邢卲经常对人说:‘蓝田生玉,确实不假。’公主教育孩子们,都遵循正义之道,尽管遭遇巨大的悲痛,但这出于天性,然而他们的行为都依照礼节,这也是母亲的教导。陆昂的兄弟们一起在墓旁建庐,背土成坟,朝廷对此深感钦佩,下诏褒扬,并将他们居住的地方改为孝终里。守丧期满本应继承爵位,但他不忍心继承侯位。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昂有才干,文宣帝亲自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后来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担任清都尹时,聘请陆昂为邑中正,负责贝丘县的行政事务。遭遇母亲去世,悲痛欲绝,几乎承受不住丧事的重压,病情严重,卧床不起。还患有风疾。第五个弟弟陆搏在临终前对兄弟们说:‘大哥的病情如此严重,他性格非常慈爱,我死的那天,一定不能让大哥知道,哭泣的声音绝对不能让他听到,以免引起他的极度悲痛。’家人直到出殡时才告诉他。陆昂得知后非常悲痛,一恸之下便断了气,享年四十八岁。陆昂在朝中,谨慎稳重,保守秘密,不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论清晰高远,有很好的道德判断力,朝野上下都为他感到悲痛和惋惜。追赠他为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他所著的文章有十四卷,流传于世。齐国的郊庙歌曲,大多是陆昂所创作。他的儿子陆乂继承了他的爵位,继承了始平侯的爵位。

王松年,年轻时就已知名。文襄王镇守并州时,聘请他为主簿,后来多次升迁,成为通直散骑常侍,作为李纬的副手出使梁国。回国后,历任尚书郎中等职位。魏收编撰《魏书》完成后,王松年有诽谤之言,文宣帝非常愤怒,禁止他说话,并加以杖责。一年多后得以免罪,被任命为临漳县令,后来升任司马、别驾、本州岛大中正。孝昭帝提拔他为给事黄门侍郎。皇帝每次赐座,都会与他讨论政事,对他非常赏识。孝昭帝去世后,王松年急忙驰驿前往邺都宣读遗诏,发言时泪流满面,直到宣读完毕,脸色和言语都没有改变。宣读完毕后,他号啕大哭,晕倒在地上,百官无不为之感动。回到晋阳后,兼任侍中,护送灵柩返回邺都。其他旧臣都避开公开表达哀悼,没有人敢尽情哀悼,只有王松年哭得泪流满面,朝士们都感到恐惧。武成帝虽然对王松年怀念旧情感到愤怒,但也非常尊重他。以他的原职加散骑常侍,负责高邑县的行政事务,参与制定法律和命令,前后的大事都委托给他。同时兼任御史中丞。从晋阳前往邺都的路上,途中因病去世。追赠他为吏部尚书、并州刺史,谥号为平。他的第三个儿子王邵,最为知名。

刘祎,字彦英,是彭城人。他的父亲刘世明,曾任魏国兖州刺史。刘祎性格宽宏大量,有威严和庄重,容貌举止可敬,即使是亲近的朋友和密交,早晚相处,也没有人不加敬重。他喜欢学习,擅长三礼,对吉凶礼仪制度特别留心。魏孝昌年间,担任太学博士。多次升迁后成为雎州刺史,边地人民都敬畏他的威信,非常得到边疆的和谐。世宗辅佐朝政时,写信表扬他,说:‘因为你家世世代代忠诚纯正,世代显赫。你的贤弟和贤子都与我共事,相互信赖,我也感到很自在。你应该勉励自己的心力,以符合我所委托的任务,不要担心不会富贵。’任期结束后,他直接回到乡里照顾父亲的病情,最终没有入朝。父亲去世后,他病重多年,不能起床。世宗征召他,他称病不去。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刘璇、刘、刘璞、刘瑗、刘瓒,都很有节操,被世人称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五-注解

裴让之:裴让之,字士礼,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辛氏:辛氏,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贤良的母亲。

礼度:礼度,指礼仪和法度。

秀才:秀才,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相当于现代的举人。

对策高第:对策高第,指在科举考试中回答问题成绩优秀。

屯田主客郎中:屯田主客郎中,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屯田和接待宾客。

清谈:清谈,指高雅的谈论,多指文学、哲学等。

摄主客郎:摄主客郎,指代理主客郎的职务。

关右:关右,指关中地区西部,古代指边疆地区。

吴、蜀二国:吴、蜀二国,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和蜀国。

神武:神武,指北魏孝文帝。

文襄大将军:文襄大将军,指北魏文襄帝。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文书。

散骑常侍:官职名,负责侍从皇帝,参与决策。

齐受禅:齐受禅,指北齐取代北魏。

静帝逊居别宫:静帝逊居别宫,指北魏静帝退位后居住在别宫。

宁都县男:宁都县男,是古代的爵位。

清河太守:清河太守,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清河郡。

奸吏敛□:奸吏敛□,指奸诈的官吏敛财。

司州牧:司州牧,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司州。

案之:案之,指审查。

内官:内官,指皇宫中的官员。

眷恋魏朝:眷恋魏朝,指对北魏有深厚的感情。

黄门郎:黄门郎,是古代的官职,负责通报皇帝的命令。

清河王岳:清河王岳,指北魏的清河王。

西魏领军独孤信:西魏领军独孤信,指西魏时期的将领独孤信。

金墉:金墉,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大行台仓曹郎中:大行台仓曹郎中,是古代的官职。

梓宫:皇帝或王侯的棺木。

仪曹郎:仪曹郎,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礼仪。

永昌太守:永昌太守,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永昌郡。

伊川太守:伊川太守,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伊川郡。

安定朝那人:安定朝那人,指安定地区的人。

南齐秦、梁二州刺史:南齐秦、梁二州刺史,指南齐时期的官员。

征虏府司马:征虏府司马,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征讨。

黎阳:黎阳,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尚书仆射:尚书仆射,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尚书省的事务。

尔朱荣:尔朱荣,指北魏时期的权臣。

元颢:元颢,指北魏的宗室。

高阳王:高阳王,指北魏的宗室。

晋阳:晋阳,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兖州刺史:兖州刺史,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兖州。

河间邢卲:河间邢卲,指河间地区的邢卲。

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

梁、魏通和:梁、魏通和,指南北朝时期的梁魏两国和解。

帝席赋诗:帝席赋诗,指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

儒雅搢绅:儒雅搢绅,指有学问和品德的人。

员外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草拟、审查皇帝的诏令和文告,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国史:国家的历史记录,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编纂。

父忧:父亲去世的哀痛之情。

居丧尽礼:在父亲去世后,按照礼制守丧。

哀毁骨立:形容极度悲伤,身体消瘦到极点。

诏以本官起:皇帝下诏,让其恢复原职。

文襄:北齐时期的一位皇帝,文襄帝高洋。

邺: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

魏上庸公主:北魏时期的公主。

志操:坚定的意志和节操。

昆季:兄弟。

邢卲:人名。

孝终里:一个以孝道著称的里名。

给事黄门侍郎:官职名,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吏部郎中:官职名,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上洛王思宗:北齐的一位王子。

清都尹:官职名,负责管理清都(地名)。

邑中正:官职名,负责管理一县的政务。

贝丘县干:贝丘县的地方官。

风疾:因风而引起的疾病。

搏:人名。

祖载:古代送葬时的仪式。

雎州刺史:雎州的地方官。

世宗: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

秩满:任期届满。

武成:北齐时期的一位皇帝,武成帝高湛。

吏部尚书:官职名,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并州刺史:并州的地方官。

谥曰文:死后被追赠的谥号,表示其文治有功。

尚书郎中:官职名,负责管理尚书省的日常事务。

魏书:北魏时期的一部史书。

谤言:诽谤之言。

临漳令:临漳县的地方官。

司马:官职名,负责军事。

别驾: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

本州岛大中正:本州的大中正,负责州级行政。

侍中: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发晋阳之邺:从晋阳出发前往邺都。

册府:古代的一部官修书。

谥曰平:死后被追赠的谥号,表示其治理有功。

刘祎:人名。

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世明:人名。

魏孝昌中:北魏孝昌年间。

太学博士:太学的学官,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疆埸:边疆。

释巾:脱去儒生的头巾,表示正式进入仕途。

径归乡里:直接回到家乡。

沉顿:病情严重。

杖不起:不能起床。

致辟:皇帝下诏征召。

称疾不动:以生病为由拒绝征召。

志节:坚定的意志和节操。

北海王昕:人名。

珠玉在傍:比喻有才能的人在自己身边。

质秽:自己的品质不好。

册府卷:册府是一部官修书。

刘祎传:刘祎的传记。

佚文:散失的文字。

珠玉在傍,觉我质秽:有才能的人在自己身边,觉得自己品质不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五-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北齐时期几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首先,文中提到的中书侍郎陆昂,以其在国史编纂中的贡献和父亲去世后的居丧尽礼,展现了其忠诚和孝顺的品质。他不仅在丧期中哀毁骨立,而且被皇帝召回,体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陆昂的母亲魏上庸公主,被封为蓝田公主,是一个高明有志操的妇人。她对子女的教育严格,注重礼仪,使得陆昂兄弟六人都能遵循义方,即使在遭遇巨痛之时,也能依礼度行事,这是母亲教育的成果。

文中提到的王松年,虽然因撰写《魏书》而遭受杖罚,但他对故主的忠诚和情感至深,尤其是在皇帝去世后,他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让人感动。

刘祎则是一个性弘裕、有威重的官员,他的好学和对礼仪的重视,使他不仅在官场上受到尊敬,而且在民间也有很高的声望。他的五个儿子也都很有志节,为世人所称道。

这些人物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北齐时期的社会风气,也展现了当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文中提到的校勘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献和史料的重要信息。这些校勘记不仅纠正了原文中的错误,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参考。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北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