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谷战-原文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
法曰:‘山依谷。’
后汉将马援为陇西太守,三绛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
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
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
羌师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
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谷战-译文
凡是军队行军穿越山险并扎营时,一定要靠近山谷,一方面是因为那里有便利的水草,另一方面是依附在险要坚固的地方,这样在战斗中才能取得胜利。兵法中有句话叫做:‘在山上,要依靠山谷。’
后汉时期的将领马援担任陇西太守时,三绛羌族和塞外的其他部族发动了侵扰,杀害了地方的长官。马援率领四千多人去攻打他们,一直打到氐道县。羌族人在山上,马援的军队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夺取了他们的水草资源,不与他们交战,羌族因此陷入了困境。羌族有数十万户人家逃出了边塞,其他部族的一万多人全部投降。羌族人不知道依靠山谷的好处,结果导致了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谷战-注解
行军:指军队的移动和行进,古代军事术语,涉及战略、战术和后勤保障。
山险:指险峻的山地,通常指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
阵:指军队的战斗队列或部署,包括阵型、阵法等。
依附:指依赖、附着,此处指军队选择地形作为依托。
山谷:山谷是指山谷地带,通常指两山之间的低地,水源丰富,有利于军队的驻扎和补给。
水草:指水源和草场,是军队在野外生存和补给的重要资源。
险固:指险要而坚固的地形,有利于防御。
以战则胜:指通过战斗取得胜利,强调战斗中的胜利条件。
法:指军事原则或策略,此处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
山依谷:指在山地作战时,军队应依托山谷地形,这是古代军事战术之一。
后汉:指东汉,即公元25年至220年的汉朝时期。
马援: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勇猛著称,曾任陇西太守。
陇西: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
三绛羌:指居住在陇西地区的羌族部落,羌族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塞外:指长城以外的地区,古代指边疆地区。
寇:指入侵、侵扰,此处指羌族对东汉边塞的侵扰。
长吏:指地方官员,此处指被羌族杀害的官员。
击之:指攻击他们,此处指马援率领军队攻击羌族。
氐道县:古代县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穷困:指陷入困境,此处指羌族军队因水源和草场被夺而陷入困境。
亡出塞外:指逃跑到长城以外,此处指羌族军队逃亡到边疆以外。
降:指投降,此处指羌族军队向东汉军队投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谷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这句话强调了在山地行军时的战术原则。‘必依附山谷’表明在山地作战时,应选择山谷地带作为阵地的依托,这是因为山谷地带既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又有利于防守,能够确保军队的生存和战斗力的维持。‘一则利水草’和‘一则附险固’分别从生存条件和防御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
接着,‘以战则胜’进一步强调了正确利用地形条件进行作战的重要性。孙子兵法认为,地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地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法曰:“山依谷。”’这句话是对上述战术原则的总结,表明在山地作战时,应遵循‘山依谷’的原则,即利用山谷的地形优势。
下面,文段转向历史事件的描述:‘后汉将马援为陇西太守,三绛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这里提到了后汉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马援作为陇西太守,面对羌族的侵扰,采取了军事行动。
‘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这句话说明了马援的军事行动,他率领四千余人前往氐道县,与羌族进行战斗。
‘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这里描绘了马援的战术,他利用山谷的地形优势,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并夺取了羌族的水草资源,使羌族陷入困境。马援的这一战术与《孙子兵法》中‘山依谷’的原则相吻合。
‘羌师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这句话说明了马援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羌族军队溃败,大量人口逃亡,其余部族也纷纷投降。
‘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这句话总结了羌族失败的原因,即他们没有遵循‘山依谷’的原则,没有利用山谷的地形优势,最终导致了失败。这一历史事件再次证明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地形利用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指挥官对兵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