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讥惑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讥惑-原文

抱朴子曰:澄浊剖判,庶物化生,习族或能应对焉,毛宗或有知言焉。

于玃识往,归终知来,玄禽解阴阳,虫也虫岂远泉流,蓍龟无以过焉,甘石不能胜焉。

夫唯无礼,不厕贵性,厥初邃古,民无阶级,上帝悼混然之甚陋,悯巢穴之可鄙,故构栋宇以去鸟兽之群,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

教以盘旋,训以揖让,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趋步升降之节,瞻视接对之容,至於三千。

盖检溢之堤防,人理之所急也。

故俨若冠於曲礼,望貌首於五事,出门有见宾之肃,闲居有敬独之戒,颜生整仪於宵浴,仲由临命而结缨,恭容暂废,惰慢已及,安上治民,非此莫以。

盖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

鱼之失水,虽暂假息,然枯糜可必待也。

人之弃礼,虽犹面见然,而祸败之阶也。

鲁秉周礼,暴兵不加,魏式干木,锐冠旋旆。

大楚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月色;强秦肴函袭崄,而无折柳之固。

岂非弃三本而丧根柢之攸召哉!

矧乎安逸触情,丧乱日久,风秃页教沮,抑断之仪废,简脱之俗成,近人值政化之蚩役,庸民遭道网之绝紊,犹网鱼之去水罟,围兽之出陆罗也。

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

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余实凡夫,拙於随俗,其服物变不胜,故不变,无所损者,余未曾易也。

虽见指笑,余亦不理也。

岂苟欲违众哉,诚以为不急耳。

上国众事,所以胜江表者多,然亦有可否者,君子行礼,不求变俗,谓违本邦之他国,不改其桑梓之法也。

况其在於父母之乡,亦何为当事弃旧而强更学乎!

吴之善书,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绝手,如中州有锺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各一邦之妙,并用古体,俱足周事。

余谓废已习之法,更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况於乃有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

此犹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令忽然无复念之情。

昔锺仪庄舃,不忘本声,古人韪之。

孔子云:丧亲者,若婴儿之失母。

其号岂常声之有!宁令哀有余而礼不足,哭以泄哀,妍拙何在?

而乃治饰其音,非痛切之谓也。

又闻贵人在大哀,或有疾病,服石散以数食宣药势,以饮酒为性命,疾患危笃,不堪风冷,帏帐茵褥,任其所安,於是凡琐小人之有财力者,了不复居於丧位,常在别房,高床重褥,美食大饮,或与密客,引满投空,至於沈醉。

曰:‘此京洛之法也。”

不亦惜哉!

余之乡里,先德君子,其居重难,或并在衰老,於礼唯应衰麻在身,不成丧致毁者,皆过哀啜粥,口不经甘。

时人虽不肖者,莫不企及自勉,而今人乃自取如此,何其相去之辽缅乎!

又凡人不解,呼谓中国之人居丧者多皆奢溢,殊不然也。

吾闻晋之宣景文武四帝,居亲丧皆毁瘠逾制,又不用王氏二十五月之礼,皆行七月服, 於时天下之在重哀者,咸以四帝为法,世人何独不闻此,而虚诬高人,不亦惑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讥惑-译文

抱朴子说:清澈和浑浊分开,万物得以化生,有些族群能够应对这种情况,有些毛宗人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于玃能认识过去,归终能知道未来,玄禽能理解阴阳,虫子也能靠近水源,蓍草和龟甲无法超越它们,甘德和石申也无法胜过它们。只有不懂得礼仪,才不会与高尚的品质相匹配。在最初的时代,人们没有阶级之分,上帝觉得这种混沌的状况非常低劣,同情人们简陋的巢穴,因此建造房屋来驱赶鸟兽,制定礼仪来区分不同的等级。教导人们如何盘旋,如何行礼,站立时要鞠躬,拱手时要抱拳,行走和升降的节奏,注视和应对的姿态,达到了三千种。这些都是为了防止过度的行为,这是人们迫切需要的。因此,礼仪在曲礼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五事中显得最为重要,出门时要庄重地接待宾客,闲居时要警惕自己的行为,颜回在夜间沐浴时整理自己的仪容,仲由在临终前结好帽带,恭敬的态度一旦废弃,懒惰和迟缓就会随之而来,要安定国家和治理人民,没有礼仪是无法做到的。

人的礼仪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鱼一旦离开水,即使暂时还能呼吸,但最终会干涸而死。人一旦丢弃礼仪,即使表面上看起来还可以,但也是祸患的开始。鲁国坚持周代的礼仪,即使有战争也不会滥用武力,魏国尊重干木,军旗转动。强大的楚国拥有百万甲士,却有着枯萎的月光;强大的秦国虽然函谷关险要,却无法稳固。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丢弃了根本而导致了衰败吗!更不用说那些安于享乐、沉溺于情感的人,长时间的混乱和衰败,风气衰败,教育受阻,礼仪被废除,简朴的风俗形成,现在的人们遭受政治混乱的折磨,普通人遭遇道德混乱的困扰,就像鱼离开水网,野兽离开陆地陷阱一样。

自从混乱以来,事物屡次变化,帽子、鞋子、衣服、袖子、财物的制作,日新月异,不再有固定的模式。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宽时而窄,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粗时而细,装饰没有规律,以相同为乐。那些喜欢新奇的人,早晚都在模仿,就像所谓的‘京城的贵妇都流行大眉毛,远方的人都模仿半额’。

我实际上是一个普通人,不擅长随波逐流,对于服饰的变化,我从不改变,没有什么损失,我从未更换过。即使被人嘲笑,我也毫不在意。难道我愿意违逆众人吗?我确实认为这不重要。上国的许多事情之所以胜过江表,很多地方是因为他们坚持礼仪,不追求改变习俗,就像背离本国的他国,不会改变自己的家乡风俗一样。何况是在父母之乡,为什么要放弃旧有的习俗而强迫学习新的呢!吴国擅长书法的人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都是一代的书法高手,就像中州有锺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各是一地的书法奇才,他们都使用古体书法,足以应对各种场合。

我认为废弃已经习惯的方法,努力学习中国的书法,还是不需要的,何况还有改变声音,模仿北方话的,既不方便,又显得可笑,就像学不到邯郸的步法,却学到了匍匐的嘲笑。这只是小事,还有的人在丧事中学习中国的哭法,让人突然没有了悲伤的情感。过去锺仪和庄舃,不忘自己的声音,古人称这是正确的。

孔子说:失去父母的人,就像婴儿失去母亲一样。他们的哭声难道是平常的吗!宁愿让悲伤有余而礼仪不足,用哭声来表达悲伤,优美和笨拙又有什么关系?却要装饰哭声,这不是真正的悲伤。

又听说贵族在大悲痛时,或者生病了,会服用石散来辅助药物,用饮酒来维持生命,疾病严重,无法承受风冷,帷幕、垫子、被褥,任由他们舒适,于是那些有财力的小人,不再遵守丧礼,常常住在别的房间,高床软枕,美食美酒,或者与密友饮酒,直到大醉。说:‘这是洛阳的习俗。’这不是很可惜吗!

我的家乡,有德行的君子,在面临困难时,或者年纪已经很大,按照礼仪,他们应该穿着丧服,但不会过度悲伤,吃粥而不吃甜食。当时的人,即使是不肖之子,也没有不以此为榜样而自我勉励的,而现在的人却自取其辱,他们之间相差何其远啊!又有人说,中国人在丧事中奢侈浪费,这完全不是事实。我听说晋朝的宣帝、景帝、文帝、武帝四位皇帝,在亲丧时都极度悲伤,超过了礼仪的规定,也没有采用王氏的二十五月之礼,他们都实行了七个月的丧服,当时全国在重丧中的人,都以四位皇帝为榜样,世人怎么独独没有听说过这些,而虚假地诬蔑高尚的人,这不是很令人困惑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讥惑-注解

抱朴子:抱朴子是东晋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葛洪的著作,这里指葛洪。

澄浊剖判:指清澈与浑浊的分离,比喻事物的区分和变化。

庶物化生:指万物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

习族:指习惯于某种生活方式或习俗的族群。

毛宗:指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于玃识往,归终知来:于玃,指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这里比喻有先见之明的人。识往,指了解过去;归终,指最终;知来,指预知未来。

玄禽:指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指具有神秘能力或智慧的人。

阴阳:指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种对立的原理,代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对立现象。

蓍龟:指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这里比喻占卜、预测未来。

甘石:指古代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这里指古代的科学家。

无礼:指没有礼貌、不遵守礼节。

贵性:指高尚的品质。

阶级:指社会地位的不同等级。

上帝:指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

混然:指混沌未分的状态。

巢穴:指简陋的住所。

栋宇:指房屋。

礼数:指礼节和仪式。

品:指等级。

教:指教育。

盘旋:指盘旋上升,比喻学习进步。

揖让:指古代的礼节,表示尊敬和谦让。

磬折:指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恭敬。

抱鼓:指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

趋步升降之节:指行走和升降的礼节。

瞻视接对之容:指观察和应对的仪态。

检溢之堤防:指防止过度的行为。

人理之所急:指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俨若冠於曲礼:俨若,指庄重;冠,指居首位;曲礼,指详细的礼节。

望貌首於五事:望貌,指外表;五事,指五种道德行为。

见宾之肃:指对待宾客的庄重。

敬独之戒:指独处时的谨慎。

颜生整仪於宵浴:颜生,指颜回;整仪,指整理仪容;宵浴,指夜晚洗澡。

仲由临命而结缨:仲由,指孔子的弟子子路;结缨,指系好帽带,表示庄重。

恭容暂废,惰慢已及:恭容,指恭敬的态度;惰慢,指懒惰和怠慢。

安上治民:指安定上层社会和治理民众。

京辇:指古代帝王的车辆。

大眉:指眉毛粗大。

半额:指额头宽大。

凡夫:指普通人。

随俗:指顺应习俗。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桑梓之法:指家乡的习俗和法律。

皇象:指东汉书法家皇象。

刘纂:指东汉书法家刘纂。

岑伯然:指东汉书法家岑伯然。

朱季平:指东汉书法家朱季平。

锺元常:指东汉书法家锺繇。

胡孔明:指东汉书法家胡昭。

张芝:指东汉书法家张芝。

索靖:指东汉书法家索靖。

中州:指中原地区。

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指改变自己的语言以模仿北方人的口音。

邯郸之步:指模仿别人而不得其法。

匍匐之嗤:指被人嘲笑的样子。

钟仪:指春秋时期晋国乐官。

庄舃:指春秋时期鲁国乐官。

本声:指自己的本族语言。

古人韪之:古人认为这是正确的。

丧亲者,若婴儿之失母:孔子的话,比喻失去亲人如同婴儿失去母亲一样痛苦。

号:指哭泣。

常声:指正常的哭声。

妍拙:指哭声的优美与粗糙。

石散:指古代的一种药物。

宣药势:指药物的效力。

京洛之法:指京城洛阳的习俗。

先德君子:指有德行的先辈。

重难:指重大的困难。

衰麻:指丧服。

毁瘠逾制:指极度哀伤,超过规定的丧礼。

王氏二十五月之礼:指王氏家族规定的二十五月丧礼。

毁瘠:指极度哀伤而身体消瘦。

道网:指道德的约束。

绝紊:指混乱不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讥惑-评注

抱朴子开篇即提出‘澄浊剖判,庶物化生’的哲学观点,强调宇宙万物由混沌中分化、生成的过程。‘习族’与‘毛宗’分别指代熟悉自然规律和有知识的人,这里借以表达对自然法则和智慧之重视。

‘于玃识往,归终知来’一句,描绘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即通过观察过去来预测未来。‘玄禽解阴阳’则是对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肯定,认为鸟类能够理解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虫也虫岂远泉流,蓍龟无以过焉,甘石不能胜焉’三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蓍草和龟甲占卜的局限性,而自然界的昆虫则能够直接与泉水相通,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感知和尊重。

‘夫唯无礼,不厕贵性’一句,指出无礼的行为不符合高尚的品质。‘厥初邃古,民无阶级’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尚未形成,人们生活在平等的状态中。

‘上帝悼混然之甚陋,悯巢穴之可鄙’两句,描绘了古代神话中上帝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和改造,体现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追溯。

‘构栋宇以去鸟兽之群,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两句,说明了人类通过建造房屋和制定礼仪来区别于动物,并形成等级制度。

‘教以盘旋,训以揖让’等句,描述了古代教育的内容,包括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强调礼教在塑造人格中的重要性。

‘盖检溢之堤防,人理之所急也’一句,将礼教比喻为防止道德泛滥的堤防,强调礼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一句,将礼教比作鱼儿离不开水,强调了礼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鲁秉周礼,暴兵不加’等句,通过历史事例,说明了遵循礼教的重要性,以及违背礼教所带来的后果。

‘丧乱以来,事物屡变’一句,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事物不断变化的现实。

‘其好事者,朝夕放效’一句,批评了盲目追随潮流的风气,认为改变服饰等外在形式并非必要的追求。

‘余实凡夫,拙於随俗’一句,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态度,认为改变习俗并非急迫之事。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一句,强调了君子应该坚持礼教,不应盲目追求时尚。

‘吴之善书,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等句,列举了吴地擅长书法的人物,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余谓废已习之法,更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学习中国书法的看法,认为不应废弃已有的学习方式。

‘昔锺仪庄舃,不忘本声’一句,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强调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孔子云:丧亲者,若婴儿之失母’一句,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了丧亲之痛。

‘其号岂常声之有!宁令哀有余而礼不足’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度装饰哭声的批评,认为应该以真诚的情感表达哀悼。

‘不亦惜哉!’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丧葬习俗中过度奢华现象的惋惜。

‘余之乡里,先德君子,其居重难’等句,描述了作者家乡的丧葬习俗,并与当代习俗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又闻晋之宣景文武四帝,居亲丧皆毁瘠逾制’等句,通过历史事例,说明了古代皇帝在丧葬方面的节俭。

‘世人何独不闻此,而虚诬高人,不亦惑乎!’一句,批评了当代人对古代丧葬习俗的误解和偏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讥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