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风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
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五代史》’
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虏所围,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
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
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
诸将请战,杜重威曰:‘候风少缓,徐观可否。’
〔马步都监〕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惟力战者胜,此风力助我也。’
即呼曰:‘诸军齐击贼!’
〔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诸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
彦泽亦以为然。
〔马军〕右厢副〔阵〕使药元福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皆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
〔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二十余里。
契丹主奚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乘之遁去。
晋军乃〔退保〕定〔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风战-译文
凡是和敌人作战,如果遇到顺风,就顺着风势攻击;如果遇到逆风,就出其不意地突袭,这样就没有什么是不胜利的。兵法说:‘顺风时,顺着风势前进;逆风时,坚守阵地等待。’
《五代史》记载:晋朝的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人,在阳城与契丹交战,被敌人包围,而军中没有水,挖井就会塌陷;又加上东北风大起,敌人顺着风势放火,扬起尘土来增强自己的气势。士兵们都愤怒地喊道:‘都招讨使杜重威怎么能用兵,让士兵白白送死!’众将请求出战,杜重威说:‘等风稍微小一点,再慢慢观察情况。’
〔马步都监〕李守贞说:‘在风沙之中,敌众我寡,无法判断敌人的多少,只有奋力战斗才能胜利,这风势其实是帮我们的。’于是他喊道:‘各军一起攻击敌人!’〔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集众将询问计策,有人说:‘敌人利用了风势,我们应该等待风势改变。’张彦泽也同意这个看法。
〔马军〕右厢副〔阵〕使药元福对他说:‘现在我们军队已经非常饥饿和口渴,等到风势改变,我们这些人可能都会成为敌人的俘虏了!而且敌人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该出其不意地迅速攻击他们。这是用诡计。’
〔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人于是带领精锐骑兵,奋力攻击敌人,追击敌人二十多里。契丹的主帅奚车逃跑十多里,追兵追击他,得到一头骆驼,骑着骆驼逃跑。晋军于是退守定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风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这里的敌战特指古代战争中的一次具体战斗。
风顺:指风向有利于己方,可以借助风力进行攻击,增加战斗胜算。
致势:指形势有利于己方,可以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
风逆:指风向不利于己方,需要采取防守策略等待有利时机。
出不意:指出其不意,趁敌人不备进行攻击。
捣之:指猛攻敌人。
法:指军事策略或方法。
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这是一种军事策略,即在风顺时趁机进攻,在风逆时坚守阵地等待时机。
五代史:指《新五代史》,是北宋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欧阳修撰写。
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指官职,负责北方军事指挥。
杜重威:指人名,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
契丹:指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与汉族有频繁的战争和交流。
阳城:指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虏:古代对敌人的贬称,这里指契丹军队。
穿井辄崩:指挖井时井壁倒塌,形容困境。
扬尘以助其势:指扬起尘土来增强敌人的气势。
诸将请战:指众将请求出战。
马步都监:指官职,负责马步军的监督和管理。
李守贞:指人名,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
马军左厢都排阵使:指官职,负责马军左翼的排阵。
张彦泽:指人名,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
虏得风势,宜待风回。:指认为敌人利用了风势,应该等待风势减弱后再进行战斗。
马军右厢副阵使:指官职,负责马军右翼的副手。
药元福:指人名,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
诡道:指出奇制胜的策略。
精骑:指精锐的骑兵。
逐北二十余里:指追击敌人二十多里。
奚车:指契丹的主帅。
橐驼:指骆驼,这里指骑骆驼逃跑。
退保定州:指撤退并保卫定州,定州是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风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五代史》,描述了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如何利用风势进行战术决策的过程。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自然条件与战争关系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风势可以成为战争的助力,也可以成为障碍。在风顺的情况下,应当顺势而为,集中兵力猛攻;而在风逆的情况下,则应出其不意,以奇袭取胜。这种战术思想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这里的‘法’指的是军事策略,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根据风势变化灵活调整战术的重要性。在风顺时,要抓住时机,迅速行动;在风逆时,则要保持稳固的阵势,耐心等待时机。
‘《五代史》: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虏所围,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这一段描述了战争的背景,晋军在阳城与契丹交战,遭遇困境。军中无水,且遭遇东北风,形势十分危急。
‘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这句话反映了士兵对指挥官的不满,认为指挥官的决策导致了士兵的牺牲。这种情绪在军队中可能会对士气产生负面影响。
‘诸将请战,杜重威曰:“候风少缓,徐观可否。”’杜重威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谨慎行事,等待风势稍缓再进行决策。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在决策时的谨慎态度。
‘〔马步都监〕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惟力战者胜,此风力助我也。”’李守贞认为,在风沙之中,敌众我寡,只有奋力战斗才能取胜,而风力实际上是在帮助晋军。
‘即呼曰:“诸军齐击贼!”〔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诸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彦泽亦以为然。’张彦泽在李守贞的鼓舞下,决定立即发起攻击。而其他将领则认为应该等待风势回转后再行动。
‘〔马军〕右厢副〔阵〕使药元福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皆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药元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趁敌军疏于防范时,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这是一种巧妙的战术。
‘〔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奚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乘之遁去。’符彦卿等人率领精锐骑兵,奋力追击,取得了胜利。
‘晋军乃〔退保〕定〔州〕。’战争结束后,晋军退守定州,这段古文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术的运用和对战争形势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