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官理-原文
抱朴子曰:騄駬之骋逸迹,由造父之御也;禹稷之序百揆,遭唐虞之主也。
故能不劳而千里至,揖让而颂声作。
若乃臧否之乘驌騻,殷辛之临三仁,欲长驱轻骛,则辔急辕逼,欲尽规竭忠,则祸如发机。
所以车倾於险途,国覆而不振也。
故良骏败於拙御,智士踬於暗世。
仲尼不能止鲁侯之出,晏婴不能遏崔杼之乱。
其才则是,主则非也。
夫君犹器也,臣犹物也,器小物大,不能相受矣。
髫孺背千金而逐蛱蜨,越人弃八珍而甘蛙黾,即患不赏好,又病不识恶矣。
夫不用,则虽珍而不贵矣;莫与,则伤之者必至。
昔卫灵听圣言而数惊,秦孝闻高谈而睡寐,而欲缉隆平之化,收良能之勋,犹却行以逐驰,适楚而道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官理-译文
抱朴子说:骏马奔腾的痕迹,是因为造父的驾驭;大禹和后稷治理天下,是因为有唐尧和虞舜这样的君主。所以才能不费力气就到达千里之外,通过谦让就能产生颂扬的声音。至于那些驾驭骏马的人,商朝的纣王面对三位仁人,想要任意驰骋,结果缰绳拉紧,车辕被挤;想要竭尽忠诚,却像机关一样触发灾祸。因此车辆在险峻的道路上翻覆,国家覆灭却无法复兴。所以好马被笨拙的驾驭者败坏,智者在不理解的时代里遭遇挫折。孔子无法阻止鲁国国君出兵,晏子无法阻止崔杼的叛乱。他们的才能是对的,但君主的选择却是错误的。
君主就像一个容器,臣子就像里面的物品,如果容器小而物品大,就不能相容。小孩子背着千金之财去追逐蝉,越国人放弃美食而喜欢青蛙和蟋蟀,这就是因为不懂得欣赏美好,又不知道什么是丑恶。如果没有人使用,那么即使是珍贵的物品也不值钱;如果没有人赏识,那么伤害它的人必然会到来。
从前卫灵公听取圣人的话却多次感到惊恐,秦孝公听到高谈阔论却昏昏欲睡,却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治理,收集贤能的功绩,就像是倒退着去追赶飞驰的马,想去楚国却走在通往燕国的路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官理-注解
騄駬:指骏马,这里比喻有才能的人。
骋逸迹:驰骋飞奔的足迹,比喻才能的展现。
造父:古代著名的驾车能手,这里比喻贤明的君主。
御:驾驭,这里指统治。
禹稷:大禹和后稷,古代传说中的贤臣,这里比喻有才能的辅佐。
序百揆:排列百官,指治理国家。
唐虞:唐尧和虞舜,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不劳而千里至:不费力气就能到达千里之外,比喻才能卓越。
揖让:古代的礼节,表示谦让。
颂声作:颂扬的声音响起,比喻得到赞誉。
臧否:褒贬,评价人的好坏。
乘驌騻:骑上骏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殷辛:商朝的暴君殷辛,这里比喻昏庸的君主。
三仁:指商汤时的三位贤臣伊尹、仲虺、咎单。
长驱轻骛:长时间快速奔跑,比喻急于求成。
辔急辕逼:马勒得紧,车辕被挤,比喻处境困难。
尽规竭忠:竭尽忠诚,遵循规矩。
祸如发机:灾祸如同发动的机关,比喻灾祸即将来临。
国覆而不振:国家覆灭后无法振兴,比喻国家衰败。
良骏败於拙御:好的马被拙劣的驾驭者败坏,比喻人才被埋没。
智士踬於暗世:智慧的人在黑暗的时代遭遇挫折,比喻人才在不利环境中受挫。
仲尼: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鲁侯:鲁国的君主。
晏婴: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
崔杼: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以暴虐著称。
器:器物,这里比喻君主。
物:物品,这里比喻臣子。
髫孺:年幼的孩子。
千金:极言价值之高,这里比喻重利。
蛱蝶:一种昆虫,这里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八珍:古代指八种珍贵的食品,这里比喻美味。
蛙黾:蛙和虫,这里比喻粗俗的食物。
患不赏好:担心不受到应有的奖赏。
病不识恶:痛苦于不能识别恶行。
不用:不被任用。
莫与:没有人支持。
卫灵: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
秦孝: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
缉隆平之化:追求社会安定和谐。
收良能之勋:收集有才能的人的功绩。
却行以逐驰:倒退着跑,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
适楚而道燕:想去楚国却走的是通往燕国的路,比喻行动错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官理-评注
抱朴子曰:騄駬之骋逸迹,由造父之御也;禹稷之序百揆,遭唐虞之主也。
此句引用了古代两位著名人物的故事,以马喻人,说明成功往往依赖于优秀的领导和恰当的时机。騄駬是古代名马,造父是传说中善于驾驭马匹的能手,这里以造父驾驭騄駬来比喻优秀的领导者能够发挥人才的潜能。禹和稷是古代传说中的贤臣,百揆是古代官名,唐虞是古代传说中的圣贤君主,这里以禹稷在唐虞君主治理下得以施展才华来比喻贤才得以在明君统治下发挥其才能。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领导者和环境对个人成就的重要性。
故能不劳而千里至,揖让而颂声作。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良好的领导和环境对于个人成就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劳而千里至’意味着在正确的领导和环境中,个人无需过多付出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揖让而颂声作’则形容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能够相互尊重,社会和谐,产生美好的颂歌。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向往。
若乃臧否之乘驌騻,殷辛之临三仁,欲长驱轻骛,则辔急辕逼,欲尽规竭忠,则祸如发机。
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在错误的领导和环境中,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会遭遇困境。‘臧否’指评价是非,‘驌騻’指骏马,这里以乘驌騻来比喻有才能的人;‘殷辛’是商朝末代君主,‘三仁’指商朝末年的三位贤臣,这里以殷辛对待三仁的态度来比喻昏庸的君主对待贤才。作者通过‘辔急辕逼’和‘祸如发机’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在错误的领导和环境中,有才能的人不仅无法施展才华,反而会遭遇灾祸。
所以车倾於险途,国覆而不振也。
此句总结了上述观点,指出在错误的领导和环境中,不仅个人会遭遇困境,国家也会因此陷入危机。‘车倾於险途’和‘国覆而不振’都是形象地描述了因为领导不当而导致的灾难。
故良骏败於拙御,智士踬於暗世。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优秀的人才在错误的领导和环境中无法发挥作用的悲剧。‘良骏’和‘智士’分别指优秀的人才和智者,‘拙御’和‘暗世’则指昏庸的领导和黑暗的环境。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对环境的担忧。
仲尼不能止鲁侯之出,晏婴不能遏崔杼之乱。
此句举了两个历史例子,说明即使是孔子和晏婴这样的圣贤,在错误的领导和环境中也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鲁侯是鲁国的君主,晏婴是齐国的贤臣,崔杼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进一步证明了领导者和环境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其才则是,主则非也。
此句是对上述观点的总结,指出问题在于领导者而非人才本身。‘其才则是’强调人才的能力,‘主则非也’则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者。
夫君犹器也,臣犹物也,器小物大,不能相受矣。
此句以器物的大小来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说明君主的地位和能力必须与臣子的才能相匹配。‘器小物大’意味着君主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强大的臣子,这样的关系是无法维持的。
髫孺背千金而逐蛱蜨,越人弃八珍而甘蛙黾,即患不赏好,又病不识恶矣。
此句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人们往往无法正确识别和珍惜价值。‘髫孺’指年幼无知的人,‘千金’指价值连城的宝物,‘蛱蜨’是一种昆虫,这里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越人’指越国的人,‘八珍’指美食,‘蛙黾’指蛙和蜈蚣,这里比喻令人厌恶的东西。作者通过这两个故事,指出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识别和珍惜价值。
夫不用,则虽珍而不贵矣;莫与,则伤之者必至。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价值的重要性。‘不用’意味着没有发挥价值,即使是有价值的东西也无法得到重视;‘莫与’则是指没有人认可和欣赏,这样的东西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两句强调了价值只有在得到认可和利用时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昔卫灵听圣言而数惊,秦孝闻高谈而睡寐,而欲缉隆平之化,收良能之勋,犹却行以逐驰,适楚而道燕也。
此句通过卫灵公和秦孝公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有意追求和平和收聚贤能的君主,如果无法正确识别和利用人才,也无法实现其理想。‘卫灵’和‘秦孝’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卫灵公和秦孝公,‘圣言’和‘高谈’分别指贤臣的忠言和有见地的言论。作者通过‘却行以逐驰’和‘适楚而道燕’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即使有良好的愿望,如果方法不当,也无法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