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攻战-原文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
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
法曰:‘可胜者,攻也。’
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
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
乃具陈其状。
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
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
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
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未涨而归,全胜之术也。
吴主权从之。
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
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攻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所谓的进攻,就是了解对方。如果了解对方有可以被攻破的道理,那么出兵去攻打,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可以战胜的,就是进攻。’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驻扎在皖地,大力开垦稻田,还让间谍去招揽鄱阳的贼寇首领,让他们作为内应。吴国的将领吕蒙说:‘皖地的稻田肥沃美丽,如果一季收成丰收,他们的军队必定会增加,这样过几年,曹操就难以控制了,应该早点除掉他们。’于是他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于是孙权亲自率军出征皖地,一天夜里就到了。询问各位将领的计策,将领们都建议筑起高高的堡垒。吕蒙说:‘筑堡垒需要花费很多天时间才能完成,他们的城防已经修缮好了,外部的援军也一定会到来,我们不能进攻。而且现在正值雨水季节,如果我们停留几天,水势一定会减弱,撤退的路也会变得艰难,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很危险。现在看这座城池并不十分坚固,如果我们用三军的锐气,四面八方一起攻打,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攻下,等到水位没有上涨之前就撤退,这是全胜的策略。’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吕蒙于是推荐甘宁担任外城都督,率领军队攻打城池的前方,吕蒙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紧随其后。清晨时分开始进攻,吕蒙亲自击鼓,士兵们都奋勇争先,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把城池攻破了。不久,张辽率领的魏军到达夹石,听说城池已经被攻破,就撤退了。孙权赞扬吕蒙的功绩,立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攻战-注解
攻者:指善于进攻的人,这里特指了解敌方情况并能够制定出有效进攻策略的人。
知彼者也:了解敌方情况的人。这里的‘彼’指的是敌人。
可破之理:可以攻破的道理,即敌人的弱点。
出兵以攻之:派遣军队去攻打敌人。
无有不胜:没有不胜利的,表示攻击必定成功。
法曰:兵法上常说。
可胜者,攻也:兵法上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能够战胜敌人的时候才进行攻击。
三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到280年,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
魏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朱光:朱光,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庐江太守:庐江,地名,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
皖: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大开稻田:大规模开垦稻田。
间人:间谍,指暗中派遣的人。
招诱:招揽、引诱。
鄱阳贼帅:鄱阳,地名,贼帅即贼寇的首领。
内应:内部应援,指在敌人内部有自己的人作为支援。
吴将吕蒙: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皖田肥美:皖地的稻田肥沃美丽。
收熟:收获成熟的稻谷。
操难制矣:曹操难以控制。
宜早除之:应该及早消除这个威胁。
具陈其状:详细陈述情况。
孙权亲征:孙权亲自率军出征。
一朝夜至:一天之内夜间到达。
问诸将计策:询问各位将领的计策。
高垒:建造高大的防御工事。
治垒必历日乃成:建造防御工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彼城备已修:敌方的城防已经修整完毕。
外救必至:外部的援军必定会到来。
不可图也:不可图谋,即不可攻打。
乘雨水以入:趁着雨水进入。
淹留数日:停留数日。
水必向尽:水一定会用尽。
还道艰难:返回的路途艰难。
蒙窃危之:吕蒙私下里感到危险。
以三军锐气:凭借三军的锐气。
四面攻之:从四面攻打。
不移时可拔: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攻下。
及水未涨而归:在水没有涨起来之前就撤退。
全胜之术也:这是全胜的策略。
甘宁:甘宁,字兴霸,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外城都督:外城防御的都督。
侵晨进攻:清晨进攻。
枹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指挥军队。
腾踊自升:跳跃着前进。
食时破之:在用餐时攻破城池。
既而:不久之后。
张辽:张辽,字文远,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夹石: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城已拔:城池已经被攻下。
权嘉蒙功:孙权嘉奖吕蒙的功绩。
拜庐江太守: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攻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三国志》,描绘了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吕蒙智取皖城的经典战例。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这段文字强调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吕蒙深知曹魏在皖城屯田,意图通过扩大粮食生产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势力,因此他提出了‘宜早除之’的建议。这体现了对敌方意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其次,吕蒙在分析敌情时,充分考虑了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他认为,如果等待水涨再进攻,敌人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而一旦水退,吴军撤退将面临困难。因此,他建议趁水未涨时迅速进攻,这是一个典型的‘兵贵神速’的战术。
再次,吕蒙在制定战术时,充分考虑了吴军的实力。他认为,皖城城防不甚坚固,吴军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必能迅速攻克。这体现了对己方实力的自信,以及对战术运用的灵活。
此外,吕蒙在具体执行战术时,采取了‘内外夹击’的策略。他推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紧随其后。这种‘内外夹击’的战术,使得吴军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克皖城。
最后,这段文字也展现了孙权的英明决策。他采纳了吕蒙的建议,迅速亲征皖城,并在吕蒙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的远见卓识,以及对将领的信任。
总之,这段古文不仅描绘了一场精彩的战争,更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以及将领们的智慧与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