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辨问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辨问-原文

或问曰:“若仙必可得,圣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为之者,是无此道可知也。”

抱朴子答曰:“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圣人受命,不值长生之道,但自欲除残去贼,夷险平暴,制礼作乐,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匡将危之主,扶亡徵之国,刊诗书,撰河洛,著经诰,和雅颂,训童蒙,应聘诸国,突无凝烟,席不暇暖。

其事则鞅掌罔极,穷年无已,亦焉能闭聪掩明,内视反听,呼吸导引,长斋久洁,入室炼形,登山采药,数息思神,断穀清哉?

至於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

有入俗之高真,乃为道者之重累也。

得合一大药,知守一养神之要,则长生久视,岂若圣人所修为者云云之无限乎?

且夫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

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

古之帝王,刻於泰山,可省读者七十二家,其餘磨灭者,不可胜数,而独记黄帝仙者,其审然可知也。

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

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於今有棋圣之名焉。

善史书之绝时者,则谓之书圣,故皇象胡昭於今有书圣之名焉。

善图画之过人者,则谓之画圣,故卫协张墨於今有画圣之名焉。

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故张衡马钧於今有木圣之名焉。

故孟子谓伯夷,清之圣者也;柳下惠,和之圣者也;伊尹,任之圣者也。

吾试演而论之,则圣非一事。

夫班输倕狄,机械之圣也;附扁和缓,治疾之圣也;子韦甘均,占候之圣也;史苏辛廖,卜筮之圣也;夏育杜回,筋力之圣也;荆轲聂政,勇敢之圣也,飞廉夸父,轻速之圣也;子野延州,知音之圣也;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

圣者,人事之极号也,不独於文学而已矣。

庄周云:盗有圣人之道五焉。

妄意而知人之藏者,明也;先入而不疑者,勇也;後出而不惧者,义也;知可否之宜者,知也;分财均同者,仁也。

不得此道而成天下大盗者,未之有也。

或曰:“圣人之道,不得枝分叶散,必总而兼之,然後为圣。”

余答之曰:“孔子门徒,达者七十二,而各得圣人之一体,是圣事有剖判也。

又云:颜渊具体而微,是圣事有厚薄也。

又易曰: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此则圣道可分之明证也。

何为善於道德以致神仙者,独不可谓之为得道之圣?

苟不有得道之圣,则周孔不得为治世之圣乎?

既非一矣,何以当责使相兼乎?

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

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

玉钤经主命原曰:人之吉凶,制在结胎受气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

其值圣宿则圣,值贤宿则贤,值文宿则文,值武宿则武,值贵宿则贵,值富宿则富,值贱宿则贱,值贫宿则贫,值寿宿则寿,值仙宿则仙。

又有神仙圣人之宿,有治世圣人之宿,有兼二圣之宿,有贵而不富之宿,有富而不贵之宿,有兼富贵之宿,有先富後贫之宿,有先贵後贱之宿,有兼贫贱之宿,有富贵不终之宿,有忠孝之宿,有凶恶之宿。

如此不可具载,其较略如此。

为人生本有定命,张车子之说是也。

苟不受神仙之命,则必无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自古至今,有高才明达,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许人学而得仙者,甲虽多所鉴识而或蔽於仙,乙则多所不通而偏达其理,此岂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夫道家宝秘仙术,弟子之中,尤尚简择,至精弥久,然後告之以要诀,况於世人,幸自不信不求,何为当强以语之邪?

既不能化令信之,又将招嗤速谤。

故得道之士,所以与世人异路而行,异处而止,言不欲与之交,身不欲与之杂。

隔千里,犹恐不足以远烦劳之攻;绝轨迹,犹恐不足以免毁辱之醜。

贵不足以诱之,富不足以移之,何肯当自衒於俗士,言我有仙法乎?

此盖周孔所以无缘而知仙道也。

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小小之伎,犹多不闲。

使之跳丸弄剑,逾锋投狭,履登幢,擿盘缘案,跟挂万仞之峻峭,游泳吕梁之不测,手扛千钧,足蹑惊飙,暴虎槛豹,揽飞捷矢,凡人为之,而周孔不能,况过於此者乎?

他人之所念虑,蚤虱之所首向,隔墙之朱紫,林下之草芥,匣匮之书籍,地中之宝藏,丰林邃薮之鸟兽,重渊洪潭之鱼鳖,令周孔委曲其采色,分别其物名,经列其多少,审实其有无,未必能尽知,况於远此者乎?

圣人不食则饥,不饮则渴,灼之则热,冻之则寒,挞之则痛,刃之则伤,岁久则老矣,损伤则病矣,气绝则死矣。

此是其所与凡人无异者甚多,而其所以不同者至少矣。

所以过绝人者,唯在於才长思远,口给笔高,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亦安能无事不兼邪?

既已著作典谟,安上治民,复欲使之两知仙道,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吾闻至言逆俗耳,真语必违众,儒士卒览吾此书者,必谓吾非毁圣人。

吾岂然哉?但欲尽物理耳,理尽事穷,则似於谤讪周孔矣。

世人谓圣人从天而坠,神灵之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甚於服畏其名,不敢复料之以事,谓为圣人所不为,则人无复能之者也;圣人所不知,则人无复知之者也,不可笑哉?

今具以近事校之,想可以悟也。

完山之鸟,卖生送死之声,孔子不知之,便可复谓颜回只可偏解之乎?

闻太山妇人之哭,问之,乃知虎食其家三人,又不知此妇人何以不徙去之意,须答乃悟。

见罗雀者纯得黄口,不辨其意,问之乃觉。

及欲葬母,不知父墓所在,须人语之,既定墓崩,又不知之,弟子诰之,乃泫然流涕。

又疑颜渊之盗食,乃假言欲祭先人,卜掇尘之虚伪。

厩焚,又不知伤人马否。

颜渊後,便谓之已死。

又周流七十馀国,而不能逆知人之必不用之也,而栖栖遑遑,席不暇温。

又不知匡人当围之,而由其途。

问老子以古礼,礼有所不解也。

问郯子以鸟官,官有所不识也。

行不知津,而使人问之,又不知所问之人,必讥之而不告其路,若尔可知不问也。

下车逐歌凤者,而不知彼之不住也。

见南子而不知其无益也。

诸若此类,不可具举,但不知仙法,何足怪哉?

又俗儒云:圣人所不能,则馀人皆不能。

则宕人水居,梁母火化,伯子耐至热,仲都堪酷寒,左慈兵解而不死,甘始休粮以经岁,范轶见斫而不入,鳖令流尸而更生,少千执百鬼,长房缩地脉,仲甫假形於晨凫,张楷吹嘘起云雾,未闻周孔能为斯事也。

俗人或曰:“周孔皆能为此,但不为耳。”

吾答之曰:“必不求之於明文,而指之以空言者,吾便可谓周孔能振翮翻飞,翱翔八极,兴云致雨,移山拔井,但不为耳。

一不以记籍见事为据者,复何限哉?必若所云者,吾亦可以言周孔皆已昇仙,但以此法不可以训世,恐人皆知不死之可得,皆必悉委供养,废进宦而登危浮深,以修斯道,是为家无复子孙,国无复臣吏,忠孝并丧,大伦必乱,故周孔密自为之,而秘不告人,外讬终亡之形,内有上仙之实。

如此,则子亦将何以难吾乎?亦又未必不然也。

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凡三篇,皆仙术也。

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谘呈。’

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於紫庭者也。

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

以此论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

正复使圣人不为此事,未可谓无其效也。

人所好恶,各各不同,谕之以面,岂不信哉?诚合其意,虽小必为也;不合其神,虽大不学也。

好苦憎甘,既皆有矣,嗜利弃义,亦无数焉。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聚人曰财。’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而昔已有禅之以帝王之位而不用,委之以四海之富而不愿,蔑三九之官,背玉帛之聘,遂山林之高洁,甘鱼钓之陋业者,盖不可胜数耳。

又曰:‘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是以好色不可谏,甘旨可忘忧。

昔有绝穀弃美,不畜妻妾,超然独往,浩然得意,顾影含欢,漱流忘味者,又难胜记也。

人情莫不爱红颜艳姿,轻体柔身,而黄帝逑笃丑之嫫母,陈侯怜可憎之敦洽。

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随之不止。

周文嗜不美之菹,不以易太牢之滋味。

魏明好椎凿之声,不以易丝竹之和音。

人各有意,安可求此以同彼乎?

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辨问-译文

有人问说:“如果成仙是可能的,那么圣人已经修炼过了,但是周公和孔子没有去追求,这就说明没有这样的道路。”抱朴子回答说:“圣人并不一定都要成仙,成仙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圣人。圣人接受天命,并不追求长生不老之道,他们只是想要消除残暴,平定暴乱,制定礼乐,制定法律,传播教化,改变不良风气,改变逃避现实的习俗,挽救即将崩溃的君主,扶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整理《诗经》和《尚书》,撰写《河图》和《洛书》,著述经典,创作雅颂,教育儿童,出使各国,忙得不可开交,连坐下来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他们的工作繁重,终年不懈,怎么可能闭目塞听,内观反听,呼吸吐纳,长期斋戒,修炼身体,登山采药,数息静思,断食清心呢?至于成仙的人,只需要专心致志,信念坚定,勤奋不懈,能够保持宁静,就可以成仙,不需要有多大的才能。有那些虽然出尘却成为修道者的累赘。如果能得到一种灵丹妙药,知道保持心灵纯净的重要性,那么长生不老,哪里比得上圣人所追求的无限境界呢?而且,世俗中所说的圣人,都是治理世间的圣人,不是得道的圣人。得道的圣人,是黄帝和老子。治理世间的圣人,是周公和孔子。黄帝先治理世间,然后成仙,这是偶然具有两种才能的人。古代的帝王,刻在泰山上的有七十二家,其余的已经磨灭,数不胜数,而只有黄帝成仙的事迹被记载下来,这是可以肯定的。

世人把那些别人特别擅长,别人无法比得上的,就称之为圣人。所以擅长围棋的无人能及,就称之为棋圣,所以严子卿和马绥明现在有棋圣的名号。擅长书法的超越时代,就称之为书圣,所以皇象和胡昭现在有书圣的名号。擅长绘画的超越常人,就称之为画圣,所以卫协和张墨现在有画圣的名号。擅长雕刻的特别巧妙,就称之为木圣,所以张衡和马钧现在有木圣的名号。所以孟子说伯夷是清高的圣人,柳下惠是和顺的圣人,伊尹是任用的圣人。我试着来讨论一下,圣人不是只做一件事。比如公输班和墨翟,是机械的圣人;扁鹊和和缓,是治病的圣人;子韦和甘均,是占卜的圣人;史苏和辛廖,是卜筮的圣人;夏育和杜回,是力大的圣人;荆轲和聂政,是勇敢的圣人;飞廉和夸父,是轻快的圣人;子野和延州,是知音的圣人;孙武和韩非,是用兵的圣人。圣人,是对人世间的极致称号,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

庄子说:盗贼也有圣人的五种行为。胡乱猜测而知道别人的藏匿之处,这是明智;先入而无所疑虑,这是勇敢;后出而不畏惧,这是义;知道可否适宜,这是智慧;分财均等,这是仁。如果没有这些行为而成为天下大盗的,是没有的。

有人说:“圣人的道路,不能分支散叶,必须全面掌握,然后才能成为圣人。”

我回答说:“孔子的门徒,有七十二个通达的人,他们各自得到了圣人的一部分,这说明圣人的事业是有区分的。又说:颜渊虽然具体而微,这说明圣人的事业有厚薄之分。又《易经》说:有圣人的四种道路,用言语的人崇尚辞藻,用行动的人崇尚变化,用器物的人崇尚形象,用卜筮的人崇尚占卜。这些都是圣道可以分开的明显证据。为什么擅长道德而追求神仙的人,不能称之为得道的圣人呢?如果没有得道的圣人,那么周公和孔子怎么能成为治理世间的圣人呢?既然不是同一类人,怎么能够要求他们两者兼备呢?按照仙经的说法,所有得道成仙的人,都是因为命运中偶然遇到了神仙之气,这是自然赋予的。所以,在母腹中,就已经具备了信道的本性,等到有意识的时候,就会喜欢这种事情,一定会遇到明师而得到方法,否则,就不会相信也不会去追求,追求也得不到。玉钤经中提到人的吉凶,在受胎受气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都是因为上天的星宿精华。遇到圣宿就成圣,遇到贤宿就成贤,遇到文宿就成文,遇到武宿就成武,遇到贵宿就成贵,遇到富宿就成富,遇到贱宿就成贱,遇到贫宿就成贫,遇到寿宿就成寿,遇到仙宿就成仙。还有神仙圣人的宿命,有治理世间的圣人的宿命,有兼具两种圣人的宿命,有贵而不富的宿命,有富而不贵的宿命,有兼具富贵之宿命,有先富后贫之宿命,有先贵后贱之宿命,有兼具贫贱之宿命,有富贵不终之宿命,有忠孝之宿命,有凶恶之宿命。如此等等,无法一一列举,大致就是这样。人生本来就有定数,张载的话是正确的。如果不受神仙之命,那么就一定没有喜欢成仙的心,没有不喜欢却去追求的事情,也没有不追求就能得到的事情。从古至今,有高才明达却不相信有仙的人,有平平无奇的人学习而成仙的,甲虽然多才多艺却可能对仙道有所忽视,乙虽然不通世事却偏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这难道不是天命使然吗?

道家珍视秘传的仙术,对于弟子,尤其注重简选,修炼越久越精深,然后才传授他们要诀。至于世人,如果自己不信也不求,何必强迫他们去了解呢?既然不能让他们信服,反而会招来嘲笑和诽谤。因此,得道的人士与世人走不同的路,住在不同的地方,不愿意与他们交流,也不愿意与他们混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担心不足以远离那些诽谤的攻击;即使断了痕迹,也担心不足以避免那些毁谤的丑陋。财富不足以诱惑他们,地位不足以改变他们,他们怎么会愿意在俗人面前炫耀自己有仙法呢?这就是周公孔子的智慧,无缘得知仙道的原因。周公孔子,是高才大学、见识深远的人,连小小的技艺都不精通。让他们抛球舞剑,跨越险峻,攀登高峰,游泳在深不可测的吕梁,手托千钧之重,脚踏疾风,与猛虎搏斗,捕捉飞矢,普通人做这些事都做不到,周公孔子更是无法做到,更不用说超越这些了?别人的所思所想,如同虱子所朝向的方向,墙外的朱红与紫,林下的杂草,箱子里的书籍,地下的宝藏,深林中的鸟兽,深潭中的鱼鳖,让周公孔子去采集它们的颜色,辨别它们的名字,统计它们的数量,核实它们的存在,未必能全部知道,更不用说那些更遥远的事物了。

圣人不吃饭就会饿,不喝水就会渴,受热会热,受冻会冷,挨打会痛,受伤会伤,时间久了就会老去,受伤就会生病,气息断绝就会死亡。这些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而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却很少。他们之所以超越普通人,只是因为才华横溢,思想深远,口才好,文笔高,德行纯洁,博学多才,也并非事事都能做到。既然已经著书立说,治理国家,还想让他们既懂得仙道,又长生不死,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我听说至理名言往往与世俗相悖,真知灼见必然违背大众。如果儒士们看到我的这本书,一定会说我是在诋毁圣人。我哪里是这样的人呢?我只是想尽我所能去理解物理罢了,如果道理讲透了,事情也就讲尽了,这或许就像是在诋毁周公孔子一样。世人说圣人是从天而降的神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于敬畏他们的名声,不敢用具体的事例去推测,认为圣人不会做的事情,就没有人能做;圣人不知道的事情,就没有人能知道,这不是很可笑吗?现在我用一些近事来对照,希望可以让人觉悟。

完山上的鸟,卖生送死的声音,孔子不知道,难道就可以说颜回只能片面理解吗?听到泰山妇女的哭声,询问后才知道是老虎吃了她家三个人,又不知道这个妇女为什么不搬家。见到捕鸟的人捕获了幼鸟,不懂得他的意图,询问后才明白。想要安葬母亲,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里,需要别人告诉。墓穴塌陷后,又不知道,弟子们告诉他,才泪流满面。又怀疑颜渊偷吃了食物,于是假装要祭拜祖先,用一些虚伪的话来掩饰。马厩失火,又不知道有没有伤到人马。颜渊去世后,就说他已经死了。又周游了七十多个国家,却不能预知人们必然不会使用他的才能,而他却忙碌不已,连席子都来不及温暖。又不知道匡人将会围攻他,却依然从那条路上经过。向老子询问古礼,对某些礼节不理解。向郯子询问鸟官,对某些官职不认识。行路不知道渡口,让人询问,又不知道问的人一定会讥讽他而不告诉他路。下车追赶歌凤的人,却不知道凤凰不会停留。见到南子,却不知道这对她没有好处。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能一一列举,只是不知道仙法,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俗儒们说:‘圣人做不到的事情,其他人也做不到。’那么,那些在水边居住的人,用火烧化母亲的尸体,伯子忍受极热,仲都忍受极寒,左慈兵解而不死,甘始断食多年,范轶被砍而不死,鳖令流尸重生,少千控制百鬼,长房缩小地脉,仲甫模仿晨凫,张楷吹嘘起云雾,这些事情,周公孔子都没有做到。

俗人或者会说:‘周公孔子都能做这些,只是不做而已。’

我回答他们:‘如果不去查阅明确的文献,而是用空话去指指点点,我就可以说周公孔子能振翅飞翔,翱翔于八极,兴云致雨,移山填海,只是他们不做而已。如果不以文献记载的事情为依据,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我也可以说周公孔子都已经成仙,只是他们不把这些方法传授给世人,因为如果世人知道了长生不死的可能,就会都去追求,废弃了家庭和国家的责任,追求这条道路,这会导致家族没有后代,国家没有官员,忠诚和孝顺都会丧失,大伦必乱,所以周公孔子秘密地修炼,而不告诉别人,表面上装作已经死去,实际上却有了成仙的实绩。如果是这样,你们又怎么能难倒我呢?也未必不是这样。灵宝经中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凡三篇,都是仙术。吴王伐石建造宫殿,在合石之中,得到了紫文金简之书,不能阅读,让使者拿着去问孔子,却欺骗孔子说:‘吴王闲居时,有赤雀带着书信放在殿上,不知道它的含义,所以远来请教。’孔子看了之后,说:‘这是灵宝的方术,长生的方法,大禹所服用的,隐居在水乡,年岁与天地相当,在紫庭朝拜的人。大禹将要成仙,把名字封存在名山石函之中,现在赤雀带着它,大概是天意吧。’从这一点来看,大禹没有死,而孔子也知道这一点;怎么知道孔子不是秘密地修炼了仙道呢?即使圣人没有做这些事情,也不能说没有效果。人的好恶各不相同,用脸来比喻,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符合他们的心意,即使是小事也会去做;如果不符合他们的精神,即使是大事也不会去学。喜欢苦的讨厌甜的,都喜欢,喜欢利益的放弃道义的,也数不胜数。‘圣人的大宝是地位,怎么聚拢人呢?用财富。’又说:‘富和贵,是人所想要的。’但是,以前有人放弃帝王的地位而不使用,放弃四海的财富而不愿意,轻视三公九卿的官职,拒绝玉帛的聘请,选择山林的清高,甘愿从事钓鱼这样的低贱职业,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又说:‘男女饮食,人的大欲都包含在其中。’因此,喜欢美色是不可劝阻的,美味的食物可以忘记忧愁。以前有人断食放弃美色,不蓄养妻妾,超然独立,心满意足,欣赏自己的影子,沉浸在水流中忘记了一切。人情没有不爱红颜的,轻柔的体态,而黄帝却与丑陋的嫫母结为夫妻,陈侯喜欢可憎的敦洽。没有人不喜欢香气的,所以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兰、秋兰,价格与琼瑶一样,而海上的女子,却追逐那些恶臭的男子,跟随着他们不停。周文王喜欢不美的蔬菜,不与美味的食物交换。魏明帝喜欢锤凿的声音,不与丝竹的音乐交换。人各有志,怎么能够强求他们相同呢?周公孔子自己也是这样,不相信仙道,日月有所不及照耀,圣人有所不知,怎么能因为圣人没有做,就认为天下没有仙呢?这就像责怪太阳、月亮、星星不能照亮覆盆子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辨问-注解

仙:指道家修炼成仙,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状态。

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有卓越成就的人,常用于指古代的圣贤。

周孔:指孔子和周公,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周公是周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长生之道:指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或途径。

除残去贼:指除去残暴的统治者。

夷险平暴:指平定叛乱,安抚百姓。

制礼作乐:指制定礼乐制度。

著法垂教:指制定法律并传授教化。

移不正之风:指改变不良的风俗。

易流遁之俗:指改变逃避现实的风俗。

匡将危之主:指挽救即将灭亡的国家。

扶亡徵之国:指扶持即将衰败的国家。

刊诗书:指修订经典。

撰河洛:指撰写关于河图洛书的著作。

著经诰:指撰写经文和诰命。

和雅颂:指创作和谐、雅致的诗歌。

训童蒙:指教育儿童。

应聘诸国:指周游列国,接受各国邀请。

鞅掌罔极:指忙碌到极点。

长斋久洁:指长时间进行斋戒,保持清洁。

入室炼形:指进入密室修炼身体。

登山采药:指到山上采集草药。

数息思神:指数呼吸来修炼精神。

断穀清哉:指断食以清心。

合一大药:指修炼到一定程度,能够合而为一的仙药。

守一养神:指修炼时集中精神,养护精神。

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严子卿:指严子陵,东汉末年著名隐士。

马绥明:指马融,东汉末年著名学者。

皇象:指皇甫谧,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胡昭:指胡广,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卫协:指卫夫人,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

张墨:指张芝,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

木圣:指在木工技艺上达到极致的人。

张衡:指张衡,东汉末年著名科学家。

马钧:指马钧,东汉末年著名发明家。

伯夷:指伯夷,商朝末年贤人。

清之圣者也:指道德清高的圣人。

柳下惠:指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和之圣者也:指善于调和矛盾的圣人。

伊尹:指伊尹,商汤的贤臣。

任之圣者也:指善于任用人才的圣人。

班输:指班超,东汉末年著名将领。

倕狄:指倕和狄,古代传说中的发明家。

机械之圣也:指在机械制造上达到极致的人。

附扁和缓:指扁鹊和和缓,春秋时期著名医生。

治疾之圣也:指在治疗疾病上达到极致的人。

子韦甘均:指子韦和甘均,古代传说中的占卜家。

占候之圣也:指在占卜预测上达到极致的人。

史苏辛廖:指史苏和辛廖,古代传说中的占卜家。

卜筮之圣也:指在卜筮上达到极致的人。

夏育杜回:指夏育和杜回,古代传说中的勇士。

筋力之圣也:指在体力上达到极致的人。

荆轲聂政:指荆轲和聂政,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勇敢之圣也:指在勇敢上达到极致的人。

飞廉夸父:指飞廉和夸父,古代传说中的神兽。

轻速之圣也:指在速度上达到极致的人。

子野延州:指子野和延州,古代传说中的音乐家。

知音之圣也:指在音乐上达到极致的人。

孙吴韩白:指孙武、吴起、韩非和白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用兵之圣也:指在用兵打仗上达到极致的人。

圣人之道:指圣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修养方法。

枝分叶散:指分散、不集中。

总而兼之:指全面掌握。

孔子门徒:指孔子的弟子。

达者七十二:指孔子有七十二个弟子是通达的。

具体而微:指具有圣人的品质,但还不完全。

易:指《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

列宿:指天上的星座。

上得列宿之精:指人的命运受到天上星座的影响。

吉凶:指好运和坏运。

结胎受气:指人出生时的情况。

张车子:指张载,唐代著名哲学家。

定命:指命中注定的事情。

高才明达:指才能高、见识广的人。

道家: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哲学和宗教流派,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仙术:道家修炼的一种技术,指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达到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目的。

简择:精选,挑选。

要诀:关键的方法或技巧。

异路而行,异处而止:走不同的道路,住在不同的地方。

隔千里,犹恐不足以远烦劳之攻;绝轨迹,犹恐不足以免毁辱之醜:即使相隔千里,也担心不能远离烦恼和攻击;即使断绝了踪迹,也担心不足以避免诽谤和侮辱。

才长思远,口给笔高,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才华横溢,思想深远,口才出众,文笔高妙,品德完备,行为纯洁,勤奋好学,知识渊博。

典谟:古代重要的经典文献。

逆俗:违背世俗。

真语:真实的话语。

蚤虱之所首向,隔墙之朱紫,林下之草芥,匣匮之书籍,地中之宝藏: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丰林邃薮之鸟兽,重渊洪潭之鱼鳖:比喻深奥复杂的事物。

岁久则老矣,损伤则病矣,气绝则死矣:指人的生命规律。

两知仙道,长生不死:既了解仙道,又能长生不死。

服畏其名:敬畏其名声。

赤雀衔书: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现象,指赤雀将书带给人。

灵宝经:道教经典之一。

正机平衡飞龟授袟凡三篇:指《灵宝经》中的三篇经典。

石函:古代用来藏书的石制盒子。

赤雀衔之,殆天授也:赤雀将书带给人,大概是天意。

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於紫庭者也:大禹所服用的,隐居在水中的国家,年龄与天地相等,在紫庭朝拜。

年齐天地,朝於紫庭者也:年龄与天地相等,在紫庭朝拜。

大伦必乱:社会秩序必然混乱。

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灵宝经》中的长生不老的方法。

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大禹将要成仙,将《灵宝经》封存在名山石函之中,现在赤雀将书带给人,大概是天意。

三光不照覆盆之内:太阳、月亮和星星照不到盆底,比喻有些事情无法得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辨问-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道家经典,作者通过对比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以及对圣人的评价,表达了对道家仙术和修行的看法。

首句‘夫道家宝秘仙术’点明了道家仙术的神秘性和珍贵性,‘弟子之中,尤尚简择’则说明道家弟子对仙术的传承非常严格,只有经过精挑细选才能得到真传。

‘至精弥久,然後告之以要诀’进一步强调了修炼仙术的艰辛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幸自不信不求’则是对那些对仙术持怀疑态度的人的宽容。

‘何为当强以语之邪’表达了作者对强行传播仙术的不认同,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让人信服,反而会招致非议。

‘故得道之士,所以与世人异路而行,异处而止’说明修炼仙术的人与常人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与常人迥异。

‘言不欲与之交,身不欲与之杂’表明修炼仙术的人选择了一条与常人隔离的道路,以避免世俗的干扰。

‘隔千里,犹恐不足以远烦劳之攻;绝轨迹,犹恐不足以免毁辱之醜’说明修炼仙术的人即使远离尘世,仍然担心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诽谤。

‘贵不足以诱之,富不足以移之’指出修炼仙术的人不受物质诱惑,他们追求的是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何肯当自衒於俗士,言我有仙法乎’表明修炼仙术的人不张扬自己的能力,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此盖周孔所以无缘而知仙道也’指出儒家圣贤周孔之所以不了解仙道,是因为他们没有追求过这样的境界。

‘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说明周孔是儒家的高才大学者,但他们对一些小事仍然不熟悉。

‘小小之伎,犹多不闲’指出即使是小事,周孔也可能不擅长,更不用说修炼仙术这样高深的技艺了。

‘使之跳丸弄剑,逾锋投狭,履登幢,擿盘缘案’等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修炼仙术的困难和危险。

‘跟挂万仞之峻峭,游泳吕梁之不测,手扛千钧,足蹑惊飙’等句进一步强调了修炼仙术的艰辛和挑战。

‘暴虎槛豹,揽飞捷矢’等句则是对修炼仙术者能力的赞叹。

‘凡人为之,而周孔不能’指出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事情,周孔也可能做不到。

‘况过於此者乎’则是对周孔能否修炼仙术的质疑。

‘他人之所念虑,蚤虱之所首向’等句通过对比,说明即使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隔墙之朱紫,林下之草芥,匣匮之书籍,地中之宝藏’等句列举了圣人可能不知道的事物。

‘令周孔委曲其采色,分别其物名,经列其多少,审实其有无’说明即使是圣人,也可能无法完全了解这些事物。

‘未必能尽知,况於远此者乎’进一步强调了圣人的局限性。

‘圣人不食则饥,不饮则渴’等句指出圣人也有人的基本需求,与常人并无太大区别。

‘岁久则老矣,损伤则病矣,气绝则死矣’说明圣人也会老去、生病、死亡,与常人一样。

‘此是其所与凡人无异者甚多,而其所以不同者至少矣’总结了圣人与常人的异同。

‘所以过绝人者,唯在於才长思远,口给笔高,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指出圣人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们的才华、智慧、品德和学识。

‘亦安能无事不兼邪’则是对圣人能力的一种夸张。

‘既已著作典谟,安上治民’说明圣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不需要再追求其他。

‘复欲使之两知仙道,长生不死’则是对圣人的一种过高要求。

‘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要求的质疑。

‘吾闻至言逆俗耳,真语必违众’指出真正的道理往往与世俗观念相悖。

‘儒士卒览吾此书者,必谓吾非毁圣人’说明作者知道自己的观点可能会被误解。

‘吾岂然哉?但欲尽物理耳’表明作者只是想阐述事物的真相。

‘理尽事穷,则似於谤讪周孔矣’说明作者的观点可能会被误解为对圣人的诽谤。

‘世人谓圣人从天而坠,神灵之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表明世人普遍认为圣人是无所不能的。

‘甚於服畏其名,不敢复料之以事’说明世人因为对圣人的敬畏,而不敢对他们的能力提出质疑。

‘谓为圣人所不为,则人无复能之者也;圣人所不知,则人无复知之者也’进一步强调了圣人的神圣地位。

‘不可笑哉’则是对这种观点的讽刺。

‘今具以近事校之,想可以悟也’说明作者将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完山之鸟,卖生送死之声,孔子不知之’等句列举了孔子不知道的事情,以证明圣人并非无所不知。

‘闻太山妇人之哭,问之,乃知虎食其家三人’等句则说明即使是圣人,也需要通过询问他人来获取信息。

‘厩焚,又不知伤人马否’等句进一步强调了圣人的局限性。

‘颜渊後,便谓之已死’等句则是对圣人能力的质疑。

‘又周流七十馀国,而不能逆知人之必不用之也’等句说明圣人也有预测不到的事情。

‘问老子以古礼,礼有所不解也’等句则表明即使是圣人,也可能对某些事物感到困惑。

‘问郯子以鸟官,官有所不识也’等句则说明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官职。

‘行不知津,而使人问之’等句则说明圣人也需要向他人请教。

‘下车逐歌凤者,而不知彼之不住也’等句则是对圣人能力的讽刺。

‘见南子而不知其无益也’等句则说明圣人也有被误导的时候。

‘诸若此类,不可具举,但不知仙法,何足怪哉’总结了上述观点。

‘又俗儒云:圣人所不能,则馀人皆不能’表明有些俗儒认为圣人无所不能。

‘则宕人水居,梁母火化,伯子耐至热,仲都堪酷寒’等句列举了一些常人能做到的事情,以证明圣人并非无所不能。

‘左慈兵解而不死,甘始休粮以经岁,范轶见斫而不入,鳖令流尸而更生’等句则是对一些仙术的描述。

‘少千执百鬼,长房缩地脉,仲甫假形於晨凫,张楷吹嘘起云雾’等句则是对一些仙术高手的描述。

‘未闻周孔能为斯事也’则是对周孔能否修炼仙术的质疑。

‘俗人或曰:“周孔皆能为此,但不为耳。”’表明有些人认为周孔有能力修炼仙术,只是他们没有去做。

‘吾答之曰:“必不求之於明文,而指之以空言者,吾便可谓周孔能振翮翻飞,翱翔八极,兴云致雨,移山拔井,但不为耳。”’作者反驳了这种观点,认为不能仅凭空言来判断周孔的能力。

‘一不以记籍见事为据者,复何限哉?必若所云者,吾亦可以言周孔皆已昇仙,但以此法不可以训世,恐人皆知不死之可得,皆必悉委供养,废进宦而登危浮深,以修斯道,是为家无复子孙,国无复臣吏,忠孝并丧,大伦必乱,故周孔密自为之,而秘不告人,外讬终亡之形,内有上仙之实。’作者进一步指出,即使周孔有能力修炼仙术,他们也不会轻易传授,因为这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如此,则子亦将何以难吾乎?亦又未必不然也’表明作者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合理的。

‘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凡三篇,皆仙术也’等句列举了一些仙术经典。

‘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等句则说明即使是圣人,也可能遇到无法理解的事物。

‘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於紫庭者也。”’说明即使是圣人,也可能对某些事物有所了解。

‘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则是对禹修炼仙术的描述。

‘以此论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则是对圣人修炼仙术的推测。

‘正复使圣人不为此事,未可谓无其效也’表明作者认为即使圣人没有修炼仙术,也可能有其他效果。

‘人所好恶,各各不同,谕之以面,岂不信哉?诚合其意,虽小必为也;不合其神,虽大不学也。’说明人的喜好和厌恶各不相同。

‘好苦憎甘,既皆有矣,嗜利弃义,亦无数焉’列举了人的不同喜好。

‘“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聚人曰财。’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而昔已有禅之以帝王之位而不用,委之以四海之富而不愿,蔑三九之官,背玉帛之聘,遂山林之高洁,甘鱼钓之陋业者,盖不可胜数耳。’则是对圣人追求不同价值观的描述。

‘又曰:“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是以好色不可谏,甘旨可忘忧。’则是对圣人也有人的基本欲望的说明。

‘昔有绝穀弃美,不畜妻妾,超然独往,浩然得意,顾影含欢,漱流忘味者,又难胜记也。’则是对那些追求精神境界的人的描述。

‘人情莫不爱红颜艳姿,轻体柔身,而黄帝逑笃丑之嫫母,陈侯怜可憎之敦洽。’则是对不同人喜好的对比。

‘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随之不止。’则是对不同人喜好的对比。

‘周文嗜不美之菹,不以易太牢之滋味。魏明好椎凿之声,不以易丝竹之和音。’则是对不同人喜好的对比。

‘人各有意,安可求此以同彼乎?’则是对人各有不同喜好的总结。

‘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则是对圣人局限性的总结,并指出不能因为圣人没有做某事,就认为那件事不存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辨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