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斥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斥战-原文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

平易用骑,险阻用步。

每五人为一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行前后左右,接续候望。

若见贼兵,以次转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

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

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

〔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

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预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

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

会明,遂以次尽渡。

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

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为其诱兵也。’

击羌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令军中勿击。

遣骑候望四望峡中,无羌。

夜半兵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戎不能为矣。’

使彼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众岂得入来!

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

遂平先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斥战-译文

所有行军打仗的方法,侦察兵是排在最前面的。平坦的地方使用骑兵,险峻的地方使用步兵。每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人手里拿着一面白旗,在军队行进的前后左右,依次进行侦察。如果发现敌军,就依次靠近,向主将报告,让众人提前做好准备。这种方法说:‘用有准备应对没有准备的人,就能取得胜利。’

在汉宣帝的时候,先零部的羌人叛乱,侵犯边境,攻打城池,杀害官员。当时后将军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皇帝认为他年纪太大,就让〔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赵充国回答说:‘没有比我更老的人了。’皇帝派人去问他,说:‘将军你认为羌人如何,需要用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听说的不如亲眼看到的。用兵很难预先估计,我希望骑马赶到金城,画出作战的策略图。但是羌人这些小部族,违背天意背叛,灭亡的日子不会太远,希望陛下把这件事交给老臣我,不要为此担忧。’皇帝笑着说:‘好吧。’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兵力达到了一万骑兵,想要渡河,又担心被敌人拦截。就在那一夜,他派了三个校尉带着士兵悄悄地先渡河,渡河后就立即扎营布阵。等到天亮,就依次全部渡过了河。羌人有几十上百骑兵来来往往地在军营附近。赵充国说:‘我们的士兵马匹刚到,都很疲惫,不能追击。这些都是难以制服的精锐骑兵,又担心他们是敌人的诱兵。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消灭羌人,小的胜利不值得贪图。’他命令军队不要攻击。派遣骑兵在四望峡中侦察,没有发现羌人。半夜时分,军队到达了落都,赵充国召集了所有的校尉和司马,对他们说:‘我知道羌人已经无法做什么了。如果他们派几千人守在四望峡中,我们的军队怎么能够进来呢!’赵充国常常把远处的侦察兵当作重要的任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停下来就一定要筑起坚固的营垒,尤其擅长稳重行事,爱护士兵,先制定计划再进行战斗。最终平定了先零部的叛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斥战-注解

斥候: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负责探查敌情,传递消息。

骑:指骑兵,善于快速移动和作战。

步:指步兵,相较于骑兵,移动速度较慢,但适合在复杂地形作战。

甲:古代军队中的编制单位,通常指十人小队。

白旗:古代军队中用来传递信号的旗帜,白色代表和平,也用于表示投降。

主将: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

以虞待不虞者胜:指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应对突发情况,能够取得胜利。

先零:古代羌族的一支,曾经多次叛乱。

羌虏:对羌族的贬称,指羌族军队。

金城: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附近,此处可能指金城关。

校:古代军队中的编制单位,相当于现代的营。

衔枚:古代行军时士兵口中含着的木片,防止发出声音。

司马:古代军队中的官职,负责军事管理和训练。

羌戎:古代对羌族和戎族的统称,通常带有贬义。

远斥候:指派遣远距离的侦察兵,以获取更远的情报。

持重:指行事谨慎,不轻举妄动。

士卒:古代对士兵的称呼,泛指军队中的普通士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斥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描述了汉代将领赵充国在对抗羌族叛乱时的用兵策略和战术安排。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这句话强调了行军作战中侦察兵的重要性。‘斥候’指的是侦察兵,他们在军队的前锋,负责探查敌情,为后续部队提供情报,确保军队的行进安全。‘为先’即排在最前面,说明侦察兵在军队中的地位之高。

‘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此句说明了行军时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兵种。‘平易’指平坦的地形,适合骑兵快速行动;‘险阻’指崎岖的地形,适合步兵稳步前进。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智慧。

‘每五人为一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行前后左右,接续候望。’此句描述了侦察兵的编制和行动方式。‘甲’指小队,‘白旗’作为标志,方便识别。侦察兵在远处行进,保持前后左右连贯,以便于相互接应,形成有效的侦察网络。

‘若见贼兵,以次转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侦察兵发现敌情后,逐步靠近,向主将报告,以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这句话引用了兵法,强调在战争中对未知的敌人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胜利。‘虞’指预料,‘不虞’指意料之外,‘胜’指胜利。这是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重要原则。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汉宣帝时期,羌族叛乱,侵犯边塞,攻击城池,杀害官员。

‘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此段描述了赵充国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他在面对叛乱时的自信。‘老之’指年老体衰,‘可’指能够,‘度’指估计,‘亡’通‘无’,‘老臣’指赵充国自己。

‘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预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赵充国以‘百闻不如一见’表达了他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比传闻更为重要。‘驰’指快速行动,‘金城’指军事要塞,‘图上方略’指制定战略。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赵充国对羌族的叛乱持冷静态度,认为羌族是小部落,逆天叛乱,灭亡是迟早的事,建议皇帝不必过于担忧。

‘上笑曰:“诺。”’皇帝对赵充国的建议表示赞同,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赵充国到达金城后,准备渡河,但担心会被敌军拦截。

‘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赵充国采取了夜间渡河的策略,以减少敌军的警惕性,并迅速建立营地。

‘会明,遂以次尽渡。’天亮后,赵充国指挥军队依次渡河。

‘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敌军小股骑兵在赵充国军队附近活动。

‘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为其诱兵也。”’赵充国判断敌军骑兵不易制服,且可能是诱兵,因此命令军队不要追击。

‘令军中勿击。’赵充国再次强调不要主动攻击。

‘遣骑候望四望峡中,无羌。’赵充国派遣骑兵在四望峡中侦察,发现没有敌军。

‘夜半兵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戎不能为矣。”’赵充国在夜半时分到达落都,召集将领们,表示他已经判断出敌军无法构成威胁。

‘使彼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众岂得入来!’赵充国分析敌军不可能在四望峡中部署大量兵力,因此他的军队可以顺利进入。

‘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赵充国在战争中始终注重侦察,做好战斗准备,坚守营地,谨慎行事,爱护士兵,战前深思熟虑。

‘遂平先零。’最终,赵充国成功地平定了先零羌族的叛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斥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