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文行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文行-原文

或曰:

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

故四科之序,文不居上。

然则著纸者,糟粕之余事;

可传者,祭毕之刍狗。

卑高之格,是可讥矣。

抱朴子答曰:

荃可弃而鱼未获,则不得无荃;

文可废而道未行,则不得无文。

若夫翰迹韵略之广逼,

属辞比义之妍媸,

源流至到之修短,

韫藉汲引之深浅,

其悬绝也,

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

虽三光熠耀,不足以方其巨细。

龙渊铅铤,未足以譬其锐钝;

鸿羽积金,未足以方其轻重。

而俗士唯见能染毫画纸,

便概以一例,

斯伯氏所以永思锺子,

郢人所以格斤不运也。

夫斫削者比肩,

而班狄擅绝手之名;

援琴者至多,

而夔襄专清声之称。

厩马千驷,

而骐骝有邈群之价;

美人万计,

而威施有超世之色者,

盖远过众也。

且文章之与德行,

犹十尺之与一丈,

谓之余事,

未之闻也。

八卦生乎鹰隼之飞,

六甲出於灵龟之负,

文之所在,

虽且贵(疑有脱文)本不必便疏,

末不必皆薄,

譬锦绣之因素地,

珠玉之托虫奉石,

云雨生於肤寸,

江河始於咫尺,

理诚若兹,

则雅论病矣。

又曰:

应龙徐举,

顾眄而凌云;

汗血缓步,

呼吸而千里。

故蝼蚁怪其无阶而高致,

驽蹇惊过己之不渐也。

若夫驰骤诗论之中,

周旋一经之内,

以常情览巨异,

以褊量测无涯,

始自髫龀,

诣於振素,

不能得也。

又世俗率贵古昔而贱当今,

敬所闻而黩所见。

同时虽有追风绝景之骏,

犹谓不及伯乐之所御也。

虽有宵良兼城之璞,

犹谓不及楚和之所泣也。

虽有断马指雕之剑,

犹谓不及欧冶之所铸也。

虽有生枯起朽之药,

犹谓不及和鹊之所合也。

虽有冠群独行之士,

犹谓不及於古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文行-译文

有人说:‘德行是根本,文章是末节。所以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顺序,文学并不排在首位。那么,写下来的东西,不过是糟粕之余;值得传承的,不过是祭祀结束后的刍狗。地位的高低,是可以批评的。’

抱朴子回答说:‘渔网可以丢弃而鱼还未捕到,就不能没有渔网;文章可以废弃而道理还未推行,就不能没有文章。至于书法的广度、辞藻的优劣、源流的深浅、引用的深浅,它们的差异,即使是天外毫内,也不足以比喻它们的遥远,即使是日月星辰的闪耀,也不足以比喻它们的细微。龙渊剑和铅铤,不足以比喻它们的锋利和钝重;鸿雁的羽毛积累成金,不足以比喻它们的轻重。而俗人只看到能挥毫泼墨在纸上,就一概而论,这就是伯氏之所以永远怀念钟子,郢人之所以不能运用斧斤的原因。那些雕刻的人并肩而立,而班狄却以绝妙的技艺闻名;弹琴的人很多,而夔和却以清脆的声音著称。马厩里有千匹马,而骐骥却有着超越群马的价值;美女成千上万,而威施却有着超越世俗的美丽,这都是因为她们远超过其他人。而且文章与德行,就像十尺与一丈,说它是余事,是从未听说过的。八卦产生于鹰隼的飞翔,六甲产生于灵龟的背负,文章的存在,虽然起初可能并不显贵,但也不必认为它不重要,就像锦绣有赖于地,珠玉有赖于虫石,云雨生于细微,江河始于咫尺,道理确实是这样的,那么那些高雅的议论就是错误的。’

又说:‘应龙缓缓升起,回头一看就能飞跃云霄;汗血马缓缓前行,呼吸之间就能跑千里。所以蚂蚁怪它没有阶梯却能到达高处,劣马惊异于自己不能慢慢进步。至于在诗论中驰骋,在一部经典中周旋,用常规的眼光看待巨大的差异,用狭隘的度量去衡量无限,从年幼到年老,都无法达到。而且世俗之人都崇尚古代而轻视现代,尊重听到的而忽视看到的。同时虽然有能追风赶日的骏马,还是认为比不上伯乐所骑的;虽然有夜明珠和美玉,还是认为比不上楚和所鉴赏的;虽然有能削断马指的宝剑,还是认为比不上欧冶所铸的;有能起死回生的药,还是认为比不上扁鹊所合的;有才能超群的士人,还是认为比不上古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文行-注解

德行:指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强调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文章:在这里指文学和文采,泛指文学作品和文人的文采。

四科:指古代教育中的四门学科,即礼、乐、射、御,代表了儒家教育中的德行、文学、武艺和骑射。

著纸:指书写在纸上,即指文学创作。

祭毕之刍狗:刍狗是指祭祀时用的草扎的狗,祭毕后即丢弃,比喻无用之物。

卑高之格:指地位的高低差别。

荃:捕鱼的竹器,这里比喻工具。

翰迹韵略:指书法和诗歌的韵味。

属辞比义:指文辞的运用和意义的比较。

妍媸:美丑,这里指文辞的美丑。

源流至到:指事物的起源和发展。

韫藉:隐藏,这里指文辞的内涵。

汲引:汲取,引用,这里指文辞的引用和借鉴。

龙渊铅铤:古代著名的剑名,这里比喻文辞的锋利。

鸿羽积金:鸿雁的羽毛,积累的金子,这里比喻文辞的珍贵。

班狄:指古代的贤才。

夔襄:古代的音乐家,这里指音乐的高超。

骐骝:古代良马,这里比喻人才的优秀。

威施:古代美女,这里比喻美貌。

八卦:指《易经》中的八个基本卦象,是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基础。

六甲:指《易经》中的六个基本卦象,与八卦合称十二卦。

灵龟:指长寿的乌龟,这里比喻智慧。

鹰隼:猛禽,这里比喻快速和敏锐。

灵龟之负:指灵龟背负重物,这里比喻承担重任。

三光:指日、月、星,这里比喻光明和智慧。

熠耀:光彩照人。

斯伯氏:指古代的贤人。

锺子:古代的贤人。

郢人:古代的贤人。

格斤不运:指技艺高超,不用工具也能完成工作。

斫削:雕刻。

班狄擅绝手之名:班狄以雕刻技艺高超而闻名。

援琴:弹琴。

厩马:马厩中的马。

美人:美女。

冠群独行之士:指才能出众的人。

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这里比喻识才之人。

楚和:古代著名的玉工,这里比喻技艺高超的人。

欧冶:古代著名的铸剑师,这里比喻技艺高超的人。

和鹊:古代著名的医生,这里比喻医术高超的人。

生枯起朽:使枯木复生,朽木起用,这里比喻医术的高超。

振素:指才能出众的人。

髫龀:儿童。

伯乐之所御:伯乐所驾驭的马。

楚和之所泣:楚和所雕刻的玉。

欧冶之所铸:欧冶所铸造的剑。

和鹊之所合:和鹊所配制的药。

古人:古代的人,这里指古代的贤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文行-评注

或曰:‘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此句开篇便点明了德行与文章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德行’被视为根本,‘文章’则被视为末节,这种观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德行的至高无上。‘本’与‘末’的对比,体现了古人对事物本质与表面的认识。

‘故四科之序,文不居上。’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文’在四科(即儒家所说的德、言、政、事)中的地位。‘文’虽然重要,但并不占据首位,这种观点强调了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然则著纸者,糟粕之余事;可传者,祭毕之刍狗。’这句话通过比喻,将文字记录视为过眼云烟,而真正值得传承的是精神实质,如‘祭毕之刍狗’比喻那些虽被祭祀但最终被抛弃的事物。

‘卑高之格,是可讥矣。’这句话指出,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格调和品味,这种差异是值得批评的。这里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等级和礼仪的重视。

抱朴子答曰:‘荃可弃而鱼未获,则不得无荃;文可废而道未行,则不得无文。’抱朴子用‘荃’(捕鱼的网)和‘鱼’的比喻,说明了即使工具可以被抛弃,但目的未达成时,工具仍然不可或缺。同样,即使文章可以被废弃,但道理未行时,文章也是必要的。

‘若夫翰迹韵略之广逼,属辞比义之妍媸,源流至到之修短,韫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绝也,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虽三光熠耀,不足以方其巨细。’这里抱朴子对文章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文章的丰富性和深度,认为其价值无法用简单的尺度衡量。

‘龙渊铅铤,未足以譬其锐钝;鸿羽积金,未足以方其轻重。’通过比喻,抱朴子强调了文章的精妙和难以用物质标准衡量。

‘而俗士唯见能染毫画纸,便概以一例,斯伯氏所以永思锺子,郢人所以格斤不运也。’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只看到表面文章而不理解其深层含义的人,认为他们如同伯乐和郢人一样,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价值。

‘夫斫削者比肩,而班狄擅绝手之名;援琴者至多,而夔襄专清声之称。’这里通过对比,说明了即使是相同的技艺,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成就和名声。

‘厩马千驷,而骐骝有邈群之价;美人万计,而威施有超世之色者,盖远过众也。’这句话用马和美人的比喻,说明了即使是在众多中,也有出类拔萃的存在。

‘且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闻也。’抱朴子再次强调文章与德行同样重要,不应将文章视为无关紧要的事物。

‘八卦生乎鹰隼之飞,六甲出於灵龟之负,文之所在,虽且贵本不必便疏,末不必皆薄,譬锦绣之因素地,珠玉之托虫奉石,云雨生於肤寸,江河始於咫尺,理诚若兹,则雅论病矣。’这里抱朴子用自然现象的比喻,说明了文章的内在价值,即使是从细微之处开始,也能成就伟大。

‘应龙徐举,顾眄而凌云;汗血缓步,呼吸而千里。’这句话描绘了应龙和汗血马的形象,强调了速度和力量的重要性。

‘故蝼蚁怪其无阶而高致,驽蹇惊过己之不渐也。’这句话通过蝼蚁和驽蹇的比喻,说明了对于超凡脱俗的事物,人们常常感到惊讶和无法理解。

‘若夫驰骤诗论之中,周旋一经之内,以常情览巨异,以褊量测无涯,始自髫龀,诣於振素,不能得也。’这里抱朴子批评了那些用狭隘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人,认为他们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

‘又世俗率贵古昔而贱当今,敬所闻而黩所见。’这句话指出了世俗对过去和现在的偏见,以及对听说和见到的不同态度。

‘同时虽有追风绝景之骏,犹谓不及伯乐之所御也。’这句话通过伯乐和骏马的比喻,说明了即使是卓越的人才,也需要得到合适的指导和认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文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