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备阙-原文
抱朴子曰:騕褭能奋兰筋以绝景,而不能履冰以乘深;猛虎能似雷霆以博噬,而不能踊云雾以凌虚。
鸿鶤不能振翅於笼罩之中,轻鹞不能电击於几筵之下。
物既然矣,人亦如之。
故能调和阴阳者,未必能兼百行修简书也;能敷五迈九者,不必能全小洁经曲碎也。
惠子,上相之标也,而不能役舟楫以凌阳侯;汉高,神武之杰也,而不能治产业端检括;淮阴,良将之元也,而不能修农商免饥寒;周勃,社稷之鲠也,而不能答钱谷责狱辞。
若以所短弃所长,则逸侪拔萃之才不用矣;责具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天不能平其西北,地不能隆其东南,日月不能摛光於曲穴,冲风涌扬波於井底。
扌适齿则松槚不及一寸之筵,挑耳则栋梁不如鹪鹩之羽,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寸之针。
何必伏巨象而捕鼠,制大鹏以司晨乎?
故姜牙卖煦(疑作“浆’)无所售,而见师於文武;蒋生愦慢於百里,而独步三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备阙-译文
抱朴子说:骏马能够奋力跃起,用它的筋力来跨越深沟,却不能在冰面上行走;猛虎能够像雷霆一样凶猛地捕食,却不能飞跃云雾而凌空。鸿鹄不能在笼子里振翅飞翔,轻捷的鹞鹰也不能在桌席下像闪电一样迅速。事物既然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能够调和阴阳的人,未必能够同时做到各种善行和修养;能够施展五德九行的,未必能够做到小事上也一丝不苟,细节上也完美无缺。
惠施是宰相的楷模,却不能驾驭船只横渡江河;汉高祖是神武的杰出人物,却不能经营产业;淮阴侯是良将的典范,却不能使农商兴旺以避免饥寒;周勃是国家的栋梁,却不能处理钱粮和狱辞。如果因为自己的短处而放弃长处,那么那些卓越的才能就会被埋没;如果对具体事情过于苛求细节,那么那些有益于世、有益于民的功绩就不会显著。
天不能使西北地区平坦,地不能使东南地区高隆,日月不能在曲折的洞穴中发光,狂风也不能在井底掀起波浪。用牙齿去咬,松树和槚树连一寸的筵席都咬不到;用手指去挑,栋梁的木材也不如鹦鹉的羽毛轻巧;用弹弓射鸟,千金也不如一团泥丸的用途;用针线缝补,长剑也不如几寸长的针线有用。何必用大象去捉老鼠,用大鹏鸟来司晨呢?所以姜子牙卖酒无人购买,却在文治武功上得到了重用;蒋生在百里之外被人轻视,却独自在朝廷中独树一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备阙-注解
騕褭:古代传说中的神马,此处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奋兰筋:指马奔跑时的姿态,比喻才能或力量。
绝景:极高的境界或难以达到的境地。
履冰以乘深:比喻冒险行事。
猛虎:比喻勇猛有力的人。
博噬:捕食,比喻强大或凶猛。
踊云雾以凌虚:跳跃于云雾之间,比喻超越常人。
鸿鶤:古代传说中的大鸟,此处比喻有抱负的人。
振翅:展翅飞翔,比喻奋发向前。
笼罩:覆盖,比喻限制或束缚。
轻鹞:轻捷的鹞鹰,比喻灵活的人。
电击:形容速度极快,此处比喻行动迅速。
几筵:古代的矮桌,此处比喻小范围或局限的环境。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
百行:各种行为或品行。
修简书:修身养性的书籍,指修身养性的行为。
敷五迈九:比喻广泛涉猎,学识渊博。
全小洁经曲碎:指对琐碎小事也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
惠子:战国时期著名辩士,此处指其才能出众。
上相:古代官职,指宰相,此处比喻地位显赫的人。
役舟楫:驾驭船只,比喻处理事务。
阳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此处比喻险恶的环境。
汉高:指汉高祖刘邦,此处比喻英勇果断的人。
治产业:管理产业,指经营事业。
端检括:端正检点,指行为端正。
淮阴:指西汉名将韩信,此处比喻杰出的将领。
良将:优秀的将领。
元:首,此处指首领或领袖。
修农商: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
免饥寒:避免饥饿和寒冷,指解决民生问题。
周勃:西汉初年名将,此处比喻忠诚可靠的人。
社稷:国家,社稷是古代对国家的称呼。
鲠:比喻忠诚耿直。
答钱谷责狱辞:处理财政和司法事务。
逸侪:超群出众的人。
拔萃:超出众人,指才能出众。
匠世济民:为世界和人民谋福利。
勋:功绩,成就。
西北:古代方位,指国家的北部。
东南:古代方位,指国家的南部。
摛光:发扬光辉,比喻显扬美德。
曲穴:狭窄的洞穴,比喻狭小的空间。
冲风:强劲的风。
涌扬波:掀起波浪,比喻动荡不安。
井底:井的底部,比喻狭小的空间。
扌适齿:用手指甲,此处比喻小技巧。
松槚:松树和槚树,此处比喻高大的树木。
一寸之筵:极小的空间,此处比喻极小的空间。
挑耳:用针挑耳朵,此处比喻微小的动作。
栋梁:支撑房屋的大梁,比喻栋梁之才。
鹪鹩:一种小鸟,此处比喻弱小。
弹鸟:用弹弓射鸟,比喻轻易的事情。
千金:极珍贵的财物,此处比喻宝贵的东西。
丸泥:用泥丸封堵,此处比喻小事。
缝缉:缝合,比喻细致的工作。
长剑:长剑,此处比喻强大或重要的事物。
数寸之针:几寸长的针,此处比喻微小的事物。
巨象:大象,此处比喻强大或庞大。
捕鼠:捕捉老鼠,比喻做小事情。
大鹏:古代传说中的大鸟,此处比喻强大的力量。
司晨:管理早晨,比喻掌管重要事务。
姜牙:姜子牙,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此处指其才能。
煦:此处疑似“浆”字之误,指酒浆。
蒋生:指某个人名,此处指其才能。
愦慢:粗心大意,此处指不受拘束。
百里:古代长度单位,此处比喻距离或范围。
三槐:三棵槐树,此处比喻朝廷或官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外篇-备阙-评注
抱朴子在这段文字中,通过对比不同的动物和人物的能力,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人们在才能和德行上的局限性。
首先,‘騕褭能奋兰筋以绝景,而不能履冰以乘深’这句话中,‘騕褭’指的是骏马,‘奋兰筋’意味着马儿能够奋力疾驰,但‘不能履冰以乘深’则表明它无法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这里比喻人虽然有某种才能,但未必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表现出色。
‘猛虎能似雷霆以博噬,而不能踊云雾以凌虚’中的猛虎比喻勇猛的人,‘雷霆’和‘博噬’形容其勇猛无比,但‘不能踊云雾以凌虚’则说明勇猛之人也有其无法逾越的界限。
‘鸿鶤不能振翅於笼罩之中,轻鹞不能电击於几筵之下’进一步说明,即使是高飞的鸿鶤和敏捷的鹞鹰,也有其活动的局限。
‘物既然矣,人亦如之’这句话总结了上文,指出人与物一样,都有其才能和局限。
‘故能调和阴阳者,未必能兼百行修简书也;能敷五迈九者,不必能全小洁经曲碎也’进一步阐述,即使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卓越的才能,也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同样出色。
‘惠子,上相之标也,而不能役舟楫以凌阳侯’中的惠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这里通过惠子不能驾驭舟楫来比喻,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人,也有其无法掌控的领域。
‘汉高,神武之杰也,而不能治产业端检括’提到的汉高祖刘邦,虽然英勇神武,但在治理产业方面却不如人。
‘淮阴,良将之元也,而不能修农商免饥寒’中的淮阴侯韩信是著名的军事家,但他并不擅长农业和商业。
‘周勃,社稷之鲠也,而不能答钱谷责狱辞’的周勃是西汉初年的名将,但他在处理财务和法律方面并不擅长。
‘若以所短弃所长,则逸侪拔萃之才不用矣’指出,如果因为一个人的短处而忽视其长处,那么那些优秀的人才就会被埋没。
‘责具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则强调,如果过分追求细节和礼节,那么那些对世界有益的功绩就不会被人看到。
‘天不能平其西北,地不能隆其东南’这两句话指出,即使是自然界的力量也有其极限。
‘日月不能摛光於曲穴,冲风涌扬波於井底’进一步说明,即使是日月和风暴,也有其无法触及的地方。
‘扌适齿则松槚不及一寸之筵,挑耳则栋梁不如鹪鹩之羽’中的‘扌适齿’指的是用手指去拔牙,‘松槚’和‘栋梁’分别指松树和栋梁,这里通过这些比喻说明,即使是小事也未必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寸之针’则通过弹鸟和缝纫的比喻,说明有时候小物件的价值可能远超大物件。
‘何必伏巨象而捕鼠,制大鹏以司晨乎’这句话通过反问,指出没有必要使用过于强大的力量去处理小事情。
‘故姜牙卖煦(疑作“浆’)无所售,而见师於文武’中的姜牙是商汤的大臣,这里通过姜牙的故事说明,有时候那些不被重视的人或才能,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
‘蒋生愦慢於百里,而独步三槐’提到的蒋生,虽然在他所在的百里之内并不显眼,但他的才华却得到了他人的认可。这句话强调了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人或才能可能被忽视,但在其他环境中却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