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雪战-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雨雪不止,视敌不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
法曰:“攻其所不戒。”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讨吴元济。
先是愬遣将将二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与战,擒之。
士良,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
众请刳其心,愬许之。
士良无惧色,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报其德,愬署为捉生将。
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城栅,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近者,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
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
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
愬延秀琳问计,秀琳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佑不可。”
佑,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每战常轻官军,时率众割麦于野。
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用诚诱而擒之以归。
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
愬力不能独完,乃械送佑之京师。
先密奏曰:“若杀佑,则无成功。”
诏以佑还愬,愬见大喜,署为兵马使,令佩刀出入帐中。
始定破蔡之计,令佑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
愬与监军将三千为中军;
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但东行!”
〔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
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干粮,整羁靮、鞍铠、弓刃。
时大雪,旗旆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
诸校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
众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佑奸计。”
然畏愬,莫敢违。
夜半,雪愈盛。
分轻兵断贼朗山之援,又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行七十里至悬瓠城。
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
初,蔡人拒命,官军凡三十余年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
佑等攀城先登,众从之。
杀守门者,而留击柝者,纳其众城中。
鸡鸣雪止,遂执元济,槛送京师,而淮西悉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雪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交战,如果遇到连绵不断的雨雪天气,敌人没有做好防备,我们可以悄悄派遣兵力去攻击他们,这样他们的势力就会被打破。兵法有云:‘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唐朝派遣唐邓节度使李愬去征讨吴元济。在此之前,李愬派遣将领率领两千多骑兵巡逻,遇到了贼将丁士良,与其交战并将其俘虏。丁士良是吴元济的勇猛将领,经常成为东边的一大祸患。众人请求挖出他的心脏,但李愬答应了他的请求。丁士良毫无惧色,于是李愬下令解开他的束缚,丁士良请求以死相报,李愬任命他为捉生将。
丁士良对李愬说:‘吴秀琳占据文城栅,是敌人的左膀右臂,官军不敢靠近,是因为有陈光洽在背后策划。然而陈光洽虽然勇猛但轻敌,喜欢亲自出战,请让我去擒获他,那么吴秀琳自然会投降。’随后,铁文和陈光洽被擒获,吴秀琳果然投降了。李愬邀请吴秀琳商讨对策,吴秀琳回答说:‘将军若想打败敌人,非得李佑不可。’李佑是敌人的勇猛将领,有勇有谋,守卫兴桥栅,每次战斗都轻视官军,时常带领部下在野外割麦。
李愬派遣史用诚带领三百名壮士埋伏在林中,用诚引诱并擒获了李佑。将士们争相请求杀掉李佑,但李愬却以宾客之礼对待他,时常与他交谈,这让其他将领都不高兴。李愬力量有限,无法独自保全李佑,于是将他戴上镣铐送往京城。他事先秘密上奏说:‘如果杀了李佑,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了。’皇帝下诏将李佑送回李愬处,李愬见到后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兵马使,允许他佩刀出入营帐。
开始制定攻打蔡州的计划,让李佑带领三千突将作为先锋,李忠义作为副将;李愬和监军带领三千人作为中军;李进诚带领三千人作为后军,命令道:‘只管向东行进!’走了六十里后,到了夜晚,到达张柴村,将守卫全部杀死。命令士兵稍作休息,让士兵们吃干粮,整理好绳索、马鞍、铠甲和兵器。当时大雪纷飞,旗帜被风吹裂,人和马匹冻死的情况随处可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必死无疑。各位将领请求前往何处,李愬说:‘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众人都大惊失色,相对哭泣道:‘果然中了李佑的奸计。’然而大家又害怕李愬,没有人敢违抗。
半夜时分,雪越下越大。李愬派遣轻兵切断贼军朗山的援军,又切断洄曲和其他道路的桥梁。走了七十里到达悬瓠城。城旁都是鹅鸭池,李愬命令攻击它们以扰乱军心。起初,蔡州人拒绝投降,官军三十多年都无法到达城下,所以蔡州人都没有防备。李佑等人攀爬城墙率先登城,众人跟着他们。杀死守门的人,留下击鼓的人,将他们全部引入城中。鸡鸣雪停,于是捉拿了吴元济,用囚车将他送往京城,淮西地区就此平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雪战-注解
潜兵:暗中派遣或埋伏的军队,进行突然袭击。
击之:攻击他们。
攻其所不戒: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唐邓节度使:唐朝时期的地方军事长官,节度使是唐玄宗时期开始设立的一种地方军事制度。
骁将:勇猛的将领。
刳其心:挖出他的心脏,指杀死。
捉生将:捕捉敌军将领的将领。
文城栅:文城栅,地名,此处指吴秀琳所据守的地方。
左臂:比喻重要的助手或支持者。
主谋:主要的策划者。
轻:轻率,不慎重。
自出战:亲自出阵战斗。
诱而擒之:引诱并擒获他。
械送:用刑具拘禁并送往。
兵马使:军事指挥官。
突将:勇猛的将领。
前锋:军队最前面的部队。
中军:军队的主力部队。
后军:军队最后面的部队。
羁靮:马具,指马勒。
鞍铠:马鞍和铠甲,指战马和士兵的装备。
弓刃:弓箭和刀剑,指武器。
旗旆:旗帜。
折裂:断裂。
相望:相互看到,形容数量多。
校:古代军队中的军官。
鹅鹜池:养鹅和鸭子的池塘。
拒命:拒绝命令。
淮西:淮河以西的地区,指当时淮西节度使管辖的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雪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资治通鉴》,讲述了唐代将领李愬在讨伐吴元济时采取的军事策略和行动。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凡与敌相攻,若雨雪不止,视敌不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曰:‘攻其所不戒。’
此句强调了在敌对双方交战时,若遇到恶劣天气如雨雪,敌方可能因不备而松懈,此时我方可以趁机潜兵出击,以破敌之机。此策略体现了兵法中的‘天时’和‘出其不意’原则,强调了利用自然条件和敌方疏忽来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法曰:‘攻其所不戒。’
此句引用了兵法,进一步强调了上述策略的重要性,即攻击敌方不设防的地方。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讨吴元济。
此句介绍了背景,唐朝派遣李愬担任节度使,讨伐吴元济。
先是愬遣将将二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与战,擒之。
李愬首先派遣将领带领两千多骑兵进行巡逻,遇到敌将丁士良,与其交战并将其擒获。这一行动体现了李愬的谨慎和果敢,同时也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士良,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
丁士良是吴元济的勇猛将领,经常给东边带来困扰。此句说明了丁士良的重要性及其对吴元济的威胁。
众请刳其心,愬许之。
众人请求将丁士良的心挖出来,李愬同意了。这反映了当时军事中的残酷和对敌方将领的极端仇恨。
士良无惧色,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报其德,愬署为捉生将。
丁士良面对死亡毫无惧色,李愬因此解开了他的束缚,丁士良请求以死报恩,李愬任命他为捉生将。这一行为展现了李愬的仁慈和丁士良的忠诚。
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城栅,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近者,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
丁士良向李愬献计,指出吴秀琳占据文城栅,是吴元济的左膀右臂,官军不敢靠近,因为陈光洽是他的主谋。丁士良建议先擒获陈光洽,吴秀琳就会投降。这显示了丁士良的智谋和对敌情的了解。
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
丁士良的建议得到了实施,陈光洽和铁文被擒获,吴秀琳也随即投降。这一行动证明了丁士良策略的有效性。
愬延秀琳问计,秀琳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佑不可。’
李愬询问吴秀琳如何破敌,吴秀琳回答说,要想打败敌人,必须得到李佑。这表明吴秀琳对李佑的能力和地位有深刻认识。
佑,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每战常轻官军,时率众割麦于野。
李佑是敌方的勇猛将领,有勇有谋,守卫兴桥栅,经常轻视官军,有时甚至带领部下在野外割麦。这一描述突出了李佑的威猛和敌方的嚣张。
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用诚诱而擒之以归。
李愬派遣史用诚带领三百壮士埋伏在林中,用诚成功诱捕了李佑并将其带回。这展示了李愬的智谋和执行力的强大。
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
将士们争相请求杀死李佑,但李愬却以客礼对待他,并时常与他交谈,这让其他将领感到不满。这反映了李愬的宽容和远见。
愬力不能独完,乃械送佑之京师。
李愬意识到自己无法独自保全李佑,于是将他送到了京城。这表明李愬对李佑的忠诚和对局势的判断。
先密奏曰:‘若杀佑,则无成功。’
李愬事先秘密上奏,表示如果杀死李佑,那么就无法成功。这显示了李愬的深思熟虑和对战争结果的预测。
诏以佑还愬,愬见大喜,署为兵马使,令佩刀出入帐中。
皇帝下诏将李佑归还给李愬,李愬见到后非常高兴,任命李佑为兵马使,并允许他携带刀剑出入军帐。这体现了李愬对李佑的信任和重用。
始定破蔡之计,令佑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与监军将三千为中军;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但东行!’
李愬开始制定攻破蔡州的计划,命令李佑带领三千突将作为前锋,李忠义作为副将;自己与监军带领三千人作为中军;李进诚带领三千人作为后军,下令:‘只管向东行进!’这一行动体现了李愬的周密计划和指挥才能。
〔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
行军六十里后,在夜晚到达张柴村,将守军全部杀死。这一行动显示了李愬军队的果敢和战斗力。
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干粮,整羁靮、鞍铠、弓刃。
命令士兵稍作休息,让士兵们吃干粮,整理马匹的缰绳、鞍具、铠甲和弓箭。这体现了李愬对军队后勤和装备的重视。
时大雪,旗旆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
当时下着大雪,旗帜被风折断,人马冻死的情况随处可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必死无疑。这一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绝望。
诸校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
军官们请求李愬决定下一步行动,李愬下令:‘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这显示了李愬的决心和果敢。
众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佑奸计。’
众人听到李愬的命令后都惊恐失色,相拥而泣,认为这是中了李佑的奸计。这反映了当时士兵们的恐惧和对局势的担忧。
然畏愬,莫敢违。
然而,尽管害怕,但没有人敢违抗李愬的命令。这表明李愬在军队中的威信和权威。
夜半,雪愈盛。
半夜时分,雪势更加猛烈。这一描述强调了天气的恶劣和行军的艰难。
分轻兵断贼朗山之援,又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派遣轻兵切断贼军朗山的援军,又切断洄曲和其他道路的桥梁。这一行动体现了李愬的周密计划和战略眼光。
行七十里至悬瓠城。
行军七十里后,到达悬瓠城。这一行军距离展示了李愬军队的坚韧和毅力。
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
城旁都是鹅鹜池,李愬命令士兵击打池中的鹅鹜,以制造混乱的军声。这一策略体现了李愬的机智和对敌军心理的把握。
初,蔡人拒命,官军凡三十余年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
最初,蔡州的人拒绝服从命令,官军三十多年都无法到达城下,因此蔡州的人都没有做好防备。这一描述反映了蔡州守军的懈怠和官军的长期受挫。
佑等攀城先登,众从之。
李佑等人攀爬城墙率先登城,其他人也跟着上去了。这一行动展示了李佑的勇猛和士兵们的士气。
杀守门者,而留击柝者,纳其众城中。
杀死守门的人,留下击鼓的人,将其他士兵纳入城中。这一行动体现了李愬军队的纪律和对敌军的控制。
鸡鸣雪止,遂执元济,槛送京师,而淮西悉平矣。
鸡鸣时雪停了,于是抓住了吴元济,用囚车将他送到了京城,淮西地区也因此得以平定。这一行动标志着李愬军事行动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