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原文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

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

太宗守武牢以拒之。

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

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

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

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

太宗令宇文士及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诫曰:“贼若不动,止,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

士及才过,贼众果动。

太宗曰:“可击矣。”

士及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

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敌人的阵势整齐而且锐利,就不应该与其交战,应该坚守壁垒等待他们。等到他们的阵势久了,士气衰落,再起身攻击他们,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在别人之后行动,等待他们衰弱。’

唐朝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围困了王世充,窦建德率领大军前来救援。李世民在武牢关设防以抵抗他们。窦建德在汜水东边布阵,阵势绵延数里,众将都面露惧色。李世民带领几名骑兵登上高处观察,对众将说:‘敌人起于山东,还没有遇到过强大的对手。现在他们渡过险地并且嚣张,这说明他们的军队没有纪律;靠近城池布阵,说明他们轻视我们。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阵势久了士兵饥饿,他们一定会自行撤退。他们撤退时再攻击,哪里攻不下!’

窦建德布阵,从早上到中午,士兵饥饿疲倦,纷纷坐下休息,还争抢着喝水。李世民命令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从敌人阵势的西边经过,向南奔驰,并告诫说:‘如果敌人不动,就停下,应该撤退回去;如果觉得敌人动了,就率领骑兵向东出击。’宇文士及刚过去,敌人果然开始动乱。李世民说:‘可以进攻了。’宇文士及命令骑兵将领举起旗帜列阵,李世民自己则从武牢关登上南山,沿着山谷向东,以包抄敌人的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他的军队撤退,停留在东原,还没来得及整顿阵势,李世民带领轻骑兵攻击,敌人四处溃散。程咬金等众多骑兵挥舞旗帜冲入,直接突出敌人的阵后,内外旗帜齐张,敌人一片混乱,生擒了窦建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注解

战:指战争,古代军事行动的一种形式。

行阵:指军队的阵形,即军队的排列和部署。

整:指阵形整齐,军队排列有序。

锐:指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

坚壁待之:指坚守壁垒,等待敌人疲惫或出现破绽。

气衰:指士气低落,战斗力减弱。

起而击之:指趁机发动攻击。

法:指军事策略或原则。

后于人以待其衰:指在敌人士气衰退之后再行动,等待敌人出现弱点。

唐:指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618年至907年。

武德中:指唐朝武德年间,即公元618年至626年。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政治清明、军事才能著称。

王世充:指王世充,唐朝初年的割据势力领袖。

东都:指洛阳,唐朝的东都,当时的政治中心。

窦建德:指窦建德,唐朝初年的割据势力领袖,曾与王世充结盟。

率众来救:指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武牢:指武牢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汜水:指汜水河,流经河南省的一条河流。

诸将:指众多将领。

惧色:指表情恐惧,表现出害怕的神色。

登高以望之:指登上高处观察敌情。

嚣:指喧哗,不安静。

军无政令:指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和纪律。

轻我之心:指轻视对方,认为对方不足为惧。

按兵不动:指停止军事行动,等待时机。

卒饥倦列坐:指士兵饥饿疲倦,坐下来休息。

争饮水:指争夺水源。

宇文士及:指宇文士及,唐朝将领。

驰而南:指骑马向南奔去。

诫:指告诫,叮嘱。

动:指军队有动作,如移动或战斗。

击之:指攻击敌人。

骑将:指骑兵将领。

建旗列阵:指竖起旗帜,摆好阵形。

南山:指南面的山,此处指武牢关以南的山。

循谷而东:指沿着山谷向东行进。

掩贼背:指从背后包抄敌人。

却:指退却,撤退。

东原:指东面的平原。

轻骑:指轻装的骑兵。

披靡:指被打得溃不成军。

缠幡:指挥舞旗帜。

生擒:指活捉。

大溃:指大败,溃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原文中‘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后发制人’战略思想。孙子认为,在敌军阵势整齐且士气旺盛的情况下,不宜急于交战,而应采取守势,等待敌军疲惫,士气低落时再发动攻击,这样取胜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孙子兵法中的这一战略原则,即后发制人,等待敌人出现破绽再行动。

接下来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年间,围困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军前来救援的情景。太宗采用‘坚壁待之’的策略,不急于出战,而是等待窦建德军队疲惫。

太宗登高观察敌军,发现敌军虽多,但阵势松散,士气不高,这正符合孙子兵法中‘军无政令’的描述。太宗判断敌军轻视自己,因此决定按兵不动,等待敌军士气衰竭。

‘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这段描述展现了敌军在等待中逐渐出现的问题,如士兵饥饿、疲惫,以及争抢水源等,这些都是士气低落的迹象。

太宗利用这些迹象,命令宇文士及率领骑兵进行诱敌,当敌军出现动摇时,立即发动攻击。这一战术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诱敌深入’和‘出其不意’的策略。

‘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这句话描绘了唐军攻势凌厉,敌军不堪一击的场景,这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贵神速’的原则。

‘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这段描述展现了唐军从敌阵后发起攻击,形成内外夹击的战术,最终大获全胜,生擒窦建德。这一战例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智慧和实战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