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遐览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遐览-原文

或曰:‘鄙人面墙,拘系儒教,独知有五经三史百氏之言,及浮华之诗赋,无益之短文,尽思守此,既有年矣。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又有损於精思,无益於年命,二毛告暮,素志衰颓,正欲反迷,以寻生道,仓卒罔极,无所趋向,若涉大川,不如攸济。先生既穷观坟典,又兼综奇秘,不审道书,凡有几卷,愿告篇目。’

抱朴子曰:‘余亦与子同斯疾者也。昔者幸遇明师郑君,但恨弟子不慧,不足以钻至坚极弥高耳。於时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以为巨恨耳。郑君时年出八十,先发鬓班白,数年閒又黑,颜色丰悦,能引强弩射百步,步行日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每上山,体力轻便,登危越险,年少追之,多所不及。饮食与凡人不异,不见其绝穀。余问先随之弟子黄章,言郑君尝从豫章还,於掘沟浦中,连值大风。又闻前多劫贼,同侣攀留郑君,以须後伴,人人皆以粮少,郑君推米以恤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火下细书,过少年人。性解音律,善鼓琴,闲坐,侍坐数人,口答谘问,言不辍响,而耳并料听,左右操弦者,教遣长短,无毫釐差过也。余晚充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告余曰:要道不过尺素,上足以度世,不用多也。然博涉之後,远胜於不见矣。既悟人意,又可得浅近之术,以防初学未成者诸患也。乃先以道家训教戒书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余。余亦多所先见,先见者颇以其中疑事谘问之。郑君言:君有甄事之才,可教也。然君所知者,虽多未精,又意在於外学,不能专一,未中以经深涉远耳,今自当以佳书相示也。又许渐得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终不可得也。他弟子皆亲仆使之役,采薪耕田,唯余尫羸,不堪他劳,然无以自效,常亲扫除,拂拭床几,磨墨执烛,及与郑君缮写故书而已。见待余同於先进者,语余曰,杂道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而择所施行,不事尽谙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若金丹一成,则此辈一切不用也。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後浅始,以劝进学者,无所希准阶由也。郑君亦不肯先令人写其书,皆当决其意,虽久借之,然莫有敢盗写一字者也。郑君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其体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之者皆肃然。每有谘问,常待其温颜,不敢轻锐也。书在余处者,久之一月,足以大有所写,以不敢窃写者,政以郑君聪敏,邂逅知之,失其意则更以小丧大也。然於求受之初,复所不敢,为斟酌时有所请耳。是以徒知饮河,而不得满腹。然弟子五十馀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馀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矣。他书虽不具得,皆疏其名,今将为子说之,後生好书者,可以广索也。’

道经有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元文上中下三卷、混成经二卷、玄录二卷、九生经、二十四生经、九仙经、灵卜仙经、十二化经、九变经、老君玉历真经、墨子枕中五行记五卷、温宝经、息民经、自然经、阴阳经、养生书一百五卷、太平经五十卷、九敬经、甲乙经一百七十卷、青龙经、中黄经、太清经、通明经、按摩经、道引经十卷、元阳子经、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陈赦经、子都经、张虚经、天门子经、容成经、入山经、内宝经、四规经、明镜经、日月临镜经、五言经、柱中经、灵宝皇子心经、龙蹻经、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鹿卢蹻经、蹈形记、守形图、坐亡图、观卧引图、含景图、观天图、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五岳经五卷、隐守记、东井图、虚元经、牵牛中经、王弥记、腊成记、六安记、鹤鸣记、平都记、定心记、龟文经、山阳记、玉策记、八史图、入室经、左右契、玉历经、昇天仪、九奇经、更生经、四衿经十卷、食日月精经、食六气经、丹一经、胎息经、行气治病经、胜中经十卷、百守摄提经、丹壶经、岷山经、魏伯阳内经、日月厨食经、步三罡六纪经、入军经、六阴玉女经、四君要用经、金雁经、三十六水经、白虎七变经、道家地行仙经、黄白要经、八公黄白经、天师神器经、枕中黄白经五卷、白子变化经、移灾经、厌祸经、中黄经、文人经、涓子天地人经、崔文子肘後经、神光占方来经、水仙经、尸解经、中遁经、李君包天经、包元经、黄庭经、渊体经、太素经、华盖经、行厨经、微言三卷、内视经、文始先生经、历藏延年经、南阔记、协龙子记七卷、九宫五卷、三五中经、宣常经、节解经、邹阳子经、玄洞经十卷、玄示经十卷、箕山经十卷、鹿台经、小僮经、河洛内记七卷、举形道成经五卷、道机经五卷、见鬼记、无极经、宫氏经、真人玉胎经、道根经、候命图、反胎胞经、枕中清记、幻化经、询化经、金华山经、凤网经、召命经、保神记、鬼谷经、凌霄子安神记、去丘子黄山公记、王子五行要真经、小饵经、鸿宝经、邹生延命经、安魂记、皇道经、九阴经、杂集书录、银函玉匮记金板经、黄老仙录、原都经、玄元经、日精经、浑成经、三尸集、呼身神治百病经、收山鬼老魅治邪精经三卷、入五毒中记、休粮经三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登名山渡江海敕地神法三卷、赵太白囊中要五卷、入温气疫病大禁七卷、收治百鬼召五岳丞太山主者记三卷、兴利宫宅官舍法五卷、断虎狼禁山林记、召百里虫蛇记、万毕高丘先生法三卷、王乔养性治身经三卷、服食禁忌经、立功益筭经、道士夺筭律三卷、移门子记、鬼兵法、立亡术、练形记五卷、郤公道要、角里先生长生集、少君道意十卷、樊英石壁文三卷、思灵经三卷、龙首经、荆山记、孔安仙渊赤斧子大览七卷、董君地仙卻老要记、李先生口诀肘後二卷。凡有不言卷数者,皆一卷也。

其次有诸符,则有自来符、金光符、太玄符三卷、通天符、五精符、石室符、玉策符、枕中符、小童符、九灵符、六君符、玄都符、黄帝符、少千三十六将军符、延命神符、天水神符、四十九真符、天水符、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朱胎符、七机符、九天发兵符、九天符、老经符、七符、大捍厄符、玄子符、武孝经燕君龙虎三囊辟兵符、包元符、沈羲符、禹蹻符、消灾符、八卦符、监乾符、雷电符、万毕符、八威五胜符、威喜符、巨胜符、采女符、玄精符、玉历符、北台符、阴阳大镇符、枕中符、治百病符十卷、厌怪符十卷、壶公符二十卷、九台符九卷、六甲通灵符十卷、六阴行厨龙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终符合五百卷、军火召治符、玉斧符十卷,此皆大符也。

其餘小小,不可具记。

抱朴子曰:

郑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

老君能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

今人用之少验者,由於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

又信心不笃,施用之亦不行。

又譬之於书字,则符误者,不但无益,将能有害也。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

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七与士,但以倨勾长短之閒为异耳。

然今符上字不可读,误不可觉,故莫知其不定也。

世閒又有受体使术,用符独效者,亦如人有使麝香便能芳者,自然不可得传也。

虽尔,必得不误之符,正心用之。

但当不及真体使之者速效耳,皆自有益也。

凡为道士求长生,志在药中耳,符剑可以卻鬼辟邪而已。

诸大符乃云行用之可以得仙者,亦不可专据也。

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

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

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

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

或问:

“仙药之大者,莫先於金丹,既闻命矣,敢问符书之属,不审最神乎?”

抱朴子曰:

“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

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歃血而盟,委质为约。

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於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

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自立坛委绢,常画一本而去也。

有此书,常置清洁之处。

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

其经曰,家有三皇文,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

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书与持之,必不死也。

其乳妇难艰绝气者持之,儿即生矣。

道士欲求长生,持此书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

可以涉江海,卻蛟龙,止风波。

得其法,可以变化起工。

不问地择日,家无殃咎。

若欲立新宅及冢墓,即写地皇文数十通,以布著地,明日视之,有黄色所著者,便於其上起工,家必富昌。

又因他人葬时,写人皇文,并书己姓名著纸里,窃内人冢中,勿令人知之,令人无飞祸盗贼也。

有谋议己者,必反自中伤。

又此文先洁斋百日,乃可以召天神司命及太岁,日游五岳四渎,社庙之神,皆见形如人,可问以吉凶安危,及病者之祸祟所由也。

又有十八字以著衣中,远涉江海,终无风波之虑也。

又家有五岳真形图,能辟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还反受其殃。

道士时有得之者,若不能行仁义慈心,而不精不正,即祸至灭家,不可轻也。

其变化之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本有五卷。

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

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

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亦化形为飞禽走兽,及金木玉石,兴云致雨方百里,雪亦如之,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为千人,因风高飞,出入无閒,能吐气七色,坐见八极,及地下之物,放光万丈,冥室自明,亦大术也。

然当步诸星数十,曲折难识,少能谱之。

其淮南鸿宝万毕,皆无及此书者也。

又有白虎七变法,取三月三日所杀白虎头皮,生扆血、虎血,紫绶,履组,流萍,以三月三日合种之。

初生草似胡麻,有实,即取此实种之,一生辄一异。

凡七种之,则用其实合之,亦可以移形易貌,飞沈在意,与墨子及玉女隐微略同,过此不足论也。

遐览者,欲令好道者知异书之名目也。

郑君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

太安元年,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遐览-译文

有人说:‘我这个人就像面对墙壁一样,被儒教束缚住,只知道有五经、三史、百家之言,还有那些浮华的诗赋和无用的短文,我一心只想着坚守这些,已经很多年了。既然我出生在多灾多难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文化艺术不受重视,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虽然我努力钻研,却不能因此获得俸禄,避免在田地中劳作;而且这对我精神的损耗很大,对寿命也没有好处,我头发已经花白,志向也在衰退,正想回头寻找生存之道,但突然之间找不到方向,就像渡过一条大江,不如选择一条可以渡过的路径。先生您既然广泛阅读了古代经典,又通晓奇秘之术,不知道道书总共有多少卷,希望您能告诉我书名。’

抱朴子回答说:‘我和您有同样的苦闷。以前有幸遇到了明师郑君,只是遗憾自己不够聪明,不能深入钻研至高无上的学问。当时虽然担任门人的职务,负责打扫,但因为才识浅薄,年纪又轻,心思不集中,世俗的欲望还未完全放下,所以不能有太大的收获,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郑君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头发斑白,但几年后头发又变黑了,面色红润,能够拉开强弓射百步远,每天能步行数百里,喝两斗酒也不会醉。每次上山,体力充沛,越过险峻,年轻人都追不上他。他的饮食和普通人没有两样,看不出他断食过。我曾问跟在郑君后面的弟子黄章,黄章说郑君从豫章回来时,在挖沟浦中连续遇到大风。还听说之前有很多强盗,同伴们拉住郑君,等待后续的同伴,大家都说粮食不足,郑君推让出自己的米来救济大家,自己不再进食,五十天也没有感到饥饿。至于他做了什么,我不知道。他能在火下写小字,比年轻人还要熟练。他懂音律,擅长弹琴,闲坐时,有几个人陪伴,口答询问,声音不断,同时耳朵也在注意听,左右操琴的人,教他弹奏的节奏,没有一点差错。我后来成为郑君的弟子,请求看到道家的方书,他告诉我:重要的道术不过几页纸,足以让人度世,不需要太多。然而广泛涉猎之后,比没有看到要好得多。我已经领悟了你的心意,还可以得到一些浅显的技艺,以防止初学者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我先给你看了近百卷道家戒律书籍,渐渐地给你展示。我也看到了很多,先看到的有些地方我有所疑问,就向你请教。郑君说:你具有甄别事物的才能,可以教导。但你所知道的,虽然很多但都不够精通,而且你的心思还在外在学问上,不能专心致志,所以没有深入探究。现在我应该给你展示一些好书。他还答应逐渐给我一些简短的书信,多年来收集到的,大约有二百卷,但我始终没有得到。其他弟子都亲自做仆人的工作,砍柴耕地,只有我身体虚弱,无法承担其他劳动,但也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所以我经常亲自打扫,擦拭家具,磨墨点烛,以及帮郑君抄写旧书。郑君对待我就像对待前辈一样,告诉我,道书卷卷都有好内容,但应该分辨其精粗,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不要全部背诵,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金丹炼成,这些书籍就都不需要了。也许他还会有所传授,应该先了解其根本,循序渐进,以鼓励学习者,没有固定的学习路径。郑君也不愿意先让人抄写他的书,都要求自己理解后书写,即使长期借给他,也没有人敢偷抄一个字。郑君本来是位大儒,晚年信道,因此一直教授《礼记》和《尚书》。他的地位和声望很高,举止端正,见到他的人都肃然起敬。每次有人提问,他总是耐心回答,不敢轻率。我的书在这里,如果时间久一点,可以大量抄写,但因为不敢偷抄,正因郑君聪明,一旦被发现,损失就更大了。然而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不敢这么做,只是偶尔有所请求。所以只是知道饮水,却不能让肚子吃饱。但是我的五十多个弟子中,只有我看到了金丹的经文和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他人甚至没有看过这些书的名字。其他书籍虽然没有全部得到,但我都记下了书名,现在将告诉你,后世的喜欢读书的人可以广泛寻找。’

道经包括《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元文上中下》三卷、《混成经》二卷、《玄录》二卷、《九生经》、《二十四生经》、《九仙经》、《灵卜仙经》、《十二化经》、《九变经》、《老君玉历真经》、《墨子枕中五行记》五卷、《温宝经》、《息民经》、《自然经》、《阴阳经》、《养生书》一百五卷、《太平经》五十卷、《九敬经》、《甲乙经》一百七十卷、《青龙经》、《中黄经》、《太清经》、《通明经》、《按摩经》、《道引经》十卷、《元阳子经》、《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陈赦经》、《子都经》、《张虚经》、《天门子经》、《容成经》、《入山经》、《内宝经》、《四规经》、《明镜经》、《日月临镜经》、《五言经》、《柱中经》、《灵宝皇子心经》、《龙蹻经》、《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鹿卢蹻经》、《蹈形记》、《守形图》、《坐亡图》、《观卧引图》、《含景图》、《观天图》、《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五岳经》五卷、《隐守记》、《东井图》、《虚元经》、《牵牛中经》、《王弥记》、《腊成记》、《六安记》、《鹤鸣记》、《平都记》、《定心记》、《龟文经》、《山阳记》、《玉策记》、《八史图》、《入室经》、《左右契》、《玉历经》、《昇天仪》、《九奇经》、《更生经》、《四衿经》十卷、《食日月精经》、《食六气经》、《丹一经》、《胎息经》、《行气治病经》、《胜中经》十卷、《百守摄提经》、《丹壶经》、《岷山经》、《魏伯阳内经》、《日月厨食经》、《步三罡六纪经》、《入军经》、《六阴玉女经》、《四君要用经》、《金雁经》、《三十六水经》、《白虎七变经》、《道家地行仙经》、《黄白要经》、《八公黄白经》、《天师神器经》、《枕中黄白经》五卷、《白子变化经》、《移灾经》、《厌祸经》、《中黄经》、《文人经》、《涓子天地人经》、《崔文子肘後经》、《神光占方来经》、《水仙经》、《尸解经》、《中遁经》、《李君包天经》、《包元经》、《黄庭经》、《渊体经》、《太素经》、《华盖经》、《行厨经》、《微言》三卷、《内视经》、《文始先生经》、《历藏延年经》、《南阔记》、《协龙子记》七卷、《九宫》五卷、《三五中经》、《宣常经》、《节解经》、《邹阳子经》、《玄洞经》十卷、《玄示经》十卷、《箕山经》十卷、《鹿台经》、《小僮经》、《河洛内记》七卷、《举形道成经》五卷、《道机经》五卷、《见鬼记》、《无极经》、《宫氏经》、《真人玉胎经》、《道根经》、《候命图》、《反胎胞经》、《枕中清记》、《幻化经》、《询化经》、《金华山经》、《凤网经》、《召命经》、《保神记》、《鬼谷经》、《凌霄子安神记》、《去丘子黄山公记》、《王子五行要真经》、《小饵经》、《鸿宝经》、《邹生延命经》、《安魂记》、《皇道经》、《九阴经》、《杂集书录》、《银函玉匮记金板经》、《黄老仙录》、《原都经》、《玄元经》、《日精经》、《浑成经》、《三尸集》、《呼身神治百病经》、《收山鬼老魅治邪精经》三卷、《入五毒中记》、《休粮经》三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登名山渡江海敕地神法》三卷、《赵太白囊中要》五卷、《入温气疫病大禁》七卷、《收治百鬼召五岳丞太山主者记》三卷、《兴利宫宅官舍法》五卷、《断虎狼禁山林记》、《召百里虫蛇记》、《万毕高丘先生法》三卷、《王乔养性治身经》三卷、《服食禁忌经》、《立功益筭经》、《道士夺筭律》三卷、《移门子记》、《鬼兵法》、《立亡术》、《练形记》五卷、《郤公道要》、《角里先生长生集》、《少君道意》十卷、《樊英石壁文》三卷、《思灵经》三卷、《龙首经》、《荆山记》、《孔安仙渊赤斧子大览》七卷、《董君地仙卻老要记》、《李先生口诀肘後》二卷。没有提到卷数的,都是一卷。

其次还有各种符箓,比如自来符、金光符、太玄符三卷、通天符、五精符、石室符、玉策符、枕中符、小童符、九灵符、六君符、玄都符、黄帝符、少千三十六将军符、延命神符、天水神符、四十九真符、天水符、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朱胎符、七机符、九天发兵符、九天符、老经符、七符、大捍厄符、玄子符、武孝经燕君龙虎三囊辟兵符、包元符、沈羲符、禹蹻符、消灾符、八卦符、监乾符、雷电符、万毕符、八威五胜符、威喜符、巨胜符、采女符、玄精符、玉历符、北台符、阴阳大镇符、枕中符、治百病符十卷、厌怪符十卷、壶公符二十卷、九台符九卷、六甲通灵符十卷、六阴行厨龙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终符合五百卷、军火召治符、玉斧符十卷,这些都是大符。其余的较小,无法一一列举。

抱朴子说:‘郑君说符是出自老君,都是天文。老君能通神明,符都是神明所授。现在人们使用符少有验效,是因为流传时间久远,传抄中有很多错误。又因为信心不坚定,使用时也不灵验。再比如写字,符上的错误,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可能有害。写字的人知道错误,还因为抄写过多而出现错误。所以有谚语说,字写三遍,鱼变成鲁,虚变成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七与士,只是以横竖长短的不同而已。然而现在的符上的字无法辨认,错误无法察觉,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不确定性。世间又有一些人能通过符箓施展法术,使用符箓效果显著,这也像有些人使用麝香就能使东西芳香,自然无法传授。尽管如此,如果能够得到无误的符箓,并且正心使用,效果也不会比真正使用符箓的人差,都会有好处。凡是修道求长生的人,志在药中,符剑只是用来驱鬼辟邪而已。那些说使用大符就能成仙的说法,也不可以完全相信。过去吴世有个人叫介象,能读符文,知道是否有误。有人试着拿治百病和厌劾符给他看,去掉标签让他辨认,他都能一一说出符名。有错误的,他就给人指出。从那时起,就没有人能辨认符文了。’

有人问:“仙药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金丹,既然已经听说了,那敢问符书这一类的东西,不知道哪个最神奇?”抱朴子回答说:“我听说郑君说,道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三皇内文和五岳真形图。古代的仙人官员,非常重视这些道术,不是有仙名的人,是不能传授这些的。传授时,每四十年才传一次,传授时要歃血盟誓,以身体作为担保。各大名山五岳,都有这本书,只是藏在石室深处。那些应该得到道术的人,进入山中虔诚地思考,山神就会打开山门,让人看到这本书。就像帛仲理在山中得到它一样,自己设立祭坛,经常画一本带走。有这本书,要常放在干净的地方。每做一件事,都要先禀告它,就像对待君父一样。书中的经文说,家中如果有三皇文,可以驱除邪恶鬼怪,瘟疫之气,横祸飞来。如果有人病危垂死,但信道心诚,拿着这本书,一定能不死。如果是乳妇难产,拿着这本书,孩子就能生下来。道士想要追求长生,拿着这本书进入山中,可以驱赶虎狼山精,各种毒物邪气,都不敢靠近人。可以横渡江河海洋,避开蛟龙,阻止风波。掌握了这本书的方法,可以变化出各种工具。无论何时何地,家中都不会有灾祸。如果想要建造新宅或墓地,就写上地皇文数十篇,铺在地上,第二天看,有黄色附着的地方,就可以在那里开始动工,家中必定会富贵昌盛。又比如,在别人葬时,写上人皇文,加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偷偷放在别人家的墓中,不让别人知道,可以避免飞来横祸和盗贼。有人暗中谋害自己,必然反遭伤害。而且,这篇文章要在洁身自好斋戒一百天后,才能召唤天神司命和太岁,游历五岳四渎,社庙的神灵,它们都会以人的形象出现,可以询问吉凶安危,以及病人祸害的根源。还有十八个字可以写在衣服中,远行江海,都不会有风波的担忧。如果家中有了五岳真形图,可以避免兵凶逆害,那些想要加害的人,都会反受其害。道士有时能得到它,但如果不能行仁义慈心,修炼不精不正,就会招致灾祸,甚至家破人亡,不可轻视。

其变化之术,最大的只有墨子五行记,原本有五卷。以前刘君安成仙之前,抄录了其中的精华,编成了一卷。这个方法是通过用药和符咒,让人可以飞行上下,隐身无踪,一笑就能变成女人,皱眉就能变成老人,蹲下就能变成小孩,拿着棍子就能变成树木,种植就能长出可食的瓜果,画地为河,撮土成山,坐等饭菜,兴起云雾,引发火焰,无所不能。其次是玉女隐微一卷,也可以变化成飞禽走兽,以及金木玉石,引起云雨,影响方圆百里,雪也是一样,渡过大的河流不用船只桥梁,分身成千人,随风高飞,出入无阻,能吐出七色气体,坐着就能看到八方极远的地方,以及地下的万物,放出万丈光芒,黑暗的房间自然明亮,这也是一门大术。但是,要步数星宿数十个,曲折难懂,很少有人能精通。还有淮南鸿宝万毕,都比不上这本书。还有白虎七变法,取三月三所杀白虎的头皮,用虎血、紫绶、履组、流萍,在三月三这一天混合种植。最初长出的草像芝麻,结出果实后,就取这些果实种植,每次生长都会发生变化。总共种植七次,然后用这些果实混合,也可以改变形态,随意飞翔或沉没,这与墨子和玉女隐微的方法有些相似,再往后就不足为论了。

那些喜欢远观的人,想要让信道的人知道这些异书的名字。郑君不仅精通五经、知晓仙道,还通晓九宫三奇、推演天文、河洛谶记,无不精研。太安元年,他预知了季世的混乱,江南将要大乱,于是背起行囊,带着仙药,带着入室弟子,向东投奔霍山,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遐览-注解

鄙人:谦词,表示自己。

面墙:比喻见识短浅,局限于眼前。

拘系:限制,束缚。

儒教: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百氏之言:指百家争鸣时期的各种学说。

浮华之诗赋:指华而不实的诗歌和赋文。

短文:篇幅较短的文辞。

守此:坚守这些。

既有年矣:已经很多年了。

多难之运:指多灾多难的时期。

乱靡有定:混乱无序,没有安定。

干戈戚扬:战争频繁,动荡不安。

艺文不贵:文艺作品不受重视。

徒消工夫:白白浪费精力。

苦意极思:苦思冥想。

攻微索隐:深入探究细微和隐秘之处。

禄在其中:在其中可以得到官职和俸禄。

免此垄亩:避免做农夫。

二毛告暮:头发花白,表示年老。

素志衰颓:原来的志向和意志衰退。

反迷:返回正道。

生道:生存之道。

仓卒罔极:匆忙之中不知所措。

无所趋向:没有明确的方向。

大川:宽阔的河流,比喻困难重重。

攸济:渡过。

坟典:古代的经书和史书。

奇秘:神秘而难以理解的事物。

道书:道家经典。

尺素:一尺长的细绢,比喻简短的书信。

度世:度过一生。

博涉:广泛涉猎。

甄事之才:辨别事物的才能。

经深涉远:深入研究,远见卓识。

佳书:优秀的书籍。

短书缣素:短小的书籍,缣素是指书写用的细绢。

仆使之役:做仆人的工作。

采薪耕田:砍柴和耕田。

尫羸:瘦弱无力。

自效:自我奉献。

床几:床和桌子。

磨墨执烛:磨墨和拿着蜡烛。

缮写:抄写。

杂道书:各种道家的书籍。

校其精粗:辨别其优劣。

施行:实践。

金丹:道教术语,指通过炼制而成的仙丹,被认为是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

三皇内文:指古代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内传秘文,被认为是道教的最高秘籍。

枕中五行记:可能指藏在枕头中的关于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记载。

本末:事物的根本和枝节。

温颜:和蔼可亲的面容。

轻锐:轻率急躁。

政:正是。

饮河:比喻得到一点好处。

满腹:满载而归。

金丹之经:关于金丹的经文。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三皇的内传秘文和五行学说的书籍。

疏其名:列出书名。

广索:广泛寻找。

三皇:指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最早的三位帝王,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起源。

内文:指内在的、深奥的文辞或文章。

天地人:宇宙的三个基本元素,象征着宇宙的构成和秩序。

元文:指宇宙的根本原理或深奥的哲学。

混成经:指混合而成的经典,可能指融合了多种思想或教义的著作。

玄录:指深奥的记录或文献。

九生经:可能指关于生命起源或长寿之术的经文。

二十四生经:可能指关于生命周期的经文。

九仙经:可能指关于仙人或仙术的经文。

灵卜仙经:可能指关于灵异占卜和仙术的经文。

十二化经:可能指关于变化或变化的法则的经文。

九变经:可能指关于变化多端或策略的经文。

老君:指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玉历真经:可能指老子所著的经文,玉历指天历,真经指真实的经典。

墨子:指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温宝经:可能指关于温养身体或宝贵知识的经文。

息民经:可能指关于安抚民心或治理国家的经文。

自然经:可能指关于自然法则或自然的经文。

阴阳经:可能指关于阴阳(阴阳五行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的经文。

养生书:可能指关于养生的书籍。

太平经:道教经典之一,主张太平盛世的理念。

九敬经:可能指关于敬奉九天或九位神灵的经文。

甲乙经:可能指关于医学或草药的经文。

青龙经:可能指与青龙(一种神话中的神兽)相关的经文。

中黄经:可能指与中黄(一种神话中的神兽)相关的经文。

太清经:可能指与太清(道教中的一种境界)相关的经文。

通明经:可能指与通明(即通达明了)相关的经文。

按摩经:可能指关于按摩术的经文。

道引经:可能指关于道术或引导的经文。

元阳子经:可能指关于元阳(道教中的一种生命力量)的经文。

玄女经:可能指与玄女(道教中的女神)相关的经文。

素女经:可能指与素女(道教中的女神)相关的经文。

彭祖经:可能指与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仙人)相关的经文。

陈赦经:可能指关于赦免或解脱的经文。

子都经:可能指与子都(古代人物)相关的经文。

张虚经:可能指与张虚(古代人物)相关的经文。

天门子经:可能指与天门子(古代人物)相关的经文。

容成经:可能指与容成(古代人物)相关的经文。

入山经:可能指关于入山修炼或探险的经文。

内宝经:可能指关于内在宝藏或秘密的经文。

四规经:可能指关于四条规则或准则的经文。

明镜经:可能指关于明辨是非或自我反省的经文。

日月临镜经:可能指关于日月或自我反省的经文。

五言经:可能指用五言(五个字的句子)写成的经文。

柱中经:可能指关于柱子中心或核心的经文。

灵宝皇子心经:可能指与灵宝(道教中的一种宝物)和皇子(可能指道教中的神灵)相关的经文。

龙蹻经:可能指与龙蹻(即龙乘云车)相关的经文。

正机经:可能指关于正确机制或方法的经文。

平衡经:可能指关于平衡或和谐状态的经文。

飞龟振经:可能指与飞龟或振翅的经文。

鹿卢蹻经:可能指与鹿卢(古代一种工具)或蹻(即踏步)相关的经文。

蹈形记:可能指关于踏步或修炼形态的记载。

守形图:可能指关于保持形态或修炼方法的图解。

坐亡图:可能指关于坐姿或冥想的图解。

观卧引图:可能指关于卧姿或引导的图解。

含景图:可能指关于包含景象或冥想的图解。

观天图:可能指关于观察天空或天象的图解。

木芝图:可能指关于木芝(一种传说中的仙草)的图解。

菌芝图:可能指关于菌芝(一种传说中的仙草)的图解。

肉芝图:可能指关于肉芝(一种传说中的仙草)的图解。

石芝图:可能指关于石芝(一种传说中的仙草)的图解。

大魄杂芝图:可能指关于大魄(一种传说中的仙草)和杂芝(多种仙草)的图解。

五岳经:可能指关于五岳(中国的五座名山)的经文。

隐守记:可能指关于隐居或守护的记载。

东井图:可能指关于东井(古代天文术语)的图解。

虚元经:可能指关于虚元(可能指宇宙的虚空或元始)的经文。

牵牛中经:可能指与牵牛星或中经(可能指中心或核心)相关的经文。

王弥记:可能指与王弥(古代人物)相关的记载。

腊成记:可能指关于腊月或成熟的记载。

六安记:可能指关于六个安宁的记载。

鹤鸣记:可能指关于鹤鸣(可能指鹤鸟的鸣叫)的记载。

平都记:可能指关于平都(可能指地名)的记载。

定心记:可能指关于安定心神的记载。

龟文经:可能指关于龟纹或龟甲文(古代占卜方法)的经文。

山阳记:可能指关于山阳(可能指地名)的记载。

玉策记:可能指关于玉策(可能指玉制的策书)的记载。

八史图:可能指关于八种历史记载的图解。

入室经:可能指关于进入修炼室或修炼的经文。

左右契:可能指关于左右或契约的记载。

玉历经:可能指关于玉历(古代历法)的记载。

昇天仪:可能指关于升天或升天仪式的记载。

九奇经:可能指关于九种奇术或奇经的记载。

更生经:可能指关于重生或更新的经文。

四衿经:可能指关于四衿(古代服饰的一部分)的经文。

食日月精经:可能指关于食用日月精华的经文。

食六气经:可能指关于食用六气(阴阳五行中的六种气)的经文。

丹一经:可能指关于丹药(道教中的一种炼制药物)的经文。

胎息经:可能指关于胎息(一种修炼方法)的经文。

行气治病经:可能指关于行气(一种修炼方法)和治病的经文。

胜中经:可能指关于胜中(可能指中心或核心)的经文。

百守摄提经:可能指关于百种守候或摄提(提升)的经文。

丹壶经:可能指关于丹壶(可能指炼丹用的壶)的经文。

岷山经:可能指关于岷山(中国的一座山)的经文。

魏伯阳内经:可能指魏伯阳所著的内丹经文。

日月厨食经:可能指关于日月或饮食的经文。

步三罡六纪经:可能指关于步罡(一种修炼方法)和六纪(可能指时间或纪年)的经文。

入军经:可能指关于进入军队或军事的经文。

六阴玉女经:可能指关于六阴和玉女(道教中的女神)的经文。

四君要用经:可能指关于四位君子或重要用途的经文。

金雁经:可能指关于金雁(可能指神话中的金雁)的经文。

三十六水经:可能指关于三十六种水或水系(河流)的经文。

白虎七变经:可能指关于白虎(一种神话中的神兽)和七变的经文。

道家地行仙经:可能指关于道家在地行修炼成仙的经文。

黄白要经:可能指关于黄白(道教中的一种炼丹术语)的经文。

八公黄白经:可能指关于八公和黄白的经文。

天师神器经:可能指关于天师和神器的经文。

枕中黄白经:可能指藏在枕头中的关于黄白的经文。

白子变化经:可能指关于白子和变化的经文。

移灾经:可能指关于移除灾难的经文。

厌祸经:可能指关于消除灾祸的经文。

朱胎符:可能指朱红色胎记的符咒。

七机符:可能指包含七个元素的符咒。

九天发兵符:可能指召唤九天神兵的符咒。

九天符:可能指与九天相关的符咒。

老经符:可能指与老经相关的符咒。

七符:可能指七个符咒。

大捍厄符:可能指能够抵御大灾大难的符咒。

玄子符:可能指与玄子相关的符咒。

武孝经:可能指关于武艺和孝道的经文。

燕君龙虎三囊辟兵符:可能指燕君、龙虎和三囊(可能指袋子)用于辟邪的符咒。

包元符:可能指包含包元(可能指包容万物)的符咒。

沈羲符:可能指与沈羲相关的符咒。

禹蹻符:可能指与大禹和蹻(踏步)相关的符咒。

消灾符:可能指消除灾难的符咒。

八卦符:可能指与八卦(易学中的八个基本符号)相关的符咒。

监乾符:可能指监视天干的符咒。

雷电符:可能指与雷电相关的符咒。

万毕符:可能指万能的符咒。

八威五胜符:可能指具有八威和五胜(可能指胜利)的符咒。

威喜符:可能指具有威力和喜悦的符咒。

巨胜符:可能指具有巨大胜利的符咒。

采女符:可能指与采女(可能指仙女)相关的符咒。

玄精符:可能指与玄精(可能指深奥的精华)相关的符咒。

玉历符:可能指与玉历(古代历法)相关的符咒。

北台符:可能指与北台(可能指地名)相关的符咒。

阴阳大镇符:可能指能够镇住阴阳的符咒。

治百病符:可能指治疗各种疾病的符咒。

厌怪符:可能指消除怪异现象的符咒。

壶公符:可能指与壶公(古代神话人物)相关的符咒。

九台符:可能指与九台(可能指地名或建筑)相关的符咒。

六甲通灵符:可能指与六甲(可能指六种神灵)相关的符咒。

六阴行厨龙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终符合:可能指包含六阴、行厨、龙胎、石室、三金、五木等元素的符咒,用于防止终结。

军火召治符:可能指召唤军火(可能指火攻)的符咒。

玉斧符:可能指与玉斧相关的符咒。

抱朴子:指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

郑君:可能指郑玄,东汉时期的经学家。

符:道教中用于驱邪治病、祈求神灵的符号。

天文:指天上的星象和自然现象。

神明:指神灵或神圣的存在。

历久:指经历很长时间。

传写:指抄写或记录。

信心:指对某种信仰或信念的坚定。

施用:指使用或实施。

书字:指书写文字。

鱼成鲁,虚成虎:古代谚语,意思是鱼写成鲁(鲁国,古代国家名),虚写成虎,表示写错字会导致意思完全相反。

七与士:可能指七和士(古代的计量单位)。

倨勾:可能指斜杠或勾号。

受体使术:可能指接受某种传承并使用特殊技艺。

麝香:一种香料,也用于中医和道教中。

自然不可得传:意思是无法传授或继承。

真体使之者:指真正掌握或使用的人。

速效:指迅速见效。

长生:指长生不老,道教追求的目标之一。

卻鬼辟邪:指驱除鬼怪和邪气。

介象:可能指具有特殊能力的人。

签题:指标签或题目。

杂符:指各种不同的符咒。

厌劾:指诅咒或咒骂。

莫有能知者:意思是没有人能够知道或理解。

仙药:指传说中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常出现在道教和民间传说中。

符书:道教中使用的符箓,是一种书写有特定文字和图形的纸片,被认为具有驱邪治病、祈福避灾的功效。

五岳真形图:道教中的一种符图,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护佑平安的功效。

山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岳之神,掌管山川河流。

委质为约:指献上自己的身体作为信物,表示诚意和承诺。

家有三皇文:指家中拥有三皇内文,可以用来辟邪驱鬼。

横殃飞祸:意外的灾祸。

十八字:指十八个字,可能是一种咒语或秘文。

玉女隐微:道教典籍,记载了各种变化之术。

墨子五行记:古代道教典籍,记载了五行变化的法术。

刘君安:指刘安,西汉时期的人物,道教创始人之一。

白虎七变法:道教中的一种变化之术,通过特定的方法可以改变形态。

太安元年:指西晋时期的一个年号,即公元302年。

季世之乱:指西晋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乱。

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遐览-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抱朴子》,是道家文化中关于仙药、符书和道术的论述。首先,作者以‘仙药之大者,莫先於金丹’开篇,点明了金丹在仙药中的至高地位,暗示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核心思想。

‘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被认为是道书中的重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一句,体现了道教的神秘性和对传承者的严格筛选,强调只有真正有仙缘的人才能得到这些秘籍。

‘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歃血而盟,委质为约’描述了这些秘籍的传承方式,强调了其神圣性和不可轻易传授的特性。‘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则展现了道教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有此书,常置清洁之处。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说明持有这些秘籍者必须保持敬畏之心,尊重秘籍的神圣性,这体现了道家文化中对于‘道’的尊重。

‘家有三皇文,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等句,展示了这些秘籍的实际功效,包括驱邪避灾、治病救人等,反映了道教在古代社会中具有的实用价值。

‘道士欲求长生,持此书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秘籍对于道士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修炼的法门,也是保护道士免受妖邪侵害的利器。

‘若欲立新宅及冢墓,即写地皇文数十通,以布著地,明日视之,有黄色所著者,便於其上起工,家必富昌’等句,说明了这些秘籍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际应用,如风水布局、避邪驱灾等。

‘其变化之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以下,作者介绍了道家中的变化之术,如墨子五行记、玉女隐微等,展示了道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淮南鸿宝万毕,皆无及此书者也’一句,表明这些变化之术虽然神奇,但在《淮南鸿宝》这样的秘籍面前仍显不足,突显了《淮南鸿宝》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

最后,‘遐览者,欲令好道者知异书之名目也’表明作者撰写这段文字的目的,即为了让那些对道教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这些秘籍的名称和内容,体现了作者传播道教文化的意图。

‘郑君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则介绍了郑君的博学多才,他不仅精通道教,还涉猎广泛,体现了古代道家学者的多面性。

‘太安元年,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最后一句,描述了郑君在乱世中的选择,他携带仙药和弟子避世,寻求心灵的安宁,反映了道教在乱世中的避世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遐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