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原文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
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
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
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
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
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
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超又不从。
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
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
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译文
在与敌人作战时,三军必须利用好地理优势,这样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谓知道敌人可以攻击,知道自己的士兵可以攻击,但不知道利用地理优势,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这句话的意思是,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但如果没有地理优势的帮助,那么也不能算是完全胜利。兵法说:‘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伐南燕。慕容超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抵抗晋军。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大果敢,他们希望快速战斗,初期的攻势勇猛,不可轻易攻击。我们应该占据大岘山,阻止他们进入。拖延时间,消耗他们的锐气。可以慢慢挑选两千精锐骑兵,沿着海岸向南,切断他们的粮道;另外派遣段晖率领各州的军队,沿着山东下。从前后夹击他们,这是上策。命令各地的守将依靠险要地形自守,除了比较他们的物资储备之外,其余的全部烧毁,铲除庄稼,让敌人来时没有东西可利用,坚守城池,清除野外,等待敌人的机会,这是中策。如果敌人进入大岘山,出城迎战,这是下策。’
慕容超说:‘京都富饶繁华,人口众多,不能一时全部守卫。田野里的青苗遍布,不能轻易铲除。如果铲除庄稼守城,保全性命,我做不到。现在占据五州的强大,有山河的坚固,有万辆战车,有万群铁马,即使他们过了大岘山,到了平原,我们也可以慢慢用精锐骑兵践踏他们,一定能捉住他们。’慕容镇说:‘如果按照圣旨,必须在平原十里处扎营,军营建成,用马匹更方便。如果出大岘山迎战而不胜,还可以退守。不应该让敌人进入大岘山,自己陷入困境。以前成安君不守井陉的险要,最终屈服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的险要,最终被邓艾擒获。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坚守大岘山,这是上策。’慕容超没有听从。他派遣官员管理莒、梁父两地的防务,修筑城墙,挑选士兵和马匹,积蓄力量等待敌人。
那年夏天,晋军已经到达东莞,慕容超派遣他的左军段晖等步兵和骑兵五万人,进驻临朐。不久,晋军渡过大岘山,慕容超害怕了,率领四万士兵到临朐与段晖会合,结果战败,慕容超逃到广固,几天后被攻下,燕地全部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注解
三军:指整个军队,这里泛指参与战斗的各方军队。
地利:指战斗中地理位置的优势,如地形、道路、水源等。
寡敌众:以少胜多,指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时,通过智谋和策略战胜数量上的优势。
以弱胜强:指在力量上处于劣势时,通过巧妙的策略或战术战胜力量上的强者。
知敌之可击:了解敌人可以攻击的时机和弱点。
知吾卒之可以击:了解自己的士兵何时可以发动攻击。
地利之助:地理环境对战斗的辅助作用。
天时:指自然界的气候条件,如风雨雷电等。
晋师:指晋朝的军队。
南燕: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慕容超:南燕的最后一位皇帝。
大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是南燕与晋朝的边界。
速战:迅速决战,指迅速进行战斗以争取胜利。
锐气:指士兵的士气,此处指晋军的士气。
精兵:指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士兵。
粮道:指供应军队粮食的道路。
段晖:南燕将领。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此处指晋军可能进攻的方向。
腹背击之:从敌人的前后两面同时发动攻击。
守宰:古代地方行政官员。
资储:指物资储备。
芟除:除去,此处指铲除庄稼。
坚壁清野:指加强防御,清除敌后资源,使敌人无法得到补给。
衅:挑衅,此处指敌人的进攻。
广固:南燕的都城,位于今山东省莒县。
成安君:指赵国将领陈余,此处指成安君没有坚守井陉关,最终被韩信所败。
剑阁: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是蜀汉与魏国的边界。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此处指邓艾攻破剑阁,最终灭蜀汉。
莒、梁父二戍:指莒县和梁父县两地的军事防御设施。
东莞: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莒县。
临朐: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朐县。
拔:攻下,此处指攻占广固。
燕地:指南燕的领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评注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
此句强调了地理优势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地形往往决定了双方的战术选择和胜负。‘地利’在这里指的是战场环境对己方有利的条件,如地形险要、水源充足等。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即使兵力较少,也能在战略上取得优势,从而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标。
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了解敌人的弱点,还要清楚自己军队的优势。然而,如果忽视了地理环境的作用,那么胜利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知彼知己’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不可忽视地位。
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
这句话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即使双方对彼此都有充分的了解,但如果没有地理环境的帮助,胜利也并非全然可期。这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即战争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智谋和地理环境的综合比拼。
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兵法中的名言,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天时’指的是自然条件,如天气、季节等,而‘地利’则是指战场环境。在古代军事思想中,虽然天时有时也会影响战争结果,但地理环境的影响往往更为关键。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
这一段描述了南北朝时期宋武帝讨伐南燕的历史事件。宋武帝即位后,南燕成为其北伐的主要目标。慕容超作为南燕君主,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抵御晋军的进攻。
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
公孙五楼提出了三种应对晋军进攻的策略。首先,他建议占据大岘山,阻止晋军进入,同时派遣精兵切断晋军的粮道,并派段晖率军从山东方向夹击晋军。这是他认为是上策的方案。其次,他建议各地方守将依险自守,消耗敌方的物资,使敌军无法获得补给。这是他认为的中策。最后,他建议不要轻易出城迎战,这是他认为的下策。
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
慕容超对公孙五楼的策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京都富饶,人口众多,不适合一时守城。同时,他强调南燕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使晋军越过岘山,也可以凭借精锐骑兵将其击败。
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慕容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在平原上建立军垒,使用骑兵进行作战。如果出岘山迎战而失败,还可以退守。他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如成安君与韩信、诸葛瞻与邓艾的战争,来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并认为阻守大岘是上策。
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
慕容超没有采纳慕容镇的建议,而是采取了其他措施。他命令在莒、梁父两处加强防御,修筑城池,挑选士兵,准备迎战。
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
在夏季,晋军已经到达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军段晖等步兵和骑兵五万人,进驻临朐。
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不久,晋军渡过岘山,慕容超感到恐惧,率领四万军队前往临朐与段晖会合,但最终战败。慕容超逃往广固,不久后广固也被攻破,南燕领土全部被晋军平定。这一段描述了南燕最终被晋军灭亡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