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争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争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

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

法曰:‘争地勿攻。’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

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

懿善之,淮遂屯北原。

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

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争战-译文

凡是与敌人交战,如果发现形势对我们有利,就应该抢先占据有利地形,这样战斗就更有可能取得胜利。如果敌人先到了有利地形,我们就不应该主动进攻,而是等待敌人出现变化时再进行攻击,这样才更有利。兵法上有句话叫做:‘争夺地盘时不应该直接攻击。’

三国时期,魏国青龙二年,蜀国的将领诸葛亮率领军队出兵斜谷。当时,魏国的将领司马懿驻扎在渭南,郭淮预测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建议应该先占据那里,但许多人都不同意。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越过渭水登上北原,将军队部署在北山,切断通往陇西的道路,动摇民心,这对国家来说并不是好事。’司马懿认为郭淮说得对,于是郭淮就在北原驻军。当防御工事还没有完成时,蜀国的军队大量到来,郭淮就率军迎击。之后几天,诸葛亮带领大量军队向西行进,郭淮的手下都认为诸葛亮是想进攻西边的围困,但郭淮却认为诸葛亮在西边露出了意图,是想让他的士兵们去响应,因此诸葛亮一定会进攻东边。那天晚上,诸葛亮果然攻击了阳遂,因为有准备所以没有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争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的战斗,这里的敌战强调的是在战斗中如何利用地形和时机取得胜利。

形势便利之处:指在战斗中能够利用的有利地形或环境条件,如高地、狭窄的通道等。

争先据之:指在战斗中要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以取得先机。

以战则胜:指通过战斗来取得胜利。

敌人先至:指敌人比己方先到达战场。

不可攻:指在这种情况下,己方不应主动发起攻击。

候其有变:指等待敌人出现失误或变化时再进行攻击。

法曰:指引用兵法中的法则或原则。

争地勿攻:出自《孙子兵法》,意指在争夺地盘时不要轻易发起攻击,应等待敌人出现破绽再行动。

三国:指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并立时期。

魏青龙二年:指魏国在青龙年号的第二年的事件,青龙是魏国的一个年号。

蜀将诸葛亮:指蜀汉的著名将领诸葛亮,以其智谋和忠诚著称。

斜谷: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古代由蜀汉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

魏将司马懿:指魏国的著名将领司马懿,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郭淮:指魏国的将领郭淮,曾参与对蜀汉的防御。

北原:指位于渭河以北的高原地带,是战略要地。

议者多谓不然:指许多人的意见或看法与此不同。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这是郭淮对诸葛亮可能的战略的分析,认为如果诸葛亮能够跨越渭河,登上北原,并与北山的军队联合,隔绝陇道,动摇民心,对魏国不利。

堑垒未成:指防御工事尚未完成。

蜀兵大至:指蜀汉的大军已经到达。

逆击之:指迎击蜀汉军队。

盛兵西行:指携带大量兵力向西行进。

阳遂:指阳遂城,是当时的一个军事要塞。

有备不败:指因为有准备而未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争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三国志》中的《郭淮传》,反映了古代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智慧。首先,文中的‘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强调了在军事行动中抢占先机的战略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兵贵神速’的原则,即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中,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以取得战场主动权,进而赢得战争胜利。

‘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这句话则表明了在敌军先到的情况下,不宜急于进攻,而是要耐心等待敌军出现失误或变化时再行出击,这样的策略更加稳妥,符合‘后发制人’的军事原则。

‘法曰:“争地勿攻。”’这句话引用了古代兵法,指出在争夺地盘时,应避免无谓的攻击,以免陷入消耗战,这与‘兵不厌诈’的兵法思想相契合。

接下来的历史故事,描绘了郭淮在三国时期魏青龙二年与诸葛亮交战时的情景。郭淮预见到诸葛亮会争夺北原,因此主张先占据北原,而大多数将领则持不同意见。郭淮的预见性和战略眼光由此可见一斑。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这句话分析了诸葛亮占领北原的潜在威胁,即可能切断陇道,动摇民心,对国家造成不利影响。郭淮的这一分析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全局局势的深刻洞察。

‘懿善之,淮遂屯北原’表明司马懿赞同郭淮的策略,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驻军北原,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描述了蜀军突然到达,郭淮果断采取反击,这种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的军事素养值得称赞。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这段话展现了郭淮对诸葛亮行动的精准判断。他认为诸葛亮表面上向西行军,实际上是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真正的攻击目标将是东面。这一判断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败’则说明了郭淮的策略成功实施,蜀军未能攻下阳遂,这也体现了郭淮的军事才能和战术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四卷-争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