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辞义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辞义-原文

或曰:‘乾坤方圆,非规定之功,三辰摛景,非莹磨之力;春华粲焕,非渐染之辨;茝蕙芬馥,非容气所假。知夫至真,贵乎天然也。义以罕觌为异,辞以不常为美,而历观古今属文之家,鲜能挺逸丽於毫端,多斟酌於前言。何也?’

抱朴子曰:‘清音贵於雅韵克谐,著作珍乎判微析理。故八音形器异而锺律同,黼黻文物殊而五色均。徒闲涩有主宾,妍媸有步骤。是则总章无常曲,大庖无定味。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何必寻木千里,乃构大厦;鬼神之言,乃著篇章乎!’

抱朴子曰: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叁差万品,或浩瀁而不渊浑,或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暗於自料,强欲兼之,违才易务,故不免嗤也。

抱朴子曰: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近人之情,爱同憎异,贵乎合己,贱於殊途。夫文章之体,尤难详赏,苟以入耳为佳,适心为快,鲜知忘味之九成,雅颂之风流也。所谓考盐梅之咸酸,不知大羹之不致,明飘摇之细巧,蔽於沈深之弘邃也。其英异宏逸者,则网罗乎玄黄之表;其拘束龌龊者,则羁绁於笼罩之内。振翅有利钝,则翔集有高卑;骋迹有迟迅,则进趋有远近。驽锐(疑下有脱文)不可胶柱调也。文贵丰赡,何必称善如一口乎!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何异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茝蕙不救冰寒之急。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

抱朴子曰:属笔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则患乎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欲弃而惜,不觉成烦也。其浅者则患乎妍而无据,证援不给,皮肤鲜泽而骨鲠迥弱也。繁华日韦晔,则并七曜以高丽;沈微沦妙,则侪玄渊之无测。人事靡细而不浃,王道无微而不惫,故能身贱而言贵,千载弥彰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辞义-译文

有人说:‘乾坤的方圆,不是人为规定的功绩;三辰的景色,不是经过精心磨砺的力量;春天的花朵灿烂,不是逐渐染色的辨别;茝草和蕙草的芬芳,不是依靠气息借来的。明白真正的道理,贵在自然。认为罕见的景象是奇异,认为不常见的辞藻是美好的,然而纵观古今的文人,很少有人能在笔端写出超逸华丽的作品,大多是在前人的言论上斟酌。这是为什么呢?”

抱朴子说:‘清雅的音韵比和谐更珍贵,著作的价值在于分辨细微的道理。所以八种乐器的形状和器具不同,但音律是相同的;锦缎和文物的样式不同,但五种颜色是均匀的。只有平淡无奇的作品有主有宾,优美与丑陋有层次。所以总章没有固定的曲调,大厨没有固定的味道。梓树和豫树堆积如山,不是木匠不能制作出巧妙的机件;书籍无数,不是有才华的人不能收集到精华。何必为了建造大厦而寻找千里之外的树木;鬼神的话语,才是著作的篇章呢!’

抱朴子说:‘才能有清浊之分,思想有长短之别,虽然都是从事文学创作,但才干千差万别,有的文章浩瀚而不深沉,有的内容丰富但辞藻笨拙,有的违背常理但文章工巧,这些都是因为偏长而一致,而不是全面通晓的才能。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强行要求兼通,违背了自己的才能,所以难免会受到嘲笑。”

抱朴子说:‘五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却都甜,众多颜色杂乱却都美丽。近人的情感,喜欢相同而厌恶不同,重视与自己相合,轻视与自己不同的。文章的体裁尤其难以详细欣赏,如果只以入耳为佳,以适心为快,很少知道忘记了味道的九成,欣赏雅颂的风流。所谓考察盐和梅的咸酸,却不知道大羹不加盐梅也能美味,明白飘摇的细巧,却遮蔽了深沉的广阔。那些英异宏逸的作品,在玄黄之外都能网罗;那些拘谨狭隘的作品,则被束缚在局限之内。振翅飞翔有利钝之分,聚集有高下之别;奔跑有快慢之分,前进有远近之别。马匹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文章的丰富与否,何必都像一口称赞呢!不能拯救风俗的流离失所,世途的衰败,开通疑惑者的道路,救济贫困者的匮乏,这与春天的花朵不作为食物用,茝草和蕙草不能解救严寒的急迫有什么区别。古诗讽刺过失,所以有益而珍贵;今诗只是空谈赞誉,所以有害而低贱。”

抱朴子说:‘从事写作的人,也各有各自的毛病,那些深奥的则担心言辞冗长,申述告诫广泛,想要放弃又舍不得,不知不觉中变得繁琐。那些浅薄的则担心华丽而无根据,论证不足,外表光鲜但内在薄弱。繁华的景象日益繁荣,则可以与七曜相比;深沉微妙的作品,则与深邃的玄渊相提并论。人事复杂而不尽详尽,王道微妙而不疲惫,所以即使身份低微但言论却珍贵,千载之后仍然显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辞义-注解

乾坤:乾坤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分别代表天和地。乾坤方圆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秩序和结构。

三辰:三辰指的是日、月、星,这里代表天体的运行。

摛景:摛景指的是描绘景色,这里比喻艺术创作。

莹磨:莹磨指的是磨砺,这里比喻艺术的锤炼。

春华:春华指的是春天的花朵,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

粲焕:粲焕形容光彩照人,这里比喻事物的美好。

渐染:渐染指的是逐渐感染,这里比喻逐渐影响。

茝蕙:茝蕙是两种香草,这里比喻美好的品德。

芬馥:芬馥形容香气浓郁,这里比喻品德高尚。

容气:容气指的是气质,这里比喻内在的修养。

义:义在这里指的是文章的意义。

罕觌:罕觌指的是难得一见,这里比喻独特。

辞:辞在这里指的是文辞,即文章的语言表达。

不常:不常指的是不寻常,这里比喻新颖。

属文之家:属文之家指的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毫端:毫端指的是笔尖,这里比喻文学创作。

八音:八音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八种乐器,这里比喻音乐和艺术。

形器:形器指的是器物的形状。

锺律:锺律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音律。

黼黻:黼黻是古代的一种花纹,这里比喻装饰。

文物:文物指的是古代的文物和艺术品。

五色: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比喻多样性和和谐。

徒:徒在这里指的是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妍媸:妍媸指的是美好和丑陋,这里比喻事物的优劣。

步骤:步骤指的是顺序和过程,这里比喻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步骤。

总章:总章指的是总纲,这里比喻文学创作的总体构思。

大庖:大庖指的是厨房,这里比喻创作的场所或环境。

梓豫:梓豫指的是梓树和豫树,这里比喻宝贵的木材。

班匠:班匠指的是技艺高超的工匠。

机巧:机巧指的是技巧和巧妙。

膏腴:膏腴指的是肥沃的土地,这里比喻丰富的素材。

鬼神之言:鬼神之言指的是神话或宗教传说。

篇章:篇章指的是文章或书籍。

清浊:清浊指的是品质的高下。

修短:修短指的是才思的深浅。

物理:物理指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偏长:偏长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

兼通:兼通指的是多才多艺。

暗於自料:暗於自料指的是不了解自己的才能。

嗤:嗤指的是被人嘲笑或轻视。

五味: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比喻事物的多样性。

舛:舛指的是不一致,这里比喻味道不协调。

众色:众色指的是各种颜色,这里比喻事物的外观。

乖:乖指的是不一致,这里比喻颜色不协调。

丽:丽指的是美丽,这里比喻颜色和谐。

入耳:入耳指的是听起来顺耳,这里比喻文章读起来舒服。

适心:适心指的是合乎心意,这里比喻文章让人满意。

九成:九成指的是极高的程度,这里比喻文章的境界很高。

雅颂:雅颂指的是古代的诗歌,这里比喻高雅的文学风格。

飘摇:飘摇指的是轻浮,这里比喻文章的华丽而不实。

细巧:细巧指的是精致小巧,这里比喻文章的细腻。

沈深:沈深指的是深沉,这里比喻文章的内涵丰富。

玄黄:玄黄指的是深奥和广博,这里比喻文章的境界高远。

拘束:拘束指的是限制,这里比喻文章的束缚。

龌龊:龌龊指的是狭隘,这里比喻文章的狭隘。

笼罩:笼罩指的是覆盖,这里比喻文章的局限。

利钝:利钝指的是锋利和钝拙,这里比喻文章的优劣。

翔集:翔集指的是飞翔聚集,这里比喻文章的成就。

骋迹:骋迹指的是奔跑的足迹,这里比喻文章的进展。

驽锐:驽锐指的是马匹的优劣,这里比喻人的才能。

胶柱调:胶柱调指的是用胶粘住琴弦来调整音调,这里比喻固执己见。

丰赡:丰赡指的是丰富充足,这里比喻文章的丰富性。

流遁:流遁指的是流失和逃避,这里比喻社会风气的堕落。

凌夷:凌夷指的是衰落,这里比喻世途的艰难。

赈贫:赈贫指的是救济贫困,这里比喻帮助他人。

肴粮:肴粮指的是食物,这里比喻实际用途。

冰寒:冰寒指的是寒冷,这里比喻急需帮助的情况。

刺过失:刺过失指的是批评错误,这里比喻文学的社会功能。

虚誉:虚誉指的是虚假的赞誉,这里比喻没有实际价值的赞美。

属笔之家:属笔之家指的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病:病在这里指的是缺点或问题。

譬烦言冗:譬烦言冗指的是举例过多,言辞冗长。

申诫广喻:申诫广喻指的是反复告诫和广泛比喻。

欲弃而惜:欲弃而惜指的是想要放弃但又舍不得。

妍而无据:妍而无据指的是美好但没有根据。

证援不给:证援不给指的是缺乏证据和支撑。

皮肤鲜泽:皮肤鲜泽指的是外表光鲜。

骨鲠迥弱:骨鲠迥弱指的是内在虚弱。

韦晔:韦晔指的是草木茂盛,这里比喻繁荣昌盛。

七曜:七曜指的是日、月和五大行星,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高丽:高丽指的是高大美丽,这里比喻文章的华丽。

玄渊:玄渊指的是深邃的深渊,这里比喻文章的深邃。

靡细:靡细指的是细小,这里比喻细节。

浃:浃指的是透彻,这里比喻深入。

王道:王道指的是君主的治国之道,这里比喻社会的道德规范。

惫:惫指的是疲惫,这里比喻道德的衰落。

身贱而言贵:身贱而言贵指的是身份低微但言论有价值。

千载弥彰:千载弥彰指的是流传千年而更加显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辞义-评注

或曰:‘乾坤方圆,非规定之功,三辰摛景,非莹磨之力;春华粲焕,非渐染之辨;茝蕙芬馥,非容气所假。’此段古文通过排比手法,将天地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相对比,强调自然之美的天然与纯粹。乾坤方圆、三辰摛景、春华粲焕、茝蕙芬馥,均为自然造化之奇迹,非人力所能规定或创造。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

‘知夫至真,贵乎天然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推崇,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天然,而非人为的修饰。

‘义以罕觌为异,辞以不常为美,而历观古今属文之家,鲜能挺逸丽於毫端,多斟酌於前言。’此段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独特的审美标准。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创新性,而非一味地模仿前人。‘义以罕觌为异’强调文学内容的新颖,‘辞以不常为美’则强调文学形式的创新。

抱朴子曰:‘清音贵於雅韵克谐,著作珍乎判微析理。’这里,抱朴子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即清音雅韵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故八音形器异而锺律同,黼黻文物殊而五色均。’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不同与和谐统一进行了类比,强调了艺术形式多样性与内在统一性的关系。

‘徒闲涩有主宾,妍媸有步骤。’这里,抱朴子指出文学创作中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步骤,既要有主次之分,也要有美丑之别。

‘是则总章无常曲,大庖无定味。’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为艺术作品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这里,抱朴子以梓豫山积、众书无限为喻,强调了文学创作需要才华和技巧。

‘何必寻木千里,乃构大厦;鬼神之言,乃著篇章乎!’这句话批判了过度追求形式和技巧的文学创作,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应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叁差万品,或浩瀁而不渊浑,或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这里,抱朴子分析了文学创作中才情的差异,认为文学创作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因人而异。

‘暗於自料,强欲兼之,违才易务,故不免嗤也。’这句话指出,文学创作应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进行,盲目追求全面而忽视自身特点,往往会导致失败。

‘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艺术创作中多样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近人之情,爱同憎异,贵乎合己,贱於殊途。’这里,抱朴子分析了人们的审美心理,认为人们更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事物,而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事物。

‘夫文章之体,尤难详赏,苟以入耳为佳,适心为快,鲜知忘味之九成,雅颂之风流也。’这句话指出,文学创作不易被全面欣赏,人们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感官享受,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

‘所谓考盐梅之咸酸,不知大羹之不致,明飘摇之细巧,蔽於沈深之弘邃也。’这里,抱朴子通过对比,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应注重深度与广度。

‘其英异宏逸者,则网罗乎玄黄之表;其拘束龌龊者,则羁绁於笼罩之内。’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应追求自由与开放。

‘振翅有利钝,则翔集有高卑;骋迹有迟迅,则进趋有远近。’这里,抱朴子通过比喻,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应注重个体差异。

‘驽锐不可胶柱调也。’这句话指出,文学创作应尊重个体差异,不应强求一致。

‘文贵丰赡,何必称善如一口乎!’这句话强调了文学创作应追求丰富多样,而非单一的模式。

‘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何异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茝蕙不救冰寒之急。’这里,抱朴子指出文学创作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现实。

‘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这句话对比了古代诗歌与当代诗歌,认为古代诗歌更注重现实批判,而当代诗歌则过于虚饰。

‘属笔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则患乎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欲弃而惜,不觉成烦也。’这里,抱朴子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毛病,如言辞冗长、内容繁琐等。

‘其浅者则患乎妍而无据,证援不给,皮肤鲜泽而骨鲠迥弱也。’这句话指出,文学创作应注重内容的充实与深度。

‘繁华日韦晔,则并七曜以高丽;沈微沦妙,则侪玄渊之无测。’这里,抱朴子通过对比,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应追求不同风格。

‘人事靡细而不浃,王道无微而不惫,故能身贱而言贵,千载弥彰焉。’这句话指出,文学创作应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才能具有永恒的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辞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