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六年-原文
【经】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
曹杀其大夫。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传】
二十六年春,晋士蒍为大司空。
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
秋,虢人侵晋。
冬,虢人又侵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六年-译文
【经】
二十六年春天,君主讨伐戎族。
夏天,君主从讨伐戎族的战役中归来。
曹国杀了他们的大夫。
秋天,君主联合宋国和齐国的人一起讨伐徐国。
冬天十二月的第一天癸亥日,发生了日食。
【传】
二十六年春天,晋国的士蒍被任命为大司空。
夏天,士蒍在绛城筑城,以加深他的宫殿。
秋天,虢国的人入侵晋国。
冬天,虢国的人再次入侵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六年-注解
公伐戎:公指鲁国的君主,伐戎即对戎族进行征伐。戎是古代中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曹杀其大夫:曹国杀害了其国内的大夫。大夫是古代中国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此事件反映了曹国内部的政治动荡。
公会宋人、齐人伐徐:鲁国的君主与宋国、齐国联合出兵征伐徐国。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江苏省一带。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中国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常与国家的重大事件相关联。
晋士蒍为大司空:晋国的士蒍被任命为大司空。大司空是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和水利事务。
城绛:绛是晋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城绛即对绛城进行修建或加固。
虢人侵晋:虢国的人侵扰晋国。虢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一带,常与晋国发生冲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六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及其传注,记载了鲁国在二十六年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动荡。鲁国作为周王室的重要诸侯国,其对外征伐和对内政治变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春秋》的记载简洁而富有深意,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公伐戎’不仅记录了鲁国对戎族的征伐,还暗示了当时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曹杀其大夫’则通过简短的一句话,揭示了曹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此外,日食的记载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与国家的重大事件相关联。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试图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国家命运的努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虽然简短,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以及这些状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