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泽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泽战-原文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

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其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当敌。

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围之寇。

法曰:“历沛历圮,坚舍环龟。”

唐,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

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

军次单于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

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

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

因问何以知其有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勿问我所由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泽战-译文

每当军队出征,如果遇到沼泽或者被破坏的地方,应该加快速度通过,不要停留。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如果不能走出这些地方,道路又远天又黑,就在其中宿营,一定要选择地形中像龟壳一样的环形地方,中间高,四周形成圆形的营地,四面都要面对可能来的敌人。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洪水灾害,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备四周可能出现的敌人。有句话说:‘经过沼泽,经过破坏的地方,要选择坚固的地方环形宿营。’

唐朝调露元年,突厥的阿史德温傅反叛。皇帝下诏命令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去讨伐他。军队驻扎在单于界北边,傍晚时已经扎营,挖好的壕沟已经环绕四周,裴行俭又命令把营地迁移到高岗上。

士兵们说:‘大家都很安定,不要打扰。’但裴行俭不听,坚持迁移。等到晚上,风雨雷霆突然来临,之前扎营的地方水深超过一丈,大家都感到惊讶和害怕,于是问裴行俭是怎么知道会有风雨的,裴行俭笑着回答:‘从现在起,只要按照我的指挥行动,不用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泽战-注解

军行师:指军队出征或行军。

沮泽:指低洼多水的沼泽地。

圮毁之地:指荒废或破坏的地方。

倍道兼行:指加快行军速度,走捷径。

稽留:指停留、拖延。

阿史德温傅:指唐朝时期突厥的将领。

反:指反叛、造反。

诏:指皇帝的命令。

礼部尚书:指负责礼仪事务的官员。

检校右卫大将军:指担任检校右卫大将军的官员,负责军事。

裴行俭:指唐朝将领裴行俭。

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指负责定襄道行军的大总管,是军事指挥官。

单于界:指古代匈奴单于的领地,这里指边疆地区。

堑壕:指挖掘的战壕,用于防御。

高冈:指高地。

吏士:指官员和士兵。

安堵:指安定、平静。

暴至:指突然到来。

节制:指指挥、调度。

历沛:指经过沼泽地。

坚舍:指稳固地驻扎。

环龟:指环形防御阵地,类似于龟壳的形状,易于防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泽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唐代,描绘了军队行军时遇到困难地形时的应对策略,以及将领裴行俭的军事才能和预见能力。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

首句‘凡出军行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军队行军时的行动原则。‘或遇沮泽、圮毁之地’描绘了军队可能遇到的困难地形,如沼泽、毁坏的道路。‘宜倍道兼行速过’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加倍速度通过这些地形,不可停留。这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地形和时间的重视,以及迅速行动的重要性。

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其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当敌。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在遇到无法迅速通过的地形时,军队应如何选择宿营地。‘若不得已’表明了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必就地形之环龟’中的‘环龟’比喻营地应像龟壳一样,中间高,四周低,形成环形防御。‘四面当敌’则强调了营地四周要面对可能出现的敌人,体现了古代军事布局的智慧。

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围之寇。

这两句进一步说明了营地的两个重要功能:一是防止水患,二是准备应对四周可能出现的敌情。‘一则’和‘一则’强调了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曰:‘历沛历圮,坚舍环龟。’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军事法典中的原则,强调了在行军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地形时,应坚持‘历沛历圮,坚舍环龟’的策略,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地形,都要坚守环形营地。

唐,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

这句话介绍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即唐代的调露元年,突厥发生叛乱。

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

此句说明了皇帝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负责讨伐叛乱的突厥。

军次单于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

这段描述了裴行俭在单于界北的军事行动。‘军次单于界北’表明了军队的位置。‘暮,已立营’说明在傍晚时分已经安营扎寨。‘堑壕既周’描述了营地的防御措施。‘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则表明裴行俭决定将营地迁移到更高的地方。

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

这里的吏对裴行俭的决定表示反对,认为不应打扰士兵们的安宁。但裴行俭坚持己见,决定迁移营地。

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

这句话描绘了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原本的营地变得无法居住,水深达到丈余,士兵们对此感到惊恐。

因问何以知其有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勿问我所由知也。’

最后,裴行俭以幽默的方式回应了士兵们的疑问,表示自己有预见未来天气变化的能力,并要求士兵们只需遵循自己的指挥,不必过问具体的预测方法。这体现了裴行俭的自信和军事才能。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泽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