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原文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
知己未有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
法曰:‘知不可胜,则守。’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
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
上许之。
亚夫至,会兵荥阳。
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
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
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
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
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
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
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
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
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
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吴、楚兵饥,乃引兵退。
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
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
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降其郡县。
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
月余,越人斩首以告。
凡相攻守七月,而吴、楚悉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所说的防守,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如果没有可以战胜的道理,那么我就坚守阵地,等到敌人可以被打败的时候,再出兵去攻打他们,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知道不能战胜敌人,那就坚守阵地。’
在汉景帝时期,吴国和楚国七国起兵造反,朝廷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去东边攻打吴国和楚国的联军。周亚夫向皇帝自己请示说:‘楚国的士兵勇猛轻快,很难和他们正面交锋,我希望把梁国作为牺牲,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就可以制服他们了。’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周亚夫到达前线后,在荥阳集结军队。当时吴国正在攻打梁国,梁国形势危急,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带领军队向东北方向的昌邑移动,坚固地筑起营垒进行防守。
梁王派人请求周亚夫出兵救援,但周亚夫认为应该按兵不动。梁王向汉景帝上书,景帝下诏命令周亚夫救援梁国。但周亚夫没有遵从皇帝的命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弓高侯等人带领轻骑兵,切断吴国和楚国的后勤补给线。
吴国和楚国的士兵因为缺粮而饥饿,想要撤退,多次挑战周亚夫的军队,但周亚夫始终不出兵。
一天夜里,周亚夫的军营中发生了混乱,士兵们互相攻击甚至到了大帐之下。但周亚夫坚定地躺在床上不起身,不久之后,军营恢复了秩序。
吴国的士兵逃向营垒的东南角,周亚夫命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御。不久之后,吴国的士兵果然向西北方向逃去,但无法进入营垒。
吴国和楚国的士兵因为饥饿而撤退。周亚夫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大败敌军。吴王刘濞丢弃了他的军队,带着几千名壮士逃跑到江南的丹徒。
汉军趁胜追击,最终全部俘虏了吴国和楚国的士兵,并降服了他们的郡县。周亚夫下令说:‘有谁能捉到吴王,赏赐千金。’一个月后,越人斩下吴王的头颅来报告。
从相互攻守开始算起,总共七个月,吴国和楚国的叛乱终于被平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注解
战:指战争,古代军事行动的总称。
守:指防守,在战争中采取防御策略,保护己方不受敌方攻击。
知己:了解自己,指对自己军队的实力、战术、地形等有充分的了解。
可胜:能够战胜,指在战略上有胜利的把握。
固守:坚守阵地,不轻易出战,等待有利的时机。
出兵:派遣军队出击,进行主动攻击。
法:法则,兵法,指军事策略。
楚兵:指楚国的军队。
剽轻:剽悍轻捷,形容楚军勇猛且机动灵活。
争锋:争强斗胜,较量高低。
梁:指梁国,汉景帝时期的诸侯国之一。
食道:食物供应的通道,指切断敌军的粮草供应。
荥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古代军事要地。
昌邑: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古代军事要地。
坚壁而守:坚固壁垒,坚守不出,采取守势。
便宜:适宜,合乎时宜。
弓高侯:指汉将弓高侯,具体人名不详。
轻骑:轻装骑兵,快速机动的部队。
相攻击:相互攻击,指军队内部的混乱。
帐下:帐篷之下,指军队指挥官的帐篷附近。
东南陬:东南角,指营地的东南方向。
西北:西北方向,指营地的西北方向。
引兵:率领军队。
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吴王濞逃亡的地方。
乘胜追击:趁着胜利的势头继续追击敌人。
郡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和市。
相攻守:相互攻守,指双方进行长时间的攻防战。
吴王濞:指吴国的国王刘濞,是吴楚七国之乱的领导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周亚夫传》,是描述周亚夫在汉景帝时期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经典战例。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未有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
这段话强调了战争中守势的重要性。‘守者,知己者也’表明,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在战争中采取守势。‘知不可胜,则守’则进一步阐述了在自知不可战胜的情况下,采取守势的策略。这种策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以静制动’原则,强调在不利情况下保持冷静,等待时机。
法曰:‘知不可胜,则守。’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兵法,再次强调了守势的重要性。‘法’在这里指的是兵法,‘知不可胜’意味着认识到自己无法战胜敌人,因此选择守势。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相呼应,强调在适当的时候停止进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反叛,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负责东击吴楚七国。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皇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
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
周亚夫在这句话中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即以梁国为诱饵,断绝吴楚的粮道,从而制服敌人。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自请于上’则显示了他对皇帝的忠诚和尊重。
亚夫至,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
这句话描述了周亚夫到达战场,与吴楚军队在荥阳会战。梁国被吴楚攻击,形势危急,向周亚夫求救。这反映了战争中的紧张局势和各方势力的动态变化。
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
周亚夫采取了守势,率领军队退守昌邑,并坚守阵地。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术素养,即在不利情况下采取守势,等待时机。
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
梁王请求周亚夫救援,但周亚夫坚守自己的战略,没有前往救援。这表明他在军事上的果断和坚定,以及对自己战略的自信。
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
梁国向汉景帝上书,请求皇帝下诏命令周亚夫救援。这反映了战争中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皇帝在其中的角色。
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
周亚夫不听从皇帝的诏令,坚守阵地,同时派遣轻骑切断吴楚军队的后方粮道。这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即在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
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
吴楚军队因为粮草不足而饥饿,想要撤退,多次挑战周亚夫的军队,但都被拒绝。这反映了周亚夫在战争中的坚定和果断,以及他对敌情的准确判断。
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
在夜晚,周亚夫的军队中出现混乱,士兵们相互攻击,甚至波及到周亚夫的帐篷。这表明战争中的紧张和混乱,以及周亚夫在危机中的冷静和果断。
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
周亚夫在混乱中坚持卧床不起,不久之后,军队恢复了秩序。这体现了他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素养,即在危机中保持冷静,稳定军心。
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
吴楚军队向东南方向撤退,周亚夫则命令军队准备应对西北方向的攻击。这显示了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灵活性。
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不久之后,吴楚军队果然向西北方向撤退,但无法突破周亚夫的防线。这证明了周亚夫的战略和战术的正确性。
吴、楚兵饥,乃引兵退。
吴楚军队因为饥饿而撤退。这表明了周亚夫在战争中采取的守势策略的有效性。
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
周亚夫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吴楚军队,并大败敌军。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
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
吴王刘濞放弃了自己的军队,带领数千名壮士逃亡,并在江南的丹徒地区寻求庇护。这反映了战争中的个人命运和历史的无常。
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降其郡县。
汉军乘胜追击,最终全歼吴楚军队,并使其郡县投降。这标志着周亚夫在战争中的胜利,以及汉景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巩固。
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
周亚夫下令悬赏千金捉拿吴王刘濞,一个月后,越人斩杀刘濞并上报。这体现了周亚夫的果断和决心,以及汉军的强大。
凡相攻守七月,而吴、楚悉平。
从开始相攻守到最终平定吴楚七国,共历时七月。这表明了周亚夫在战争中的耐心和坚持,以及汉军在战争中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