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省烦-原文
抱扑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弥纶人理,诚为曲备。
然冠婚饮射,何烦碎之甚邪!人伦虽以有礼为贵,但当令足以叙等威而表情敬,何在乎升降揖让之繁重,拜起俯伏之无已邪!
往者天下乂安,四方无事,好古官长,时或修之,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
经时学之,一日试之,执卷从事,案文举动,黜谪之罚,又在其间,犹有过误,不得其意。
而欲以为以此为生民之常事,至难行也。此墨子所谓累世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究其事者也。
古人询於草刍荛,博辨童谣,狂夫之言,犹在择焉。
至於墨子之论,不能非也。
但其张刑网,开途径,浃人事,备王道,不能曲述耳。
至於讥葬厚,刺礼烦,未可弃也。
自建安之後,魏之武文,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墨子之道,有可行矣。
余以为丧乱既平,朝野无为,王者所制,自君作古。
可命精学洽闻之士,才任损益,免於拘愚者,使删定三礼,割弃不要,次其源流,总合其事,类集以相从。
其烦重游说,辞异而义同者存之,不可常行除之。
无所伤损,卒可断约而举之,勿令沈隐,复有凝滞。
其吉凶器用之物,俎豆觚觯之属,衣冠车服之制,旗章辨色之美,宫室尊卑之品,朝飨宾主之仪,祭奠殡葬之变,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礼,皆可减省,务令约俭。
夫约则易从,俭则用少;易从则不烦,用少则费薄;不烦则涖事者无过矣,费薄则调求者无苛矣。
拜休揖让之节,升降盘旋之容,使足叙事,无令小碎。
条牒各别,令易案用。
今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更相贯涉。
旧儒寻案,犹多所滞,驳难渐广异同无已,殊理兼说,岁增月长,自非至精,莫不惑闷。
踌躇岐路之衢,悉劳群疑之薮,煎神沥思,考校判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
治之勤苦,决嫌无地,呻吟寻析,憔悴决角,修之华首不立,妨费日月,废弃他业,悉困後生,真未央矣。
长致章句,多於本书。
今若契合杂俗,次比种稷,删削不急,抗其纲,校其令,炳若日月之著明,灼若五色之有定,息学者万倍之役,弭诸儒争讼之烦,将来达者观之,当美於今之视周矣。
此亦改烧石去血食之比,无所惮难,而恨恨於惜怀,推车迟於去巢居也。
然守常之徒,而卒闻此义,必将愕然创见,谓之狂生矣。
夫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而其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一也。
或革或因,损益怀善,何必当乘船以登山,策马以涉川,被甲以升庙堂,重裘以当隆暑乎!
若谓古事终不可变,则棺椁不当代薪埋,衣裳不宜改裸袒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省烦-译文
抱朴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方法了,它完全符合人的道德准则。然而,对于冠礼、婚礼、饮酒、射箭等仪式,为什么要如此繁琐呢!人伦关系虽然以礼为贵,但只要能表达出等级和尊重就可以了,何必追求那些繁琐的升降、鞠躬、行礼等动作呢!过去天下太平,四方无事,那些喜好古风的官员有时会进行这些仪式,甚至讲习数月,用鞭子督促,日夜不停地学习。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进行考试,拿着卷子做事情,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惩罚,即使有错误也不能完全理解。而想要将这一切作为百姓的常态,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这就是墨子所说的,累世都无法完全掌握其学问,一年之内也无法完全理解其事理。
古人向草民、农夫、童谣、狂夫请教,即使是狂人的话也要有所选择。至于墨子的理论,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但他提出的刑罚、道路、人事、王道等观点,并不能完全阐述清楚。至于批评厚葬、繁琐的礼仪,也是不可忽视的。
自从建安以来,魏国的武文皇帝在送终制度上追求简朴,这符合墨子的思想,是可以实行的。我认为,在丧乱之后,朝野无为,君王制定的制度自然就会成为传统。可以命令精通学问、有见识的人,才能胜任增减的工作,避免那些固执的人,让他们修订三礼,删除不必要的部分,梳理其源流,综合其内容,分类汇编。那些繁琐的游说、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内容可以保留,但不可经常使用。这样既不伤损,最终可以简化而易于执行,不让事情变得复杂。对于吉祥和凶事所用的器物、祭祀用的酒杯、衣冠车服的规定、旗帜章纹的色彩之美、宫室的尊卑等级、朝会宴请的礼仪、祭祀殡葬的变化、郊祀、禘祫的法规、社稷山川的礼节,都可以简化,力求简约。
简约则易于遵循,俭朴则使用少;易于遵循则不繁琐,使用少则费用少;不繁琐则管理者不会有错,费用少则求取者不会有苛求。对于拜见、休息、鞠躬、行礼等礼节,升降盘旋的姿态,只要足以表达意思,不要过于琐碎。各种文书各自分开,便于查阅。
现在五种礼仪混乱不清,装饰繁杂,分支散乱,重复出现,相互交错。即使是老儒生查阅档案,也多有疑惑,争论逐渐增多,异同不断,复杂的理论交织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增长,如果不是极其精通的人,都会感到困惑。在复杂的道路上犹豫不决,在众多的疑惑中劳神费思,长时间地考察案例,最终也无法完全理解。治理起来非常辛苦,决定问题没有地方可以回避,痛苦地寻找答案,疲惫不堪,直到年老也无法完成,浪费了时间,废弃了其他事业,让后生们受苦,真是无尽的烦恼。长篇大论的文章多于原著。现在如果与杂俗相结合,按照种类排列,删除不必要的部分,突出主要部分,校对命令,清晰如日月,鲜明如五色,减少学者们的巨大工作量,消除诸儒的争论,将来有见识的人看到这些,会比现在看到周代的礼仪更美。这也像改变烧石为火食一样,无所畏惧,但遗憾的是对过去的怀念,推车比不上巢居。
然而,那些坚持传统的人,如果听到这些观点,一定会感到惊讶,认为这是狂人的言论。三王不相沿袭音乐,五帝不相袭礼,但他们改变风俗、安定百姓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或者改革或者沿袭,增减以保持善良,何必像乘船登山,骑马涉水,穿甲衣上庙堂,穿厚衣抵御炎热呢!如果认为古事不可改变,那么棺椁就不应该代替薪柴埋葬,衣裳就不应该改变为裸体。
守旧的人,如果最终听到这些道理,一定会感到震惊,认为这是狂人的言论。三王不相沿袭音乐,五帝不相袭礼,但他们改变风俗、安定百姓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或者改革或者沿袭,增减以保持善良,何必像乘船登山,骑马涉水,穿甲衣上庙堂,穿厚衣抵御炎热呢!如果认为古事不可改变,那么棺椁就不应该代替薪柴埋葬,衣裳就不应该改变为裸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省烦-注解
抱扑子:指古代的某位学者或思想家,‘抱扑子’可能是指其著作或其人。
安上治民:指安定国家、治理民众。
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弥纶人理:弥纶,指广泛涵盖;人理,指人的道德规范。这里指礼广泛地涵盖了人的道德规范。
冠婚饮射:冠婚,指成年礼和婚礼;饮射,指饮酒和射箭,古代的两种礼仪活动。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地位。
楚挞:楚,指古代楚国;挞,指鞭打。这里指用鞭打来督促学习。
墨子: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草刍荛:草刍,指野草;荛,指割草的人。这里指普通百姓。
狂夫之言:狂夫,指狂放的人。这里指狂放的人所说的话。
张刑网:张,指张开;刑网,指刑法。这里指扩大刑法。
开途径:指开辟道路,这里指提供方法。
浃人事:浃,指深入;人事,指人的事务。这里指深入人的事务。
备王道:备,指完备;王道,指君王的治国之道。这里指完备的治国之道。
建安:指东汉末年的一个年号,这里指建安时期。
魏之武文:指魏国的武将和文臣。
送终之制:指送葬的仪式和制度。
损益:指增减,这里指对礼仪制度的修改。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
俎豆觚觯: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器物;觚觯,指酒器。
衣冠车服:衣冠,指衣服和帽子;车服,指车马和服饰。
旗章辨色:旗章,指旗帜;辨色,指辨别颜色。
宫室尊卑:宫室,指宫殿;尊卑,指地位的高低。
朝飨宾主:朝飨,指朝廷的宴席;宾主,指宾客和主人。
祭奠殡葬:祭奠,指祭祀;殡葬,指安葬。
郊祀禘祫:郊祀,指郊外的祭祀;禘祫,指古代的祭祀仪式。
社稷山川:社稷,指国家的象征;山川,指自然山水。
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仪,包括吉、凶、军、宾、嘉。
混挠:混挠,指混乱。
枝分叶散:枝分叶散,指分散无序。
旧儒:旧儒,指古代的儒者。
驳难:驳难,指辩论和反驳。
条牒:条牒,指条目和文件。
五帝: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
三王:指古代的三个圣王,通常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
裸袒:裸袒,指裸露身体,这里指简单的穿着。
石去血食:石去血食,指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这里比喻废除旧的习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省烦-评注
抱扑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弥纶人理,诚为曲备。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礼的重要性,将礼视为维护社会秩序、治理民众的最好方式。‘安上治民’指稳定上层建筑和治理民众,‘莫善於礼’则强调礼的至高无上。‘弥纶人理’表示礼能全面覆盖人的行为准则,‘诚为曲备’则形容礼的完备和周全。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礼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然冠婚饮射,何烦碎之甚邪!人伦虽以有礼为贵,但当令足以叙等威而表情敬,何在乎升降揖让之繁重,拜起俯伏之无已邪!
此段提出对礼的反思。‘然’字转折,指出虽然礼重要,但过于繁琐的礼仪反而不利于人伦关系的和谐。‘冠婚饮射’指的是古代的冠礼、婚礼、饮酒礼和射箭礼,‘何烦碎之甚邪’表达了对繁琐礼仪的质疑。‘人伦虽以有礼为贵’再次强调礼的重要性,但‘但当令足以叙等威而表情敬’则认为礼仪应适度,以表达尊敬和秩序即可,不必过分繁琐。
往者天下乂安,四方无事,好古官长,时或修之,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
此句描述了古代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往者’指过去,‘天下乂安’表示国家安定,‘四方无事’指社会和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好古官长’即喜欢古代文化的官员,会‘时或修之’,即偶尔修订礼仪。‘至乃’表示进一步,‘讲试累月’指长时间的学习和考试,‘督以楚挞’表示严厉的监督和惩罚,‘昼夜修习’和‘废寝与食’则形容学习的刻苦。
经时学之,一日试之,执卷从事,案文举动,黜谪之罚,又在其间,犹有过误,不得其意。
此段进一步描绘了学习礼仪的艰辛。‘经时学之’指长时间的学习,‘一日试之’指考试,‘执卷从事’指实际应用礼仪,‘案文举动’指按照规定行事,‘黜谪之罚’指违反礼仪会受到惩罚,‘犹有过误’表示即使如此,仍然会有失误,‘不得其意’指无法真正理解礼仪的精髓。
而欲以为以此为生民之常事,至难行也。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指出将繁琐的礼仪作为常事来执行是非常困难的。‘而欲以为’表示想要将这种做法常态化,‘至难行也’则表明这种做法难以实现。
此墨子所谓累世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究其事者也。
此句引用墨子的观点,认为繁琐的礼仪是累世都无法完全掌握的学问,一年之内也无法完全理解。‘累世’指多代人,‘当年’指一年,‘究其事’指彻底理解。
古人询於草刍荛,博辨童谣,狂夫之言,犹在择焉。
这句话指出古代人在寻求真理时,即使是草民、童谣、狂夫之言,也会进行选择和辨别。‘询於草刍荛’指向草民请教,‘博辨童谣’指广泛地辨别童谣,‘狂夫之言’指狂人的言论,‘犹在择焉’表示即使如此,也会有所选择。
至於墨子之论,不能非也。
此句表示对墨子观点的肯定,认为墨子的论述是正确的。
但其张刑网,开途径,浃人事,备王道,不能曲述耳。
此段指出墨子的论述虽然正确,但过于全面,无法一一详细阐述。‘张刑网’指建立刑法,‘开途径’指开拓道路,‘浃人事’指深入人事,‘备王道’指准备王道,‘不能曲述耳’表示无法详细阐述。
至於讥葬厚,刺礼烦,未可弃也。
这句话指出对于批评葬礼过于奢华和礼仪过于繁琐的观点,不可轻易放弃。
自建安之後,魏之武文,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墨子之道,有可行矣。
此段提到自建安时期以来,魏国的文化政策强调节俭,这与墨子的思想相契合,认为墨子的思想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余以为丧乱既平,朝野无为,王者所制,自君作古。
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看法,认为在丧乱之后,国家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由君主制定古代的礼仪。
可命精学洽闻之士,才任损益,免於拘愚者,使删定三礼,割弃不要,次其源流,总合其事,类集以相从。
此段提出对礼仪改革的建议,主张由精通学问、博学多才的人士来删定礼仪,去除不必要的部分,梳理其源流,汇总相关事宜,分类整理。
其烦重游说,辞异而义同者存之,不可常行除之。
这句话强调在改革礼仪时,应保留那些繁琐但意义相同的仪式,不应一概废除。
无所伤损,卒可断约而举之,勿令沈隐,复有凝滞。
此段指出改革礼仪的目的在于简化而不损伤原有的意义,使礼仪更加明确,避免混乱。
其吉凶器用之物,俎豆觚觯之属,衣冠车服之制,旗章辨色之美,宫室尊卑之品,朝飨宾主之仪,祭奠殡葬之变,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礼,皆可减省,务令约俭。
这句话列举了可以简化的礼仪事项,包括各种仪式用品、服饰、宫室等级、宴请礼仪、祭祀等,主张简化这些礼仪,使其更加简约。
夫约则易从,俭则用少;易从则不烦,用少则费薄;不烦则涖事者无过矣,费薄则调求者无苛矣。
此段阐述了简化礼仪的好处,认为简化可以使礼仪更容易遵循,减少使用资源,从而减轻人们的负担。
拜休揖让之节,升降盘旋之容,使足叙事,无令小碎。
这句话强调礼仪的简化不应影响其基本功能,即表达敬意和秩序。
条牒各别,令易案用。
此句指出应将各种礼仪事项分类整理,以便于使用。
今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更相贯涉。
此段描述了当时礼仪的混乱状态,‘五礼’指古代的五礼制度,‘混挠’表示混乱,‘杂饰纷错’指装饰复杂,‘枝分叶散’指分类不清,‘重出互见’指重复出现,‘更相贯涉’指相互交织。
旧儒寻案,犹多所滞,驳难渐广异同无已,殊理兼说,岁增月长,自非至精,莫不惑闷。
这句话描述了当时学者在研究礼仪时遇到的困难,‘旧儒’指古代的学者,‘寻案’指研究案例,‘驳难渐广’表示争论越来越多,‘异同无已’指差异和相同之处都没有尽头,‘殊理兼说’指不同的解释,‘岁增月长’表示时间越长,问题越多,‘自非至精’表示如果不是非常精通,就会感到困惑。
踌躇岐路之衢,悉劳群疑之薮,煎神沥思,考校判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
此段形容学者在研究礼仪时遇到的困惑和艰辛,‘踌躇岐路之衢’指在歧路上犹豫不决,‘悉劳群疑之薮’指陷入众多疑问的困境,‘煎神沥思’指精神上的煎熬,‘考校判例’指研究案例,‘尝有穷年’指长时间的努力,‘竟不豁了’表示最终没有解决问题。
治之勤苦,决嫌无地,呻吟寻析,憔悴决角,修之华首不立,妨费日月,废弃他业,悉困後生,真未央矣。
这句话总结了学者研究礼仪的辛苦和付出的代价,‘治之勤苦’指研究过程的艰辛,‘决嫌无地’指没有解决的地方,‘呻吟寻析’指痛苦地寻找答案,‘憔悴决角’指精神上的疲惫,‘修之华首不立’指研究到老年也没有成就,‘妨费日月’指浪费了时间,‘废弃他业’指放弃了其他事业,‘悉困後生’指困扰了后人,‘真未央矣’表示问题一直存在。
长致章句,多於本书。
这句话指出关于礼仪的书籍和论述非常多,‘长致章句’指长篇大论,‘多於本书’指比书本内容还要多。
今若契合杂俗,次比种稷,删削不急,抗其纲,校其令,炳若日月之著明,灼若五色之有定,息学者万倍之役,弭诸儒争讼之烦,将来达者观之,当美於今之视周矣。
此段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主张将礼仪与习俗相结合,删除不必要的部分,保留核心内容,使礼仪更加明确和简洁,从而减少学者的工作量和学者的争论,使未来的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礼仪。
此亦改烧石去血食之比,无所惮难,而恨恨於惜怀,推车迟於去巢居也。
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说明改革的决心,‘改烧石去血食’指改变传统习俗,‘无所惮难’表示不畏艰难,‘恨恨於惜怀’指虽然不舍,但为了改革不得不如此,‘推车迟於去巢居’指像推车离开巢居一样,表示改革的决心。
然守常之徒,而卒闻此义,必将愕然创见,谓之狂生矣。
这句话指出那些坚持传统的人可能会对改革持反对态度,认为改革者的观点是疯狂的。
夫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而其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一也。
此段指出古代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并没有完全沿袭前人的音乐和礼仪,但他们通过改变风俗习惯来稳定社会,治理民众。
或革或因,损益怀善,何必当乘船以登山,策马以涉川,被甲以升庙堂,重裘以当隆暑乎!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或继承,不必过于拘泥于传统。
若谓古事终不可变,则棺椁不当代薪埋,衣裳不宜改裸袒矣。
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如果认为古代的事情不可改变,那么棺椁就不应该用来埋葬薪柴,衣服就不应该改变为裸体。这是对守旧观点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