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对俗

作者: 葛洪(283年-363年),字君复,号抱朴子,晋代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道家学术理论,还在于医学和炼丹术的研究。葛洪提出了许多关于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作品在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代:成书于晋代(约365年)。

内容简要:《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集中讲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了长生不老的秘方和如何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外篇》则多涉及炼丹术、医学、治病等实际操作。葛洪在书中不仅总结了自己关于炼丹和修道的经验,还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与练气,个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甚至实现延年益寿。书中的医药学内容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医学与道家文化的珍贵遗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对俗-原文

或人难曰:‘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禀之自然,何可学得乎?’

抱朴子曰:‘夫陶冶造化,莫灵於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於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众木不能法松柏,诸虫不能学龟鹤,是以短折耳。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道,则可与之同功矣。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若谓彼皆特禀异气,然其相传皆有师奉服食,非生知也。若道术不可学得,则变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亡,兴云起雾,召致虫蛇,合聚鱼鳖,三十六石立化为水,消玉为台,溃金为浆,入渊不沾,蹴刃不伤,幻化之事,九百有馀,按而行之,无不皆效,何为独不肯信仙之可得乎!仙道迟成,多所禁忌。自无超世之志,强力之才,不能守之。其或颇好心疑,中道而废,便谓仙道长生,果不可得耳。仙经曰,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此皆至道要言也。民间君子,犹内不负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岂况古之真人,宁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诳误将来,何所索乎!苟无其命,终不肯信,亦安可强令信哉!’

或难曰:‘龟鹤长寿,盖世閒之空言耳,谁与二物终始相随而得知之也。’

抱朴子曰:‘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远,有若同时,不必在乎庭宇之左右,俟乎瞻视之所及,然後知之也。玉策记曰,千岁之龟,五色具焉,其额上两骨起似角,解人之言,浮於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其上时有白云蟠蛇。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於木,其未千载者,终不集於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如此则见,便可知也。然物之老者多智,率皆深藏邃处,故人少有见之耳。按玉策记及昌宇经,不但此二物之寿也。云千岁松树,四边披越,上杪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万岁。又云,蛇有无穷之寿,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蟾蜍寿三千岁,骐驎寿二千岁。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熊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善凭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如此比例,不可具载。但博识者触物能名,洽闻者理无所惑耳。何必常与龟鹤周旋,乃可知乎?苟不识物,则园中草木,田池禽兽,犹多不知,况乎巨异者哉?史记龟策传云:江淮閒居人为儿时,以龟枝床,至後老死,家人移床,而龟故生。此亦不减五六十岁也,不饮不食,如此之久而不死,其与凡物不同亦远矣,亦复何疑於千岁哉?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故太丘长颍川陈仲弓,笃论士也,撰异闻记云,其郡人张广定者,遭乱常避地,有一女年四岁,不能步涉,又不可担负,计弃之固当饿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古大冢,上巅先有穿穴,乃以器盛縋之,下此女於冢中,以数月许乾饭及水浆与之而舍去。候世平定,其间三年,广定乃得还乡里,欲收冢中所弃女骨,更殡埋之。广定往视,女故坐冢中,见其父母,犹识之甚喜。而父母犹初恐其鬼也,父下入就之,乃知其不死。问之从何得食,女言粮初尽时甚饥,见冢角有一物,伸颈吞气,试效之,转不复饥,日月为之,以至於今。父母去时所留衣被,自在冢中,不行往来,衣服不败,故不寒冻。广定乃索女所言物,乃是一大龟耳。女出食穀,初小腹痛呕逆,久许乃习,此又足以知龟有不死之法,及为道者效之,可与龟同年之验也。史迁与仲弓,皆非妄说者也。天下之虫鸟多矣,而古人独举斯二物者,明其独有异於众故也,睹一隅则可以悟之矣。’

或难曰:‘龟能土蛰,鹤能天飞,使人为须臾之蛰,有顷刻之飞,犹尚不能,其寿安可学乎?’

抱朴子答曰:‘虫之能蛰者多矣,鸟之能飞者饶矣,而独举龟鹤有长生之寿者,其所以不死者,不由蛰与飞也。是以真人但令学其道引以延年,法其食气以绝穀,不学其土蛰与天飞也。夫得道者,上能竦身於云霄,下能潜泳於川海。是以萧史偕翔凤以凌虚,琴高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何但须臾之蛰,须刻之飞而已乎!龙蛇蛟螭,狙猥鼍□,皆能竟冬不食,不食之时,乃肥於食时也。莫得其法。且夫一致之善者,物多胜於人,不独龟鹤也。故太昊师蜘蛛而结网,金天据九鳸以正时,帝轩俟凤鸣以调律,唐尧观蓂荚以知月,归终知往,乾鹊知来,鱼伯识水旱之气,蜉蝣晓潜泉之地,白狼知殷家之兴,鸑鷟见周家之盛,龟鹤偏解导养,不足怪也。且仙经长生之道,有数百事,但有迟速烦要耳,不必皆法龟鹤也。上士用思遐邈,自然玄畅,难以愚俗之近情,而推神仙之远旨。’

或曰,“我等不知今人长生之理,古人何独知之?”“此盖愚暗之局谈,非达者之用怀也。

夫占天文之玄道,步七政之盈缩,论凌犯於既往,审崇替於将来,仰望云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运三棋以定行军之兴亡,推九符而得祸福之分野,乘除一算,以究鬼神之情状,错综六情,而处无端之善否。

其根元可考也,形理可求也,而庸才近器,犹不能开学之奥治,至於朴素,徒锐思於糟粕,不能穷测其精微也。

夫凿枘之粗伎,而轮扁有不传之妙;掇蜩之薄术,而亻区偻有入神之巧,在乎其人,由於至精也。

况於神仙之道,旨意深远,求其根茎,良未易也。

松乔之徒,虽得其效,未必测其所以然也,况凡人哉?

其事可学,故古人记而垂之,以传识者耳。

若心解意得,则可信而修之,其猜疑在胸,皆自其命,不当诘古人何以独晓此,而我何以独不知之意耶?

吾今知仙之可得也,吾能休粮不食也,吾保流珠之可飞也,黄白之可求也,若责吾求其本理,则亦实复不知矣。

世人若以思所能得谓之有,所不能及则谓之无,则天下之事亦鲜矣。

故老子有言,以狸头之治鼠漏,以啄木之护龋齿,此亦可以类求者也。

若蟹之化漆,麻之坏酒,此不可以理推者也。

万殊纷然,何可以意极哉?

设令抱危笃之疾,须良药之救,而不肯即服,须知神农岐伯所以用此草治此病本意之所由,则未免於愚也。

或曰:“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

夫指既斩而连之,不可续也;血既洒而吞之,无所益也。

岂况服彼异类之松柏,以延短促之年命,甚不然也。

抱朴子曰:“若夫此论,必须同类,乃能为益,然则既斩之指,已洒之血,本自一体,非为殊族,何以既斩之而不可续,已洒之而不中服乎!

余数见人以蛇衔膏连已斩之指,桑豆易鸡鸭之足,异物之益,不可诬也。

若子言不恃他物,则宜捣肉冶骨,以为金疮之药,煎皮熬发,以治秃鬓之疾耶?

夫水土不与百卉同体,而百卉仰之以植焉。

五穀非生人之类,而生人须之以为命焉。

脂非火种,水非鱼属,然脂竭则火灭,水竭则鱼死,伐木而寄生枯,芟草而兔丝萎,川蟹不归而蛣败,桑树见断而蠹殄,触类而长之,斯可悟矣。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盐滷沾於肌髓,则脯腊为之不烂,况於以宜身益命之物,纳之於己,何怪其令人长生乎?

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将必好事者妄所造作,未必出黄老之手,经松乔之目也。

抱朴子曰:“若如雅论,宜不验也,今试其小者,莫不效焉。

余数见人以方诸求水於夕月,阳燧引火於朝日,隐形以沦於无象,易貌以成於异物,结巾投地而兔走,针缀丹带而蛇行,瓜果结实於须臾,龙鱼瀺灂於盘盂,皆如说焉。

按汉书栾太初见武帝,试令斗棋,棋自相触。

而後汉书又载魏尚能坐在立亡,张楷能兴云起雾,皆良史所记,信而有徵,而此术事,皆在神仙之部,其非妄作可知矣。

小既有验,则长生之道,何独不然乎!

或曰:“审其神仙可以学致,翻然凌霄,背俗弃世,烝尝之礼,莫之修奉,先鬼有知,其不饿乎!

抱朴子曰:“盖闻身体不伤,谓之终孝,况得仙道,长生久视,天地相毕,过於受全归完,不亦远乎?

果能登虚蹑景,云轝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

先鬼有知,将蒙我荣,或可以翼亮五帝,或可以监御百灵,位可以不求而自致,膳可以咀茹华璚,势可以总摄罗酆,威可以叱吒梁成,诚如其道,罔识其妙,亦无饿之者。

得道之高,莫过伯阳。伯阳有子名宗,仕魏为将军,有功封於段干。

然则今之学仙者,自可皆有子弟,以承祭祀,祭祀之事,何缘便绝!

或曰:“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掩耳而闻千里,闭目而见将来,或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宅蓬瀛,或迟回於流俗,逍遥於人间,不便绝迹以造玄虚,其所尚则同,其逝止或异,何也?

抱朴子答曰:“闻之先师云,仙人或昇天,或住地,要於俱长生,去留各从其所好耳。

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且欲留在世间者,但服半剂而录其半。

若後求昇天,便尽服之。

不死之事已定,无复奄忽之虑。

正复且游地上,或入名山,亦何所复忧乎?

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故不足役役於登天,而止人间八百馀年也。

又云,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

人道当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

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

昔安期先生龙眉甯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液半剂者也。

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後去耳。

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於昇虚,以飞腾为胜於地上也。

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若得仙无复住理者,复一事耳。

彭祖之言,为附人情者也。

或问曰:“为道者当先立功德,审然否?”

抱朴子答曰:“有之。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

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

又云,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

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

虽不作恶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责求布施之报,便复失此一事之善,但不尽失耳。

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

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

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昇天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对俗-译文

有人难以理解地说:‘人中的老彭,就像树中的松柏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怎么可能通过学习得到呢?’抱朴子回答说:‘陶冶造化,没有比人更灵巧的。因此,理解浅显的人能够役使万物,理解深刻的人能够长生不老。知道上药可以延年益寿,所以服用这些药物以求得仙道。知道龟鹤长寿,所以效仿它们的修炼方法来增寿。至于老彭,他也是人,不是异类,但寿命特别长,是因为他得到了道,这不是自然赋予的。众树不能效仿松柏,众虫不能学习龟鹤,所以它们寿命短促。人有智慧,能够修炼老彭的道,就可以和他们有同样的成就。如果说世上没有仙人,那么前代智者所记载的,近千人都有姓名,还有他们的修炼方法,这不是空话。如果说他们都特异禀赋,那么他们所传承的都有师傅指导,不是天生就知道的。如果说道术不能学习,那么变化形态,吞刀吐火,坐在那里就能消失,兴起云雾,召唤虫蛇,聚集鱼鳖,三十六石立化为水,消玉为台,熔金为酒,入水不沾,踏刀不伤,幻化之事九百多种,按照它们去做,没有不灵验的,为什么独独不相信仙人可以得到呢!仙道成就缓慢,有很多禁忌。如果没有超越世间的志向,没有强大的才能,就不能坚持修炼。有些人虽然心怀善意,但中途怀疑,就认为仙道长生是不可能的。仙经说,服用丹药,守一以静,与天相合,返还精气,胎息修炼,延年益寿,这些都是至高无上的道理。民间的君子,对内不违背良心,对外不欺骗影子,对上不欺骗天,对下不食言,何况古代的真人,怎么会虚构空文,用不可能得到的事情来欺骗误导后人,有什么可追求的呢!如果没有命中注定,终究不会相信,怎么可以强迫他们相信呢!’

有人质疑说:‘龟鹤长寿,不过是世间的空话罢了,谁能够与这两样东西始终相伴而得知它们的寿命呢?’抱朴子回答说:‘如果掌握了关键,那么八极之外,就像在手掌之中,百代之远,就像同时发生,不必局限于庭院左右,等待在视线所及之处,然后才能知道。玉策记载说,千岁的龟,有五种颜色,额头上的两块骨头像角一样突出,能理解人的语言,浮在莲叶上,或者在草丛下,上面经常有白云盘旋。千岁的鹤,随时鸣叫,能够登上树木,那些不到千岁的鹤,最终不会聚集在树上,颜色纯白,头部完全变成丹色。这样就可以看到,便可以知道。然而,老寿之物多智,大多深藏不露,所以人很少见到它们。根据玉策记载和昌宇经,不仅这两样东西长寿,还有千岁的松树,四边伸展,树梢不长,看起来像倒扣的伞,里面有东西,有的像青牛,有的像青羊,有的像青犬,有的像青人,都活了一万年。又记载,蛇有无穷的寿命,狝猴活八百年变成猿,猿活五百年变成玃,玃活一千年。蟾蜍活三千年,骐驎活二千年。腾黄的马,吉光的兽,都活三千年。千岁的鸟,万岁的禽,都是人面鸟身,寿命也像它们的名字一样。虎和鹿、兔,都活一千年,活满五百岁的,毛色变白。熊活五百岁的,能够变化。狐狸、豺狼,都活八百年,活满五百岁的,能够变化成人形。鼠活三百年,活满百岁的,毛色变白,善于凭借人而占卜,名叫仲,能够知道一年中的吉凶和千里之外的事情。如此等等,无法一一列举。但博学多识的人能够识别万物,见多识广的人对道理无所疑惑。何必一定要与龟鹤为伍,才能知道它们的寿命呢?如果不认识这些生物,那么园中的草木,田池中的禽兽,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何况是更加奇异的生物呢?史记中的龟策传说,江淮之间有个人,小时候用龟支撑床,直到老死,家人移动床时,龟仍然活着。这至少也有五六十岁了,不吃不喝,如此之久而不死,与常物确实大不相同,又怎能怀疑它们能活到千岁呢?仙经中提到的龟的呼吸,难道没有道理吗?因此,太丘长颍川陈仲弓,是一位笃论的士人,撰写了异闻记,其中记载了他郡里的人张广定,在乱世中常常躲避,有一个四岁的女儿,不能走路,也不能背负,如果丢弃她,肯定饿死,但又不想让她尸骨暴露,村口有一个古墓,上面有一个洞,于是用器物把她悬挂在墓中,留下一些干饭和水给她,然后离开。等到世道平定,其间三年,广定才得以回到家乡,想要收葬墓中的女儿遗骨,重新安葬。广定去看,女儿仍然坐在墓中,见到她的父母,非常高兴。而父母最初还以为她是鬼,父亲下去接近她,才知道她没有死。问她从哪里得到食物,女儿说她粮尽时非常饥饿,看到墓角有一物,伸长脖子吞气,试着效仿,就不再饿了,日复一日,直到现在。父母离开时留下的衣服,仍然在墓中,不走来走去,衣服没有损坏,所以不冷。广定就寻找女儿所说的东西,原来是一只大龟。女儿出来吃谷物,最初小腹疼痛,呕吐,过了一段时间才习惯,这又足以知道龟有不死的方法,以及修炼道术的人效仿它,可以与龟同寿的验证。史迁和仲弓,都不是虚构的人。天下的昆虫鸟类很多,而古人只举龟鹤这两样东西,是因为它们确实与众不同,看到其中一点,就可以领悟到这一点了。’

有人质疑说:‘龟能冬眠,鹤能飞翔,让人冬眠片刻,飞翔一会儿,都还做不到,他们的寿命怎么可能通过学习得到呢?’抱朴子回答说:‘会冬眠的昆虫很多,会飞的鸟类也很多,但只举龟鹤有长生之寿,它们之所以不死,不是因为冬眠和飞翔。因此,真人只需学习他们的修炼方法来延年益寿,效仿他们的食气来断绝五谷,不需要学习它们的冬眠和飞翔。得道的人,上能升腾于云霄,下能潜游于川海。因此,萧史与凤凰一同飞翔,琴高骑着朱鲤潜入深渊,这些都是证明。何必只是短暂的冬眠,片刻的飞翔而已呢!龙蛇蛟螭,狙猱鼍□,都能整个冬天不吃东西,不吃的时候,反而比吃东西的时候更胖。如果不掌握这个方法。而且,一样事物中,很多优点都超过人类,不仅仅是龟鹤。因此,太昊学习蜘蛛结网,金天据九鳸来正时,帝轩等待凤凰鸣叫来调律,唐尧观察蓂荚来知道月亮,归终知道过去,乾鹊知道未来,鱼伯识别水旱之气,蜉蝣了解潜泉之地,白狼知道殷家的兴衰,鸑鷟看到周家的兴盛,龟鹤特别懂得导引养生,不足为奇。而且,仙经中关于长生之道,有数百种方法,只是有快慢、繁简之分,不必都效仿龟鹤。上等的人思想深远,自然玄妙,难以用愚昧俗人的近情来推论神仙的远大目标。’

有人说:“我们不知道现在的人如何能够长生不老,古人又是怎么知道的?”“这大概是愚昧无知的人胡言乱语,不是有见识的人会这么想的。研究天文的深奥道理,计算七政的盈亏变化,分析过去的天象变化,预测未来的兴衰更替,仰望云彩的征兆,俯察卦象的吉凶,运用三棋来决定行军的胜负,推演九符来得知祸福的分界,通过加减运算来探究鬼神的状态,错综复杂地处理各种情感,处理无端的善恶。这些根源是可以追溯的,形态和道理是可以寻求的,但是平庸之才,连开启学问深奥的大门都做不到,至于那些简单的人,只是对糟粕感兴趣,不能深入探究其精妙之处。就像木匠的粗浅技艺,轮扁有不传的妙术;捕蝉的简单技巧,区偻有入神的巧妙,关键在于人,因为他们的技艺达到了极致。至于神仙之道,意义深远,要找到其根源,实在不容易。松乔这些人,虽然得到了效果,未必能理解其所以然,何况是普通人呢?这些事情是可以学习的,所以古人记录下来,传给有见识的人。如果能够心领神会,那么就可以相信并去实践,那些心中的疑惑,都是自己的命运,不应该质疑古人为什么能知道,而自己为什么不知道呢?我现在知道神仙是可以得到的,我能够断绝粮食不食,我保证流珠可以飞升,黄白可以求得,如果要求我解释其根本道理,那么我也确实不知道。世人如果认为思考能得到的就是有,思考不到的就是无,那么天下的事情也就很少了。所以老子说过,用猫头鹰头治鼠洞,用啄木鸟治蛀牙,这些都是可以类比的事情。如果像螃蟹化漆,麻坏酒,这些就不是用道理可以解释的了。万物千变万化,怎么能用意念去穷尽呢?假设一个人身患重病,需要良药救治,却不肯立即服用,那么他不知道神农和岐伯用这种草药治疗这种病的本意,那就未免太愚蠢了。

有人说:“生死有命,寿命长短是天定的,不是那些药物能够改变增减的。手指既然断了再接上,是不可能接续的;血已经流出来再吞下去,也是没有用的。何况服用那些异类的松柏,来延长短暂的生命,实在是不对的。”抱朴子说:“如果这种说法正确,那么这些药物应该不起作用,但是现在试验那些小的例子,没有一个不有效的。我多次看到有人用蛇的唾液来接续已经断掉的手指,用桑豆交换鸡鸭的脚,异物的益处,是不可以否认的。如果你说不依赖其他东西,那么应该捣碎肉和骨头,作为治疗刀伤的药物,煎煮皮和头发,来治疗秃头之病。水和土不与百草同体,但是百草依赖它们来生长。五谷不是人的同类,但是人需要它们来维持生命。脂肪不是火的种子,水不是鱼的同类,但是脂肪耗尽则火灭,水干涸则鱼死,砍伐树木则寄生枯萎,割草则兔丝枯萎,川蟹不归则蛣败,桑树被砍断则虫蛀,触类旁通,就可以明白了。金玉在九窍,死者因此不朽。盐和酱油沾在骨髓里,那么肉干和腌肉就不会腐烂,何况是那些有益于身体和生命的物品,纳入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人说:“神仙的方术,看似是而非,一定是好事者胡乱编造的,未必出自黄老之手,经过松乔的审阅。”抱朴子说:“如果按照你的高见,这些方术应该不起作用,但是现在试验那些小的例子,没有一个不有效的。我多次看到有人用方术在月光下求水,在阳光下引火,隐形而消失在无形之中,改变面貌而成为异物,把头巾扔在地上兔子就跑,把针缀在丹带上蛇就爬行,瓜果瞬间结果,龙鱼在盘盂中跳跃,都像书上说的那样。按照汉书记载,栾太初见到武帝,试验让他下棋,棋子自己相撞。而后汉书又记载魏尚能坐在立亡,张楷能兴云起雾,这些都是良史记载的,可信且有证据,而这些方术都在神仙的部类中,它们不是胡编乱造的就可以知道了。小例子都有效,那么长生之道,怎么会不可能呢!

有人说:“如果神仙是可以学到的,那么就应该超脱尘世,放弃世俗,不修祭祖之礼,先祖有知,他们不会饿死的吧!”抱朴子说:“我听说身体不受伤,就可以说是尽孝了,何况得到了仙道,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比受全归完还要好,不是吗?如果能够腾云驾雾,云车霓盖,吃朝霞的露水,吸玄黄之精华,喝酒就喝玉液金浆,吃饭就吃翠芝朱英,居住在瑶台瑰室,行走于太清之中。先祖有知,也会因我而荣耀,或者可以辅佐五帝,或者可以监管百灵,地位可以不求而自得,食物可以吃华美的食物,势力可以总揽罗酆,威严可以叱咤梁成,如果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没有人能理解其妙处,也不会有人饿死。得道之高,没有超过伯阳的。伯阳有个儿子叫宗,在魏国做将军,有功被封在段干。那么现在学仙的人,自然都可以有自己的后代,来继承祭祀,祭祀的事情,怎么会断绝呢!

有人说:“得道的人,呼吸之术已经掌握,服食之要也已经掌握,可以掩耳听千里之外,闭目见未来之事,或者放弃华美的马车而驾驭蛟龙,或者放弃中原而居住在蓬莱,或者徘徊于尘世,逍遥于人间,不一定要绝迹以追求玄虚,他们所崇尚的是相同的,他们去留的原因可能不同,这是为什么?”抱朴子回答说:“我听先师说,仙人或者升天,或者住地,关键在于都能长生,去留各自随他们的喜好。又有人说,服用还丹金液的方法,如果想要留在世间,只需要服用一半,记录一半。如果以后想要升天,就全部服用。不死的事情已经确定,不再有突然死亡的忧虑。即使在地上游历,或者进入名山,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彭祖说,天上有很多尊贵的大神,新仙人的地位较低,所服侍的不是一个,只是更加劳苦,所以不足以让他们急于升天,而停留在人间八百多年。他还说,古代得道的人,有的身体长出翅膀,变化飞行,失去了人的本真,变成了异形,有像雀变成蛤蜊,雉变成蜃的,这不是人道。人道应该吃甜美的食物,穿轻暖的衣服,通阴阳,有官职,耳聪目明,骨骼坚强,脸色红润,老而不衰,延年益寿,行动自由,寒暑风雨不能伤害,鬼神众精不能侵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所累,这才是宝贵的。如果抛弃妻子,独自住在山泽之中,与木石为邻,那是不值得多说的。以前安期先生、龙眉甯公、修羊公、阴长生,都是服用金液半剂的人。他们在世间停留,或者近千年,然后才离开。深入讨论,追求长生的人,正是珍惜现在所想要的东西,本来不是急于升天,把飞升看作比在地上更胜一筹。如果幸运地可以留在家里而不死,又何必急于求升天呢?如果得到了仙道,不再有留在世间的理由,那就只有一件事了。彭祖的话,是为了迎合人的情感。

有人问道:“修道的人应该先建立功德,是这样的吗?”

抱朴子回答说:“是的。根据《玉钤经》中篇所说,立功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消除过错。修道的人通过救危难、使人们免于祸患,保护人们的健康,防止人们枉死,这是最大的功德。想要成仙的人,应该以忠诚、孝顺、和顺、仁爱、诚信为基础。如果不去修养德行,而只是追求方术,就无法达到长生不老。做恶事大的,司命神会剥夺他的寿命,小过错也会剥夺他的寿命,根据所犯错误的轻重,剥夺的寿命也有多少之分。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的寿命,都有自己的本数,本数多的人,寿命就难以耗尽,死亡也来得晚;如果本数少,所犯错误又多,寿命就会很快耗尽,死亡也来得早。

又说,想要成为地仙,需要积累三百件善事;想要成为天仙,需要积累一千二百件善事。如果有了一千一百九十九件善事,但突然做了一件坏事,那么之前的善行就全部失去了,需要重新开始积累善行。

所以,善行不在于大小,恶行也不在于大小。即使不做恶事,但口头上说的和所做的事情,以及要求回报的布施,也会失去这一件善行的功德,虽然不是全部失去。

又说,如果积累的善行还没有达到要求,即使服用了仙药,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不服用仙药,但做了好事,虽然不能立刻成仙,也可以避免突然死亡。

我还有疑问,像彭祖那样的人,如果善功不够,所以不能升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对俗-注解

老彭:传说中的长寿仙人,此处比喻长寿之人。

松柏:常用来比喻坚韧不拔,此处指长寿的象征。

抱朴子:指东晋时期的道教思想家、炼丹家葛洪,此处为其著作《抱朴子》中的观点。

陶冶造化:指天地万物的创造和塑造。

长生久视:指长生不老,延年益寿。

上药:指能够延年益寿的药物。

龟鹤:龟和鹤常被用来象征长寿。

道引:古代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呼吸吐纳和动作来调和身体。

龟鹤之遐寿:指龟和鹤的长寿。

施为本末:指修炼的方法和过程。

变易形貌:指改变自己的形态。

吞刀吐火: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能做的神奇之事,此处指仙人非凡的能力。

兴云起雾:指控制自然现象的能力。

召致虫蛇:指召唤昆虫和蛇的能力。

合聚鱼鳖:指将鱼和鳖聚集在一起的能力。

三十六石立化为水:指将石头变成水的能力。

消玉为台:指将玉石变成台子的能力。

溃金为浆:指将金属变成浆液的能力。

入渊不沾:指进入深渊而不沾水。

蹴刃不伤:指踩在刀刃上而不受伤。

幻化之事:指变化多端的能力。

九百有馀:指有很多种变化。

延寿无极:指寿命无限。

服丹守一:指服用丹药并保持内心的纯净。

还精胎息:指修炼到一定境界时,精、气、神合一,胎息自生。

玉策记:古代的一部记载神话传说的书籍。

昌宇经:古代的一部记载仙人修炼方法的书籍。

千岁之龟:指寿命达到千年的龟。

五色具焉:指龟的颜色有五种。

解人之言:指能够理解人的语言。

莲叶之上:指在莲叶上。

丛蓍之下:指在丛生的蓍草下。

白云蟠蛇:指白云环绕着蛇。

千岁之鹤:指寿命达到千年的鹤。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指鹤的颜色纯白,头部完全变成了丹药。

率皆深藏邃处:指这些长寿的动物通常隐藏在深山幽谷中。

玉策记及昌宇经:指《玉策记》和《昌宇经》这两部书籍。

千岁松树:指寿命达到千年的松树。

四边披越:指松树的枝叶向四周伸展。

上杪不长:指松树的顶部不长。

望而视之,有如偃盖:从远处看去,松树像一把倒置的伞。

青牛、青羊、青犬、青人:指松树中有像青牛、青羊、青犬、青人一样的生物。

蛇有无穷之寿:指蛇有无限长的寿命。

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指狝猴活到八百岁时会变成猿。

猿寿五百岁变为玃:指猿活到五百岁时会变成玃。

玃寿千岁:指玃活到千岁。

蟾蜍寿三千岁:指蟾蜍活到三千岁。

骐驎寿二千岁:指骐驎活到二千岁。

腾黄之马,吉光之兽:指腾黄马和吉光兽,都是传说中的神兽。

人面而鸟身:指这些鸟类的面部像人。

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指老虎、鹿、兔子都能活到千岁。

熊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指熊活到五百岁后能够变化。

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指狐狸和豺狼都能活到八百岁。

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指鼠活到三百岁,满百岁时毛色变白。

善凭人而卜:指鼠能够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

仲:指占卜的鼠。

史迁与仲弓: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学者陈仲弓。

龙蛇蛟螭:指龙、蛇、蛟、螭,都是神话中的生物。

狙猥鼍□:指狙、猥、鼍、□,都是神话中的生物,其中“□”字可能是指某种生物的名称。

竦身於云霄:指身体能够升到云霄之上。

潜泳於川海:指能够在江海中潜游。

萧史偕翔凤以凌虚:指萧史和凤凰一起飞翔,超越凡尘。

琴高乘朱鲤於深渊:指琴高乘着朱红色的鲤鱼在深渊中游动。

金天据九鳸以正时:指金天利用九鳸来校正时间。

帝轩俟凤鸣以调律:指帝轩等待凤凰鸣叫来调整音律。

唐尧观蓂荚以知月:指唐尧通过观察蓂荚来知道月亮的运行。

归终知往:指归终能够预知过去。

乾鹊知来:指乾鹊能够预知未来。

鱼伯识水旱之气:指鱼伯能够识别水旱的征兆。

蜉蝣晓潜泉之地:指蜉蝣能够了解泉水的地方。

白狼知殷家之兴:指白狼能够预知殷家的兴衰。

鸑鷟见周家之盛:指鸑鷟能够预见到周家的兴盛。

导养:指修养身心。

太昊师蜘蛛而结网:指太昊学习蜘蛛结网。

仙经长生之道:指《仙经》中关于长生不老的方法。

上士用思遐邈:指有高尚品质的人能够思考深远。

自然玄畅:指自然而然地达到高深的境界。

愚俗之近情:指普通人浅显的理解。

神仙之远旨:指神仙深奥的教义。

长生:指道教中追求的永生不老。

神仙:指超脱凡尘,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是道教中理想化的存在。

七政:指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种天体的运行,古代用来占卜吉凶。

凌犯:指天体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如行星逆行等,常被用来占卜未来。

崇替:指事物的兴衰更替,常用来形容历史变迁。

云物之徵祥:指通过观察云彩和物象来预测吉凶。

卦兆:指通过占卜得到的结果,用来预测未来。

休咎:指吉凶祸福,是占卜中的结果。

三棋:指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这里比喻占卜和决策。

九符:指九种符咒,古代用来祈求神灵保佑。

乘除一算:指通过计算来预测未来。

鬼神之情状:指对鬼神状态的了解。

错综六情:指处理复杂情感和人际关系。

善否:指好坏,是评价事物的一种标准。

凿枘:指木工用的工具,这里比喻技艺。

轮扁:古代著名的木工,这里指技艺高超的人。

亻区偻:指古代的一种技巧,这里指技艺高超的人。

神仙之道:指追求成为神仙的方法和途径。

松乔:传说中的仙人,如赤松子、王子乔等。

药草:指可以用来治病的植物。

金疮:指刀枪等造成的创伤。

水土:指土地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百卉:指各种花卉,这里比喻万物。

五穀:指五种谷物,是人类的食物来源。

脂:指油脂,是火的燃料。

水:指水,是鱼的生存环境。

金玉:指黄金和玉石,是珍贵的宝物。

九窍: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如耳、鼻、口等。

盐滷:指腌制食品用的盐和酱油。

脯腊:指腌制的肉类食品。

神仙方书:指记载神仙方术的书籍。

黄老:指道家创始人黄帝和老子。

先鬼:指祖先的灵魂。

伯阳:即老子,道家创始人。

宗:老子的儿子。

段干:地名,宗被封于此。

金液:指金丹,是道教中认为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

玉醴金浆:指美酒,比喻长生不老的药物。

翠芝朱英:指珍贵的草药,比喻长生不老的药物。

瑶堂瑰室:指华丽的宫殿,比喻神仙居住的地方。

逍遥太清:指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太清仙境中。

五帝:指古代五位伟大的帝王。

百灵:指各种神灵。

罗酆:指天界的最高层次。

梁成:指山名,比喻险峻之地。

安期先生:传说中的仙人。

龙眉甯公:传说中的仙人。

羊公阴长生:传说中的仙人。

还丹金液:指道教中认为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

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仙人,以长寿著称。

雀之为蛤:比喻人通过修炼可以变成非人形态。

雉之为蜃:比喻人通过修炼可以变成非人形态。

人道:指人类正常的生活状态。

甘旨:指美味的食物。

轻暖:指舒适的衣服。

通阴阳:指调和阴阳,保持身体健康。

官秩:指官职等级。

五兵:指五种兵器,这里泛指战争。

百毒:指各种毒物。

忧喜毁誉:指忧虑、喜悦、诽谤、赞誉等情绪。

委华驷:指放弃华丽的马车。

辔蛟龙:指驾驭蛟龙。

弃神州:指离开中原地区。

宅蓬瀛:指居住在蓬莱、瀛洲等仙境。

流俗:指世俗生活。

玄虚:指深奥玄妙的事物。

先师:指古代的师傅或老师。

昇天:指升入天界,成为仙人。

飞腾:指飞升成仙的过程。

地上:指人间。

委弃妻子:指放弃家庭。

人理: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

块然:孤独的样子。

为道者:指修行道教的人,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升华。

功德:指佛教中的善行和功德,这里指道德行为和功绩。

玉钤经:古代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教修行和法术。

立功:指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功绩。

除过:指消除自己的过错。

救人危使免祸:指在他人处于危险或困境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避免灾祸。

护人疾病:指关心他人的健康,帮助他人治疗疾病。

忠孝和顺仁信:指忠诚、孝顺、和顺、仁爱和诚信等传统美德。

司命:道教中掌管人生命运的神。

夺纪:指司命夺去人的寿命。

夺算:指司命夺去人的寿命,算作夺算。

本数:指人的天赋寿命。

地仙:道教中指在人间修行成仙的人。

天仙:道教中指直接升入天界的仙人。

积善事:指积累善行。

仙药:道教中指可以延年益寿的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对俗-评注

或问曰:‘为道者当先立功德,审然否?’

此句以疑问句的形式开篇,提出一个关于修道者是否应当先建立功德的问题。‘或问’表明这是一个讨论或辩论的场景,‘为道者’指的是追求道的人,‘当先立功德’则是对修道者行为准则的探讨。‘审然否’是一种询问对方意见的礼貌用语,表达了对问题答案的期待。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功德的价值观。

抱朴子答曰:‘有之。’

抱朴子以肯定的回答回应了前一个问题,表明他认为为道者确实应当先立功德。‘有之’是一种简洁有力的表达,直接肯定了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抱朴子引用《玉钤经》中的内容,说明立功和除过的重要性。‘按’字表明这是对经典文献的引用,‘玉钤经’是一部古代道教经典,‘中篇’则指其中的某一部分。‘立功为上’强调在修道的道路上,建立功绩是最重要的,而‘除过次之’则说明消除过错也是重要的,但不如立功重要。这体现了道教中对于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为道者应当如何立功。‘救人危使免祸’和‘护人疾病’都是指帮助他人,避免他人遭受不幸,‘令不枉死’则是指避免他人无辜死亡。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上功’,即最高尚的功绩。这反映了道教中提倡的慈悲为怀、救死扶伤的精神。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这句话转向了求仙者的行为准则。‘欲求仙者’指的是想要追求长生不老的人,‘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则是对他们道德要求的具体阐述。‘忠孝和顺仁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这句话表明,想要追求仙道的人必须具备这些美德。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这句话对那些只追求方术而不注重德行的人进行了批评。‘若’字引导了一个假设条件,‘德行不修’指的是不注重道德修养,‘但务方术’则是指只追求方术修炼。抱朴子认为,这样的人是无法达到长生不老的。

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

这句话说明了行恶事的后果。‘行恶事’指的是做坏事,‘司命’是道教中掌管人生命运的神,‘夺纪’和‘夺算’分别指减少寿命和减损福分。这里强调了善恶有报的观念,即行恶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寿命与善恶之间的关系。‘受命得寿’指的是人的寿命由命运决定,‘本数’是指人的寿命基数,‘纪算’则是指寿命的具体数值。这里表明,人的寿命长短与善恶行为有直接关系。

又云,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这句话提出了达到不同仙阶所需的善行数量。‘地仙’和‘天仙’是道教中不同的仙阶,‘立三百善’和‘立千二百善’则是指达到这些仙阶所需的善行数量。这体现了道教中通过积累善行来提升修为的理念。

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

这句话说明了善行的连续性和重要性。‘忽复中行一恶’指的是在积累善行的过程中突然犯下恶行,‘尽失前善’则是指之前的善行全部失效。这强调了在修道上保持一贯善行的必要性。

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

这句话总结了善与恶的特点。‘善不在大’和‘恶不在小’表明,善与恶的大小并不是判断的标准,重要的是是否持续地行善或行恶。

虽不作恶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责求布施之报,便复失此一事之善,但不尽失耳。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善行的复杂性。即使没有做恶事,但在言行中表现出贪婪或索取回报的心态,也会失去善行的价值。这体现了道教中对于内心修养的重视。

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

这句话强调了积累善行的重要性。即使服用了仙药,如果没有达到积累善行的要求,也是没有益处的。这表明,在道教中,药物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长生不老来自于道德的积累。

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更为实际的修行方式。即使不服用仙药,只要行善,也可以避免早逝的祸患。这体现了道教中强调的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健康长寿的观念。

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昇天耳。

这句话以彭祖为例,说明即使是有名的长寿者,如果善功不足,也无法达到升天的境界。‘昇天’在道教中指的是灵魂升入天界,这是修道者的最终目标。这句话再次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修道过程中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抱朴子-内篇-对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