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袪惑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袪惑-原文

抱朴子曰:

凡探明珠,不於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

采美玉,不於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

承师问道,不得其人,委去则迟迟冀於有获,守之则终已竟无所成,虚费事妨功,後虽痛悔,亦不及已。

世閒浅近之事,犹不可坐知,况神仙之事乎?

虽圣虽明,莫由自晓,非可以历思得也,非可以触类求也。

诚须所师,必深必博,犹涉沧海而挹水,造长林而伐木,独以力劣为患,岂以物少为忧哉?

夫虎豹之所餘,乃狸鼠之所争也。

陶朱之所弃,乃原颜之所无也。

所从学者,不得远识渊潭之门,而值孤陋寡闻之人,彼所知素狭,源短流促,倒装与人,则靳靳不舍,分损以授,则浅薄无奇能,其所宝宿已不精,若复料其粗者以教人,亦安能有所成乎?

譬如假穀於夷齐之门,告寒於黔娄之家,所得者不过橡栗缊褐,必无太牢之膳、锦衣狐裘矣。

或有守事庸师,终不觉悟。

或有幸值知者,不能勤求,此失之於不觉,不可追者也。

知人之浅深,实复未易。

古人之难,诚有以也。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

贤者愈自隐蔽,有而如无,奸人愈自衒沽,虚而类实,非至明者,何以分之?

彼之守求庸师而不去者,非知其无知而故不止也,诚以为足事故也。

见达人而不能奉之者,非知其实深而不能请之也,诚以为无异也。

夫能知要道者,无欲於物也,不狥世誉也,亦何肯自摽显於流俗哉?

而浅薄之徒,率多夸诞自称说,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

乃云,已登名山,见仙人。

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

余昔数见杂散道士辈,走贵人之门,专令从者作为空名,云其已四五百岁矣。

人適问之年纪,佯不闻也,含笑俯仰,云八九十。

须臾自言,我曾在华阴山断穀五十年,复於嵩山少室四十年,复在泰山六十年,复与某人在箕山五十年,为同人遍说所历,正尔,欲令人计合之,已数百岁人也。

於是彼好之家,莫不烟起雾合,辐辏其门矣。

又术士或有偶受体自然,见鬼神,颇能内占,知人将来及已过之事,而实不能有祸福之损益也。

譬如蓍龟耳。

凡人见其小验,便呼为神人,谓之必无所不知。

不尔者,或长於符水禁祝之法,治邪有效,而未必晓於不死之道也。

或修行杂术,能见鬼怪,无益於年命。

问之以金丹之道,则率皆不知也。

因此细验之,多行欺诳世人,以收财利,无所不为矣。

此等与彼穿窬之盗,异途而同归者也。

夫讬之於空言,不如著之於行事之有徵也,将为晚觉後学,说其比故,可徵之伪物焉。

昔有古强者,服草木之方,又颇行容成玄素之法,年八十许,尚聪明不大羸老,时人便谓之为仙人,或谓之千载翁者。

扬州稽使君闻而试迎之於宜都。

既至,而咽呜掣缩,似若所知实远,而未皆吐尽者。

於是好事者,因以听声而响集,望形而影附,云萃雾合,竞称叹之,馈饷相属,常餘金钱。

虽栾李之见重於往汉,不足加也。

常服天门冬不废,则知其体中未尝有金丹大药也。

而强曾略涉书记,颇识古事。

自言已四千岁,敢为虚言,言之不怍。

云已见尧舜禹汤,说之皆了了如实也。

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

尧为人长大美髭髯,饮酒一日中二斛餘,世人因加之云千钟,实不能也,我自数见其大醉也。

虽是圣人,然年老治事,转不及少壮时。

及见去四凶,举元凯,赖用舜耳。

舜是孤茕小家儿耳,然有异才,隐耕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海滨,时人未有能赏其奇者。

我见之所在以德化民,其目又有重瞳子,知其大贵之相,常劝勉慰劳之。

善崇高尚,莫忧不富贵,火德已终,黄精将起,诞承历数,非子而谁!

然其父至顽,其弟殊恶,恒以杀舜为事。

吾常谏谕曰,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俄而受禅,尝忆吾言之有徵也。

又云:孔子母年十六七时,吾相之当生贵子,及生仲尼,真异人也,长九尺六寸,其颡似尧,其项似皋陶,其肩似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虽然,贫苦孤微,然为儿童便好俎豆之事。

吾知之必当成就。

及其长大,高谈惊人,远近从之受学者,著录数千人。

我喜听其语,数往从之,但恨我不学,不能与之覆疏耳。

常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窃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麟死。

孔子以问吾,吾语之,言此非善祥也。

孔子乃怆然而泣。

後得恶梦,乃欲得见吾。

时四月中盛热,不能往,寻闻之病七日而没,於今仿彿记其颜色也。

又云:秦始皇将我到彭城,引出周时鼎。

吾告秦始皇,言此鼎是神物也。

有德则自出,无道则沦亡。

君但修己,此必自来,不可以力致也。

始皇当时大有怪吾之色,而牵之果不得出也。

乃谢吾曰,君固是远见理人也。

又说汉高祖项羽皆分明,如此事类,不可具记。

时人各共识之,以为戏笑。

然凡人闻之,皆信其言。

又强转惛耄,废忘事几。

稽使君曾以一玉卮与强,後忽语稽曰,昔安期先生以此物相遗。

强後病於寿春黄整家而死。

整疑其化去。

一年许,试凿其棺视之,其尸宛在矣。

此皆有名无实,使世閒不信天下有仙,皆坐此辈以伪乱真也。

成都太守吴文,说五原有蔡诞者,好道而不得佳师要事,废弃家业,但昼夜诵咏黄庭、太清中经、观天节详之属,诸家不急之书,口不辍诵,谓之道尽於此。

然竟不知所施用者,徒美其浮华之说而愚人。

又教之但读千遍,自得其意,为此积久,家中患苦之,坐消衣食,而不能有异,己亦惭忿,无以自解,於是弃家,言仙道成矣。

因走之异界深山中,又不晓采掘诸草木药可以辟穀者,但行卖薪以易衣食,如是三年,饥冻辛苦,人或识之,而诡不知也。

久不堪而还家,黑瘦而骨立,不似人。

其家问之,从何处来,竟不得仙邪?因欺家云,吾未能昇天,但为地仙也。

又初成位卑,应给诸仙先达者,当以渐迁耳。

向者为老君牧数头龙,一班龙五色最好,是老君常所乘者,令吾守视之,不勤,但与後进诸仙共博戏,忽失此龙,龙遂不知所在。

为此罪见责,送吾付昆仑山下,芸锄草三四顷,并皆生细,而中多荒秽,治之勤苦不可论,法当十年乃得原。

会偓佺子王乔诸仙来按行,吾守请之,并为吾作力,且自放归,当更自修理求去,於是遂老死矣。

初诞还云,从昆仑来,诸亲故竞共问之,昆仑何似?答云:天不问其高几里,要於仰视之,去天不过十数丈也。

上有木禾,高四丈九尺,其穗盈车,有珠玉树沙棠琅玕碧瑰之树,玉李玉瓜玉桃,其实形如世閒桃李,但为光明洞彻而坚,须以玉井水洗之,便软而可食。

每风起,珠玉之树,枝条花叶,互相扣击,自成五音,清哀动心。

吾见谪失志,闻此莫不怆然含悲。

又见昆仑山上,一面辄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楼下有青龙白虎,蜲蛇长百馀里,其中口牙皆如三百斛船,大蜂一丈,其毒煞象。

又有神兽,名狮子辟邪、三鹿焦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之属,三十六种,尽知其名,则天下恶鬼恶兽,不敢犯人也。

其神则有无头子、倒景君、翕鹿公、中黄先生、与六门大夫。

张阳字子渊,浃备玉阙,自不带老君竹使符左右契者,不得入也。

五河皆出山隅,弱水绕之,鸿毛不浮,飞鸟不过,唯仙人乃得越之。

其上神鸟神马,幽昌、鹪明、腾黄、吉光之辈,皆能人语而不死,真济济快仙府也,恨吾不得善周旋其上耳。

於时闻诞此言了了,多信之者。

又河东蒲阪有项●都者,与一子入山学仙,十年而归家,家人问其故。

●都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来迎我,共乘龙而昇天。

良久,低头视地,窈窈冥冥,上未有所至,而去地已绝远。

龙行甚疾,头昂尾低,令人在其脊上,危怖崄巇。

及到天上,先过紫府,金床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

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

忽然思家,到天帝前,谒拜失仪,见斥来还,令当更自修积,乃可得更复矣。

昔淮南王刘安昇天见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称寡人,遂见谪守天厨三年,吾何人哉!

河东因号●都为斥仙人。

世多此辈,种类非一,不可不详也。

此妄语乃尔,而人犹有不觉其虚者,况其微茫欺诳,颇因事类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仓卒安能辨哉?

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閒,忽然自去,不知其在。

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谘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故为远识。

人但不知其年寿,信能近千年不啻耳。

後忽去,不知所在。

有一人於河北自称为白和,於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

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

此人因亡走矣。

五经四部,并已陈之刍狗,既往之糟粕。

所谓‘迹’者,足之自出而非足也。

‘书’者圣人之所作而非圣也,而儒者万里负笈以寻其师;况长生之道,真人所重,可不勤求足问者哉?

然不可不精简其真伪也!

余恐古强、蔡诞、项●都、白和之不绝於世閒,好事者省余此书,可以少加沙汰其善否矣。

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

洛中见之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袪惑-译文

抱朴子说:‘想要找到珍珠,不深入合浦的深渊,就无法得到骊龙的夜光珠。想要采集美玉,不攀登荆山的山峰,就无法得到价值连城的玉璧。想要向师傅学习求道,如果找错了人,放弃学习却总是期待有所收获,坚持学习却最终一无所成,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即使后来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世间浅显易懂的事情,尚且不能仅仅坐着就能明白,何况是神仙之道呢?即使是圣人,即使明智,也没有办法自我领悟,这不是通过思考就能得到的,也不是通过类比就能寻求的。确实需要找到好的师傅,必须既深又广,就像涉过沧海去取水,进入长林去伐木一样,问题在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物品的稀少。虎豹剩下的东西,是狐狸和老鼠争夺的。陶朱公抛弃的东西,是原颜子所没有的。跟从的学者,如果不能找到有远见卓识的师傅,而遇到的是孤陋寡闻的人,那些人所知有限,源泉短浅,传授给人,就吝啬不舍,分给他们,就浅薄无奇,他们所珍视的东西本身就不够精良,如果再教他们粗浅的东西,又怎能有所成就呢?比如在伯夷、叔齐的门下借粮食,在黔娄的家里说寒冷,得到的不过是橡子、粗布衣服,绝对不会有丰盛的酒食和锦衣狐裘。有些人守着平庸的师傅,始终不觉悟。有些人有幸遇到有知识的人,却不能勤奋地追求,这种失误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是无法挽回的。了解人的深浅,实在不容易。古人的困难,确实有原因。白色的石头像玉,奸佞的人像贤人。贤人越隐藏自己,有而装作没有,奸人越炫耀自己,空虚无实却装作充实,不是非常明智的人,怎能分辨清楚呢?那些坚持拜平庸师傅而不离开的人,并不是知道他们无知而故意不离开,实在是认为这样已经足够了。看到有才德的人而不能去追随他们的人,并不是知道他们实际上很深奥而不去请教,实在是认为他们和自己没有区别。那些能够理解重要道理的人,对物质没有欲望,不追求世间的赞誉,又怎么会愿意在世俗中炫耀自己呢?而那些浅薄的人,大多喜欢夸大其词,自称自赞,用严厉的面色和低沉的声音来装饰他们的虚妄,足以迷惑晚辈学者,而敢说大话。他们声称已经登上了名山,见到了仙人。匆忙听到这些话的人,如果不能冷静地检查核实,很少能察觉到其中的虚假。我以前多次见过那些杂散的道士,跑到贵族的门下,专门让随从制造虚假的名声,说他们已经活了几百岁。别人问他们的年纪,假装没听见,含笑点头,说是八九十岁。不一会儿自己说,我曾经在华阴山断食五十年,又在嵩山少室四十年,在泰山六十年,又和某人在箕山五十年,给同人们讲述了所经历的一切,正这样,想要让人计算他们的年龄,已经几百岁了。于是那些喜欢他们的人,没有一个不烟雾缭绕,纷纷聚集到他们的门下。

有些术士或许偶然得到了自然的感应,看到了鬼神,相当能够内观,知道人们将来的事情以及自己过去的事情,但实际上并不能改变祸福的得失。比如使用蓍草和龟甲占卜一样。人们看到他们的小验,就称呼他们为神人,认为他们无所不知。如果不是这样,有的人长于符水禁咒之法,治疗邪病有效,但未必懂得长生不老之道。有的人修行杂术,能见到鬼怪,对寿命没有益处。问他们金丹之道,他们大多不知道。因此仔细考察,他们多数欺骗世人,以获取财富,无所不为。这些人跟那些穿墙越壁的小偷,虽然途径不同,但结局是一样的。空口白话,不如把事情做到有迹可循,为了让后来的学者觉醒,我说这些往事,可以作为验证虚假的东西。

以前有位古强的道士,服用草木药方,又很擅长容成玄素之术,大约八十岁,仍然头脑清醒,身体不衰老,当时的人便称他为仙人,或者称他为千载翁。扬州的稽使君听说了,便试着在宜都迎接他。到了之后,他吞咽困难,身体缩成一团,似乎知道得很远,但并没有全部说出来。于是好事者,就根据他的声音聚集,根据他的形象附和,云雾缭绕,竞相称颂他,馈赠礼物,常常剩下金钱。即使是古代的栾、李这样的显贵,也不足以超过他。他经常服用天门冬,这表明他体内并没有服用金丹大药。而强曾经略通书籍,很了解古事。他自称已经四千岁,敢于说谎,说话毫不羞愧。他说自己已经见过尧、舜、禹、汤,讲述得都很清楚真实。世人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不是的,只是两眉梢很竖,像八字一样。尧人长得高大,有美髯,一天能喝两斛多酒,世人因此称他为千钟,实际上并不能。我自己曾多次看到他大醉。即使是圣人,年老之后处理事务,也比不上年轻的时候。等到他驱逐四凶,举荐元凯,全靠舜的帮助。舜是个孤苦伶仃的小家子弟,但有着非凡的才能,在历山隐居耕作,在雷泽捕鱼,在海边制陶,当时没有人能赏识他的奇特。我见到他所在之处以德化民,他的眼睛有重瞳子,知道他是个大贵之相,经常劝勉他,安慰他。他喜欢崇尚高尚,不担心不富贵,火德已经结束,黄精将要兴起,他将继承天命,不是他还有谁呢!然而他的父亲非常顽劣,他的弟弟非常邪恶,总是想杀害舜。我经常劝告他说,这个孩子将振兴你的家族,四海都将受到他的恩赐,不仅仅是你的家族,不可轻举妄动。不久,他接受了禅让,曾经回忆起我的话应验了。他又说:孔子的母亲十六七岁时,我给她相面,知道她会生贵子,等到生了孔子,真是个不同寻常的人,身高九尺六寸,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从腰部以下比大禹矮三寸。尽管如此,他虽然贫穷孤苦,但从小就喜欢礼仪之事。我知道他必将有所成就。等到他长大,高谈阔论,令人惊叹,远近的人都来向他学习,记录在册的学生有几千人。我喜欢听他的话,多次去跟随他,只是遗憾我不学习,不能与他深入讨论。他经常劝我读《易经》,说这是一本好书,我私下里很喜欢它,韦编三绝,铁锤三折,现在我完全明白了。鲁哀公十四年,在西边打猎时捕获了麒麟,麒麟死了。孔子来问我,我告诉他,这不是好兆头。孔子听了之后,悲伤地流泪。后来他做了噩梦,想要见我。当时是四月,天气非常热,不能去,不久听说他病了七天就去世了,到现在还能记得他的样子。他又说:秦始皇把我带到彭城,引领他看到了周朝的九鼎。我告诉秦始皇,说这是神物,有德的人自然会显现,无道的人就会沉沦。你只要修养自己,这东西一定会自己来到你身边,不能用力去得到。秦始皇当时对我非常惊讶,但牵拉九鼎却没能出来。于是他感谢我说,你确实是有远见的人。他又说汉高祖刘邦、项羽等人的事迹都很清楚,这样的事情太多,不能一一记载。当时的人都知道,认为他在开玩笑。然而普通人听到这些话,都相信了他的话。古强后来变得糊涂,忘记了很多事情。稽使君曾经给古强一个玉杯,后来古强忽然对稽使君说,以前安期先生把这件东西送给我。古强后来在寿春黄整家病逝。黄整怀疑他成仙了。一年多后,试着打开他的棺材看,尸体还在。这些都是有名无实,让世人不相信天下有仙人,都是因为这些人用虚假的东西混淆视听。

成都的太守吴文,听说五原有个叫蔡诞的人,喜欢修道却找不到好的师傅,于是放弃了家业,日夜不停地诵读《黄庭经》、《太清中经》、《观天节》等各家不急之书,嘴里不停地念诵,认为道就在这些书中。然而他竟然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只是空谈浮华之论,愚弄了人们。他还教导别人只管读上千遍,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为此,时间久了,家里的人感到苦恼,坐吃山空,但并没有什么改变,他自己也感到惭愧和愤怒,无法自解其惑,于是离家出走,声称已经修成了仙道。他跑到异界的深山里,又不懂得采集各种草木药材来充饥,只能靠卖柴为生来换取衣食,这样过了三年,饥寒交迫,辛苦不堪。有人认出了他,但他假装不知道。最后忍受不了,只好回家,瘦得皮包骨头,不像个人样。他的家人问他从哪里来,是否成了仙人?他欺骗家人说,自己未能升天,只是成了地仙。因为刚刚成仙位阶低,应该给那些仙界的先达者让路,自己还需要慢慢提升。以前是老君饲养几头龙,其中一匹五色斑斓,是老君常骑的,让他看守,他不勤快,只是和后进的仙人一起赌博,结果不小心丢失了这匹龙,龙就不知所终。因此被责罚,被送到昆仑山下,耕种三四顷地,都是杂草丛生,治理起来非常辛苦,按照规定要十年才能得到宽恕。恰好有仙人偓佺子王乔等人来巡视,他请求他们帮忙,他们帮他解决了问题,并让他自己回去,好好修养,等待时机离开,于是他就这样老死了。

蔡诞最初回来时说,是从昆仑山来的,亲戚朋友们都争着问他昆仑山的样子。他回答说:天的高度不知道有几里,但抬头仰望,离天不过十几丈。山上长着四丈九尺高的树木,穗子装满车,有珍珠玉树、沙棠、琅玕、碧瑰等树木,还有玉李、玉瓜、玉桃,果实形状和世间的桃李一样,只是更加透明坚硬,需要用玉井水清洗才能变得柔软可口。每当风吹起,珠玉之树、枝条花叶互相碰撞,自然发出五种声音,清脆哀婉,动人心魄。我看到他因被贬谪而失意,听到这些无不感到悲伤。又看到昆仑山上,每面山壁都有四百四十个门,门宽四里,里面有五座城、十二座楼,楼下有青龙、白虎,蜈蚣长一百多里,口中牙齿都像三百石的大船,大蜜蜂有一丈高,毒性足以杀死大象。还有神兽,如狮子辟邪、三鹿焦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等,共有三十六种,都能知道它们的名字,这样天下所有的恶鬼恶兽都不敢侵犯人。神仙有头无头子、倒景君、翕鹿公、中黄先生、六门大夫。张阳字子渊,玉阙完备,不带老君竹使符左右契的人不能进入。五条河流都发源于山脚,弱水环绕,羽毛不能浮起,飞鸟不能飞越,只有仙人才能过去。山上还有神鸟神马,如幽昌、鹪明、腾黄、吉光等,都能说话而不死,真是仙界中人才济济,可惜自己不能好好周旋其中。当时听到蔡诞的话,很多人相信了他。

河东蒲阪有个叫项都的人,和他的一个儿子入山学仙,十年后回家。家人问他原因。项都说:在山中三年专心致志,有仙人来迎接我,我们一起骑龙升天。过了很久,低头看地面,深邃幽暗,上面还没有到达,但离地面已经很远了。龙飞得很快,头高尾低,让人坐在它的背上,感到非常危险。到了天上,先经过紫府,金床玉几,闪耀夺目,真是富贵之地。仙人只给我一杯流霞酒,喝了就不觉得饥渴。忽然想家,到天帝面前,行礼时出了差错,被斥责回来,让我继续修炼,才能再次升天。以前淮南王刘安升天见上帝,却坐着大言不惭,自称寡人,结果被贬谪守天厨三年,我是什么人啊!河东因此称项都为斥仙人。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种类繁多,不可不详加辨别。这些胡言乱语竟然有人相信,更不用说那些微妙的欺骗,常常因为事类相似而加以夸大,不是非常明智的人,怎么能在匆忙中辨别出来呢?还有的人假托自己是前代有名的道士,比如白和,传言他已经八千七百岁了,时常出现在世俗之间,忽然自己离开了,不知道去了哪里。他的洛阳有个道士,已经广泛涉猎各种事情,精通道术,有人向他请教疑难问题,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被认为是见识远大。人们只知道他的年龄可能近千年,相信他能够活近千年。后来他忽然离开,不知道去了哪里。有一个人在河北自称白和,于是远近的人都去奉事他,得到了很多礼物。而白和的子弟,听说白和再次出现,非常高兴,所以去见了他,才发现他根本不是白和。这个人因此逃跑了。

五经四部,都已经变成了刍狗,过去的糟粕。所谓‘迹’,是脚自己走出来的,不是脚。‘书’,是圣人所作,但不是圣人。儒生们背着书包千里迢迢去寻找他们的老师;何况长生之道,是真人所重视的,怎能不勤奋地寻求和询问呢?然而不能不精简其中的真伪!我担心古强、蔡诞、项都、白和这样的人在世间不会绝迹,好事者阅读我的这本书,可以稍微淘汰一些好的和不好的。又仙经中说:仙人的眼睛瞳孔都是方的。洛阳有个叫白仲理的道士,告诉我他的瞳孔确实是方的,这样看来果然是异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袪惑-注解

合浦之渊:合浦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广东省,以其出产珍珠而闻名。渊指深渊,合浦之渊即指合浦出产珍珠的深渊,比喻珍稀之物所在之地。

骊龙之夜光:骊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夜光指其身上发出的光芒。这里比喻极其珍贵的东西。

荆山之岫:荆山是古代山名,位于湖北省,以产美玉著称。岫指山中的小山丘,荆山之岫即指荆山出产美玉的地方。

连城之尺璧:连城指古代的连城国,尺璧是指一尺见方的美玉,连城之尺璧即指极其珍贵的玉石。

承师问道:承师指拜师学习,问道指寻求真理或智慧。

委去:委去即放弃,指放弃学习或追求。

冀於有获:冀於有获即希望有所收获。

守之:守之即坚持,指坚持学习或追求。

虚费事妨功:虚费指徒劳无功,事妨功指耽误事情。

世閒浅近之事:世閒指世间,浅近之事指简单易懂的事情。

神仙之事:神仙指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人,神仙之事即指追求长生不老或超脱尘世的事情。

历思得:历思得即通过思考得到。

触类求:触类求即通过类比得到。

所师:所师即拜师的老师。

深必博:深必博即要求老师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

沧海而挹水:沧海指大海,挹水即取水,比喻要广泛学习。

长林而伐木:长林指茂密的森林,伐木即砍伐树木,比喻要深入钻研。

力劣:力劣即能力不足。

物少:物少即东西少。

虎豹之所餘:虎豹之所餘即虎豹吃剩下的东西,比喻剩余的珍贵之物。

狸鼠之所争:狸鼠之所争即狐狸和老鼠争夺的东西,比喻争夺不必要的东西。

陶朱:陶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商人,这里指他的财富。

原颜:原颜指贫穷的人。

远识渊潭之门:远识渊潭之门即有远见卓识的人所在的地方。

孤陋寡闻:孤陋寡闻指见识短浅,知识贫乏。

倒装与人:倒装与人即把不好的东西传授给别人。

靳靳不舍:靳靳不舍指紧紧抓住不放。

分损以授:分损以授即传授时有所保留。

假穀於夷齐之门:假穀於夷齐之门即向古代的贤人借粮食,比喻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黔娄之家:黔娄之家指古代贫士黔娄的家,这里指贫穷的人。

假穀於夷齐之门,告寒於黔娄之家:假穀於夷齐之门,告寒於黔娄之家即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向贫穷的人学习寒冷。

橡栗缊褐:橡栗指橡树的果实,缊褐指粗布衣服,这里指贫穷的生活。

太牢之膳、锦衣狐裘:太牢之膳指丰盛的宴席,锦衣狐裘指华丽的衣服,这里指富贵的生活。

守事庸师:守事庸师即跟随平庸的老师。

幸值知者:幸值知者即有幸遇到有知识的人。

勤求:勤求即勤奋地寻求。

不觉:不觉即不知不觉中。

不可追者也:不可追者也即无法挽回的事情。

知人之浅深:知人之浅深即了解人的深浅。

实复未易:实复未易即实际上并不容易。

白石似玉:白石似玉即指不好的东西看起来像好的东西。

奸佞似贤:奸佞似贤即指奸诈的人看起来像贤良的人。

贤者愈自隐蔽:贤者愈自隐蔽即贤良的人越是不愿意暴露自己。

有而如无:有而如无即有东西却表现得像没有一样。

奸人愈自衒沽:奸人愈自衒沽即奸诈的人越是要炫耀自己。

虚而类实:虚而类实即虚假的东西看起来像真的。

至明者:至明者即非常聪明的人。

分之:分之即分配。

浅薄无奇能:浅薄无奇能即知识浅薄,没有特殊才能。

宝宿已不精:宝宿已不精即珍藏的东西已经不精良了。

料其粗者以教人:料其粗者以教人即用粗浅的东西来教育别人。

仓卒闻之:仓卒闻之即突然听到。

清澄检校之:清澄检校之即仔细审查。

杂散道士辈:杂散道士辈即指游方道士。

从者:从者即跟随的人。

空名:空名即虚假的名号。

四五百岁:四五百岁即指极长的寿命。

华阴山:华阴山是位于陕西省的一座山,古代传说中有仙人居住。

嵩山少室:嵩山少室是位于河南省的一座山,也是古代传说中有仙人居住的地方。

泰山:泰山是位于山东省的一座山,古代有封禅的仪式。

箕山:箕山是位于河南省的一座山,古代有隐士居住。

同人:同人即同辈的人。

辐辏其门:辐辏其门即许多人聚集在门口。

内占:内占即通过占卜预测未来。

蓍龟:蓍龟是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

符水禁祝之法:符水禁祝之法即用符咒和水来禁止或祝福的方法。

治邪有效:治邪有效即治疗邪恶有效。

不死之道:不死之道即长生不老的方法。

修行杂术:修行杂术即修炼各种不同的法术。

鬼怪:鬼怪即鬼魂和怪物。

年命:年命即寿命。

金丹之道:金丹之道即修炼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细验之:细验之即仔细检验。

欺诳世人:欺诳世人即欺骗世人。

穿窬之盗:穿窬之盗即穿墙越壁的盗贼,这里比喻行为不端的人。

空言:空言即空洞无物的话。

行事之有徵:行事之有徵即实际行动有所证明。

古强者:古强者即古代的强者,这里指传说中的长寿之人。

草木之方:草木之方即指草药。

容成玄素之法:容成玄素之法即指古代修炼的方术。

金丹大药:金丹大药即指修炼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的神药。

书记:书记即书籍。

尧:尧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圣君,被认为是五帝之一。

蔡诞:蔡诞是古文中的一个人物,文中描述他好道却不得佳师,最终选择离家修炼。

黄庭:黄庭是道教经典之一,指人的心灵所在之处,也指修炼的地方。

太清中经:太清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

观天节详:观天节详可能是指观察天象以了解宇宙奥妙的一种修炼方法。

浮华之说:指空谈而不切实际的理论。

昇天:指修炼成仙后飞升到天界。

地仙:指修炼成仙但未飞升到天界的人。

老君:指道教创始人老子。

龙:在道教中,龙是具有神力的生物,常与仙人相关。

昆仑山:中国神话中的仙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玉阙:指用玉石建造的宫殿。

五河:指昆仑山附近的五条河流。

弱水:指昆仑山附近的河流,因其水弱不能载物而得名。

神兽:指具有神奇能力的动物。

五经四部:指儒家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和四部书《乐经》、《论语》、《孝经》、《尔雅》。

迹:指人的足迹,这里比喻人的行为。

书:指书籍,这里指古代经典。

圣人之作:指古代圣人所创作的书籍。

儒者:指儒家学者。

长生之道:指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

真人:指修炼有成的人。

沙汰:指筛选、淘汰。

白和:白和是古文中的一个人物,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道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袪惑-评注

成都太守吴文所述的蔡诞,是一位好道却不得其门而入的典型人物。他放弃家业,昼夜诵读黄庭、太清中经等道家经典,却不知如何运用。这里的‘道尽於此’反映了蔡诞对道教的执着,但也暴露出他对道教的误解,认为道就是这些经典,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然竟不知所施用者,徒美其浮华之说而愚人’这句话揭示了蔡诞的悲哀,他虽然勤奋好学,但过于沉迷于理论,忽视了实际应用,导致‘徒美其浮华之说而愚人’。

‘教之但读千遍,自得其意’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学,但蔡诞的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他无法‘自得其意’。

‘久不堪而还家,黑瘦而骨立,不似人’描绘了蔡诞在深山中求仙的艰辛,以及他因追求虚幻而付出的代价。

‘吾未能昇天,但为地仙也’反映了蔡诞对现实的认识,他虽然未能达到升天的境界,但仍然自诩为地仙,表现了他对自我价值的坚持。

‘昔淮南王刘安昇天见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称寡人,遂见谪守天厨三年,吾何人哉!’这句话通过淮南王刘安的例子,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自负,以免招致灾祸。

‘此妄语乃尔,而人犹有不觉其虚者,况其微茫欺诳,颇因事类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仓卒安能辨哉?’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迷信和妄语,警示人们要有辨识真伪的能力。

‘五经四部,并已陈之刍狗,既往之糟粕’表明了作者对传统经典的看法,认为它们已经过时,应当寻求新的知识。

‘所谓‘迹’者,足之自出而非足也’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迹’的含义。

‘书’者圣人之所作而非圣也,而儒者万里负笈以寻其师’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认为儒家学者过于迷信经典,而忽视了实践。

‘然不可不精简其真伪也’这句话强调了辨别真伪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辨识真伪的能力。

‘余恐古强、蔡诞、项都、白和之不绝於世閒,好事者省余此书,可以少加沙汰其善否矣’表明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著作,帮助人们辨别真伪,避免受到迷信的侵害。

‘洛中见之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这句话通过白仲理的例子,说明了作者对异人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神秘事物的兴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袪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