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穷战-原文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
宜整兵缓追,则胜。
法曰:‘穷寇勿迫。’
汉,赵充国讨先零羌,兵至羌虏所。
羌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辎重,欲渡湟水。
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
或曰:‘逐利行迟。’
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
诸校皆曰:‘善。’
羌赴水溺死者数百,余皆奔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穷战-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我们这边兵力多,敌人兵力少,他们一定会害怕我们的军势,不战而逃,我们千万不要去追击他们,因为事物到了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应该整顿军队,慢慢追击,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兵法上有句话叫做:‘对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要逼迫太紧。’
在汉朝时期,赵充国征讨先零羌族,军队到达羌族所居住的地方。羌族长期驻扎聚集,松懈不严,看到大军到来,他们丢弃了辎重,想要渡过湟水。道路狭窄,赵充国慢慢地驱赶他们。有人劝说:‘追逐战利品应该行动迅速。’赵充国回答说:‘这些是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能逼迫得太紧。如果我们慢慢来,他们会不顾一切地逃跑;如果我们行动急促,他们就会回头进行死战。’所有的军官都说:‘好。’结果,有几百个羌族人因为跳河而溺死,剩下的都溃散逃跑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穷战-注解
战:指战争,古代军事行动。
众:多,指我方军队人数众多。
寡:少,指敌方军队人数较少。
畏:害怕,畏惧。
军势:军队的气势,战斗力。
遁:逃跑。
物极则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整兵:整顿军队,准备战斗。
缓追:慢慢地追赶。
胜:胜利,取得成功。
法:法则,原则。
穷寇:陷入绝境的敌人。
迫:逼迫,迫使。
汉:指汉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赵充国:汉朝的一位将领,以军事才能著称。
讨:征讨,讨伐。
先零羌:古代羌族的一支,居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
兵:军队。
羌虏:羌族的军队。
屯聚:聚集,集结。
懈弛:松懈,不严谨。
辎重:军队的物资装备。
渡:过河。
湟水:位于青海省的一条河流。
道隘狭:道路狭窄。
徐行:慢慢地行走。
驱:驱赶。
逐利行迟:追求利益而行动缓慢。
校:古代军队中的军官。
赴水:跳入水中。
溺死者:被淹死的人。
奔溃:溃败,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穷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原文为‘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法曰:“穷寇勿迫。”’
首先,这段文字强调了在战争中,当己方兵力优于敌方时,敌方可能会因为恐惧而选择不战而逃。孙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急于追击,因为物极必反,过度的追击可能会激发敌人的抵抗意志,反而导致己方陷入困境。
‘盖物极则反也’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辩证思想,即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往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军事上,这一思想提醒将领们在追击敌人时要谨慎,避免因为急躁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宜整兵缓追,则胜’这句话,是孙子提出的战略原则。他认为,在追击敌人时,应该保持军队的秩序,不要急躁,以免因为混乱而失去优势。只有缓追,才能确保胜利。
接下来的文字,通过历史事件来具体说明这一战略原则。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他讨伐先零羌时,面对的是久屯聚、懈弛的敌人。当赵充国的大军出现时,羌人弃辎重,欲渡湟水。
‘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这句话描绘了赵充国在追击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他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选择在狭窄的道路上慢慢驱赶敌人,这样做既可以防止敌人集中力量反击,又可以在心理上对敌人施加压力。
‘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这一段对话,展现了赵充国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他明确指出,面对穷寇,不可急迫,只有缓追,才能使敌人不顾一切地逃跑,而急迫则可能导致敌人拼死抵抗。
‘诸校皆曰:“善。”羌赴水溺死者数百,余皆奔溃。’这一句说明了赵充国的策略取得了成功。羌人在面对强大的汉军时,由于恐惧和穷途末路,最终选择了投降或逃跑,汉军取得了胜利。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应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将领的智慧和谋略。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不仅要依靠实力,更要善于运用策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