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钧世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钧世-原文

或曰:‘古之著书者,才大思深,故其文隐而难晓;今人意浅力近,故露而易见。以此易见,比彼难晓,犹沟浍之方江河,虫岂垤之并嵩岱矣。故水不发山昆山,则不能扬洪流以东渐;书不出英俊,则不能备致远之弘韵焉。’

抱朴子答曰:‘夫论管穴者,不可问以九陔之无外;习拘阂者,不可督以拔萃之独见。盖往古之士,匪鬼匪神,其形器虽冶铄於畴曩,然其精神,布在乎方策。情见乎辞,指归可得。且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经荒历乱,埋藏积久,简编朽绝,亡失者多,或杂续残缺,或脱去章句,是以难知,似若至深耳。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然则古之子书,能胜今之作者,何也?然守株之徒,喽喽所玩,有耳无目,何肯谓尔。其於古人所作为神,今世所著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

‘故新剑以诈刻加价,弊方以伪题见宝也。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辨伐渔猎其中。然而譬如东瓯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云梦之泽,孟诸之薮,鱼肉之(有脱文)虽饶,而未可谓之为煎火*敖之盛膳,渝狄之嘉味也。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

‘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比之於女,俱体国色,而一人独闲百伎,不可混为无异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何如王生之赋灵光乎?同说游猎,而叔畋卢铃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并美祭祀,而清庙云汉之辞,何台郭氏南郊之艳乎?等称征伐,而出车六月之作,何如陈琳武军之壮乎?则举条可以觉焉。’

‘近者夏侯湛潘安仁并作补亡诗,白华由庚南陔华黍之属,诸硕儒高才之赏文者,咸以古诗三百,未有足以偶二贤之所作也。’

‘且夫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至於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於蓑衣;辎车并妍而又牢,未可谓之不及椎车也。书犹言也,若入谈语,故为知有(音?),胡越之接,终不相解,以此教戒,人岂知之哉!若言以易晓为辨,则书何故以难知为好哉?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後作而善於前事,其功业相次千万者,不可复缕举也。世人皆知之,快於曩矣,何以独文章不及古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钧世-译文

有人说:‘古代的著书者,才思深厚,所以他们的文章隐晦而难以理解;现在的人心思浅薄,能力有限,所以文章直白而容易理解。用现在的直白文章来比古代的隐晦文章,就像小沟渠与江河相比,虫子怎么可能和嵩山、泰山相比呢?所以,如果水不从山和昆山流出,就不能形成东流的洪水;如果书籍不是出自英才,就不能展现出远大的意境。’

抱朴子回答说:‘讨论小事的人,不能问他九层天以外的事情;习惯于狭隘的人,不能要求他有超出常人的独到见解。过去的士人,不是鬼也不是神,他们的身体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中,但他们的精神,却体现在文字中。情感通过文字表达,主旨可以理解。而且,古代书籍的隐晦,未必是古人故意让人难以理解,可能是时代变迁语言变化,或者方言不同,经过长时间的荒废和混乱,书籍埋藏久远,简牍腐朽断裂,丢失的很多,或者有残缺不全的,或者有章节缺失,所以难以理解,看似非常深奥。而且,《尚书》是政治事务的汇编,但不如近代的优文、诏书、军书、奏议那么清晰丰富;《毛诗》是华丽的辞藻,但不如《上林》、《羽猎》、《二京》、《三都》那么宽广丰富。那么,古代的书籍为什么能胜过现在的作者呢?但是那些守着旧习的人,只会玩弄一些简单的知识,有耳朵没有眼睛,怎么会承认这一点呢?他们对古人的作品视为神明,对现代的作品视为浅薄,重视古代轻视现代,这是由来已久的。’

因此,新剑通过欺诈的刻印来提高价格,破旧的物品通过虚假的标签来展示价值。所以,虽然古书看起来质朴,但俗儒却认为它们像是来自天上的东西;现在的文章虽然如金如玉,但普通人却把它们等同于瓦砾。古书虽然很多,未必都是优秀的,但它们应该是学者们学习的宝库,让写书的人能够从中辨别和挑选。然而,就像东瓯的树木,长洲的森林,即使有梓树和豫树很多,也不能说它们是建造大厦的壮观,或者华丽的房屋的宏伟;云梦的湖泊,孟诸的湿地,即使有丰富的鱼和肉,也不能说它们是烹饪的美食,或者美味的佳肴。现在的诗和古诗,都有义理,但美丑各异。

与士人相比,他们都有德行,但一个人在文学上特别有才华,不能说他们是一样的;与女子相比,她们都有国色天香,但一个人如果擅长各种技艺,不能说她们没有区别。比如,讨论宫殿,奚斯的《路寝之颂》怎能比得上王生的《灵光赋》?讨论狩猎,叔畋的《卢铃诗》怎能比得上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讨论祭祀,清庙和云汉的辞藻怎能比得上郭氏的《南郊》?讨论征伐,出车和六月的诗篇怎能比得上陈琳的《武军赋》?这些都可以作为例子来证明。

最近,夏侯湛和潘安仁一起创作了补亡诗,如《白华》、《由庚》、《南陔》、《华黍》等,许多有才华的学者都认为古诗三百篇,没有能够与这两位贤人的作品相媲美的。

而且,古代的事物都是淳朴的,现在则无不追求华丽,时代变迁,这是自然的。至于锦缎既华丽又坚固,不能说它比草衣差;车辆既美观又牢固,不能说它比不上简陋的车。书籍就像语言,如果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说明,那么为什么又认为难以理解的文章才是好的呢?如果用船和车代替步行,用文字代替结绳记事,后世的创作比前世的优秀,功绩层层叠叠,数不胜数。世人皆知这些,为什么独独文章不如古代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钧世-注解

著书者:指古代的作者或编纂者,他们通过写作书籍来记录和传播知识。

才大思深:形容人的才智和思想深度很大,能够写出深奥难懂的文章。

隐而难晓:指文章表达含蓄,不易理解。

意浅力近:指现代人的思想浅显,写作内容接近日常生活。

露而易见:指文章直接明了,容易理解。

沟浍:沟渠,小水道。

江河:大河流,比喻宏伟的事物。

虫岂垤之并嵩岱:虫子怎么可能和嵩山、泰山相提并论,比喻小与大、浅与深的对比。

水不发山昆山:水如果不从高山昆山发源,就不能形成大洪水向东流。

英俊:才智出众的人。

方策:书籍。

九陔:古代乐名,比喻高深的学问。

习拘阂者:指那些习惯于狭隘思想的人。

拔萃之独见:指超出常人的独特见解。

形器:指人的身体和容貌。

畴曩:过去,往昔。

情见乎辞:情感通过言辞表现出来。

指归可得:目的和意图可以理解。

《尚书》: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周代以前的政事。

优文诏策军书奏议:指古代的优美文章、诏书、策略、军书和奏议。

《毛诗》:即《诗经》,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上林》《羽猎》《二京》《三都》:指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羽猎赋》、《二京赋》和《三都赋》,均为汉赋中的杰作。

子书:指古代的学术著作。

守株之徒:指那些不知变通、固守成规的人。

喽喽所玩:指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有耳无目:指没有眼光,不能识别真伪。

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指古代优秀文章、诏书、策略、军书和奏议的文采和丰富性。

华彩之辞:指华丽的辞藻。

《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羽猎赋》、《二京赋》和《三都赋》的广博和丰富。

古之子书:指古代的学术著作。

今之作者:指现代的作者。

新剑以诈刻加价:指新剑通过欺诈手段提高价格。

弊方以伪题见宝:指伪劣商品通过虚假标签来冒充贵重物品。

简编朽绝:指书籍的简册因为年代久远而腐烂破损。

亡失者多:指丢失的书籍很多。

杂续残缺:指书籍内容被后人随意增删,导致残缺不全。

脱去章句:指书籍中的一些章节和句子被遗漏。

东瓯之木,长洲之林:指东海地区的树木和长洲的森林。

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指梓树和豫树虽然很多,但不能说它们是宏伟建筑或华丽房屋的象征。

云梦之泽,孟诸之薮:指云梦泽和孟诸薮,都是古代的湖泊。

鱼肉之(有脱文):原文中此处有脱文,无法确定具体内容。

煎火*敖之盛膳,渝狄之嘉味:指烹饪出的美味佳肴。

诗与古诗:指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义理:指诗歌中的思想内容。

差美:指诗歌的优劣。

奚斯路寝之颂:指古代颂诗《路寝》。

王生之赋灵光:指王生的赋文《灵光赋》。

叔畋卢铃之诗:指叔畋的诗歌《卢铃》。

相如之言上林: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清庙云汉之辞:指《诗经》中的《清庙》篇。

台郭氏南郊之艳:指台郭氏的《南郊》诗。

出车六月之作:指《诗经》中的《出车》篇和《六月》篇。

陈琳武军之壮:指陈琳的《武军赋》。

夏侯湛潘安仁:指夏侯湛和潘安仁,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

补亡诗:指填补缺失的诗歌。

白华由庚南陔华黍之属:指《诗经》中的《白华》、《由庚》、《南陔》、《华黍》等篇。

诸硕儒高才之赏文者:指众多博学多才的文学评论家。

古诗三百:指《诗经》中的三百篇古诗。

二贤之所作:指夏侯湛和潘安仁的作品。

事事醇素:指事物纯朴、简单。

莫不雕饰:指事物无不经过修饰。

罽锦丽而且坚:指精美的毛织品。

蓑衣:指用草编织的雨衣。

辎车并妍而又牢:指装饰华丽且坚固的车。

椎车:指简单朴素的车。

文墨之改结绳:指文字代替结绳记事的变化。

後作而善於前事:指后来的作品比前人的作品更好。

功业相次千万者:指功绩和成就连续不断的千万个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钧世-评注

或曰:‘古之著书者,才大思深,故其文隐而难晓;今人意浅力近,故露而易见。’

这段话从对比古今著书者的文风入手,指出古代作者才思深厚,文辞隐晦,难以理解;而现代人思想浅薄,文辞直露,易于理解。这种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崇和对现代文化的某种批评。‘才大思深’与‘意浅力近’的对比,揭示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也反映了作者对古代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可。

‘以此易见,比彼难晓,犹沟浍之方江河,虫岂垤之并嵩岱矣。’

这句话通过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古今文风的差异。‘沟浍’与‘江河’、‘虫’与‘嵩岱’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文风如江河般深邃,现代人文风如沟浍般浅显,以及古代文化的高度与深度。

‘故水不发山昆山,则不能扬洪流以东渐;书不出英俊,则不能备致远之弘韵焉。’

这句话通过自然现象与文化现象的类比,强调了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水之发源与书之传承相类比,指出没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就无法形成深远的影响。

抱朴子答曰:‘夫论管穴者,不可问以九陔之无外;习拘阂者,不可督以拔萃之独见。’

抱朴子的回答体现了对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视。‘论管穴者’与‘习拘阂者’的对比,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要尊重古人的智慧,不可局限于自己的视野。

‘盖往古之士,匪鬼匪神,其形器虽冶铄於畴曩,然其精神,布在乎方策。’

这句话强调了古代文化传承的真实性和价值。‘形器’与‘精神’的对比,说明了古代文化虽然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但其精神价值依然存在。

‘情见乎辞,指归可得。’

这句话指出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文字得以体现,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理解其内涵。

‘且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经荒历乱,埋藏积久,简编朽绝,亡失者多,或杂续残缺,或脱去章句,是以难知,似若至深耳。’

这段话分析了古代书籍难以理解的原因,包括时代变迁、语言差异、文献损毁等,说明了古代文化传承的艰辛。

‘然则古之子书,能胜今之作者,何也?然守株之徒,喽喽所玩,有耳无目,何肯谓尔。’

这句话提出了古代书籍胜过现代作者的原因,同时也批评了那些固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的人。

‘其於古人所作为神,今世所著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

这句话指出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尊崇和对现代文化的轻视,这种现象由来已久。

‘故新剑以诈刻加价,弊方以伪题见宝也。’

这句话通过比喻说明了古代文化传承中的伪托和附会现象。

‘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

这句话对比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价值,指出古代文化虽然质朴,但在俗儒眼中却如天书般难以理解;而现代文化虽然华丽,但在常人眼中却如瓦砾般不值一提。

‘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辨伐渔猎其中。’

这句话指出了古代书籍的价值,认为它们是学者研究的宝库,鼓励后人深入挖掘。

‘然而譬如东瓯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云梦之泽,孟诸之薮,鱼肉之(有脱文)虽饶,而未可谓之为煎火*敖之盛膳,渝狄之嘉味也。’

这句话通过比喻说明了古代文化虽然丰富,但并非完美无缺,需要后人去辨别和取舍。

‘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

这句话指出了古今诗歌在义理上的相通之处,但审美差异较大。

‘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比之於女,俱体国色,而一人独闲百伎,不可混为无异也。’

这句话通过比喻说明了古代文化中的人才评价标准,即德行与才艺并重。

‘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何如王生之赋灵光乎?同说游猎,而叔畋卢铃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并美祭祀,而清庙云汉之辞,何台郭氏南郊之艳乎?等称征伐,而出车六月之作,何如陈琳武军之壮乎?则举条可以觉焉。’

这段话通过对比古代文学作品的优劣,说明了古代文学的价值和魅力。

‘近者夏侯湛潘安仁并作补亡诗,白华由庚南陔华黍之属,诸硕儒高才之赏文者,咸以古诗三百,未有足以偶二贤之所作也。’

这句话指出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后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

‘且夫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

这句话说明了时代变迁对文化的影响,指出古代文化淳朴,而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装饰。

‘至於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於蓑衣;辎车并妍而又牢,未可谓之不及椎车也。’

这句话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物品,说明了时代变迁对物质文化的影响。

‘书犹言也,若入谈语,故为知有(音?),胡越之接,终不相解,以此教戒,人岂知之哉!’

这句话指出了古代书籍的价值,认为它们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若言以易晓为辨,则书何故以难知为好哉?’

这句话提出了对古代书籍难懂性的质疑,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思考。

‘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後作而善於前事,其功业相次千万者,不可复缕举也。’

这句话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书写方式,说明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世人皆知之,快於曩矣,何以独文章不及古邪?’

这句话提出了对现代文化水平的质疑,认为现代文化在某些方面不如古代文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钧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