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年-原文
【经】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夏,齐大灾。
秋七月。
冬,齐人伐戎。
【传】
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
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
秋,王及郑伯入于邬。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
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徧舞。
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奸王之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盍纳王乎?”
虢公曰:“寡人之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年-译文
【经】
鲁国第二十年的春天,周历二月,夫人姜氏前往莒国。
夏天,齐国发生了大灾难。
秋天七月。
冬天,齐国出兵攻打戎族。
【传】
鲁国第二十年的春天,郑伯试图与周王室和解,但没有成功。郑伯抓住了燕仲父。
夏天,郑伯带着周王返回,周王暂时居住在栎地。
秋天,周王和郑伯进入邬地。随后他们进入成周,取走了那里的宝器并返回。
冬天,王子颓宴请了五位大夫,音乐和舞蹈不断。
郑伯听说后,去见虢叔,说:“我听说,哀乐不合时宜,灾祸必然降临。现在王子颓歌舞不停,这是在享受灾祸啊。司寇执行杀戮时,君主都会停止娱乐,更何况是敢享受灾祸呢!篡夺王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对灾祸却忘记忧愁,忧愁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为什么不接纳周王呢?”
虢公回答说:“这正是我的愿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年-注解
姜氏:指齐国的夫人,姜姓是齐国的国姓,这里指齐国的国君夫人。
莒:古代国名,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齐大灾:指齐国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
戎:古代对西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指齐国对戎族的征伐。
郑伯:郑国的国君,伯爵,这里指郑国的君主。
王室:指周王室,即周朝的天子。
燕仲父:燕国的贵族,仲父是对其尊称。
栎: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郑国的一个地方。
邬: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个地方。
成周:指周王室的都城,即洛阳。
宝器:指周王室的珍贵器物,象征王权。
王子颓:周王室的王子,颓可能是其名或谥号。
五大夫:指周王室的五位重要官员。
徧舞:指舞蹈的一种形式,可能是周王室的礼仪舞蹈。
虢叔:虢国的贵族,叔是对其尊称。
司寇:古代官职,掌管刑狱。
不举:指不举行宴会或庆典。
奸王之位:指篡夺王位的行为。
纳王:指接纳周王,恢复其王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和郑国的一些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周王室的衰落。
首先,文中提到齐国夫人姜氏前往莒国,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姻关系。联姻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维持和平与联盟的重要手段,通过婚姻关系来巩固政治联盟。
其次,齐国发生了大灾,这可能是指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春秋时期,自然灾害往往被视为天谴,预示着国家的衰败或君主的失德。齐国的灾祸可能暗示了其国力的衰退。
郑伯与周王室的互动则揭示了周王室的衰落。郑伯试图调解周王室的内部矛盾,但未能成功,最终将周王带回郑国。这表明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诸侯国开始干预王室事务。
王子颓的享乐行为则进一步揭示了周王室的腐败。王子颓在国难之际仍然歌舞升平,这种行为被视为乐祸,即对灾祸的漠视和放纵。郑伯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种行为将招致更大的灾祸。
最后,郑伯与虢叔的对话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态度。郑伯建议接纳周王,恢复其王位,这表明尽管周王室已经衰落,但诸侯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周王室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周王室的衰落。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