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疑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疑战-原文

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草杂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

使敌备东,而击其西,则必胜。

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

法曰:‘众草多障者,疑也。’

<北史>:周武帝东征,以宇文宪为前锋,守雀鼠谷。

帝亲临围晋州,齐主闻晋州被围,亦自来援。

时陈王纯屯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椿屯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并受宪节度。

〔宪〕密谓椿曰:‘兵者,诡道。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所处。’

〔令〕兵去之后,贼至犹疑。

时齐主分兵〔万人〕向千里径,又遣众出汾水关,自帅大军与椿对。

椿告齐兵急,宪自往救之。

会军败,齐追逐,师夜引还。

齐人果以柏庵为帐幕之备,遂不敢进。

翌日始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疑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对峙时,我想偷袭敌人,就需要在草丛和杂木丛中布置很多旗帜,假装有人驻扎。让敌人防备东边,然后我们攻击西边,这样就能取胜。或者,如果我想要撤退,就假装布置了一个空阵,留下一些迹象然后撤退,敌人就不敢追击我们。兵法说:‘草丛中障碍物多,会让敌人产生疑虑。’

《北史》记载:周武帝向东征伐,任命宇文宪为先锋,守卫雀鼠谷。武帝亲自前往围攻晋州,齐国的君主听说晋州被围,也亲自前来支援。当时陈王纯驻扎在千里径,永昌公椿驻扎在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卫汾水关,他们都接受宇文宪的指挥。宇文宪秘密地对椿说:‘用兵之道在于诡变。你现在布置营地,不需要搭帐篷,可以用柏树搭建一个简易的棚子,让人看起来像是有军队驻扎。在我们军队离开之后,敌人到来还会产生疑虑。’当时齐国的君主分派了一万人向千里径进发,又派遣了大量军队出汾水关,他自己则率领大军与椿对峙。椿报告说齐军情况紧急,宇文宪亲自前去救援。结果军队战败,齐军追击,我们在夜间撤退。齐国人果然把柏树棚子当作了帐篷的防御准备,所以不敢前进。第二天他们才意识到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疑战-注解

敌对垒:指敌对双方在战场上对峙的状态。

袭敌:突然袭击敌人。

丛草杂木:茂密的草丛和树木,常用于隐蔽或迷惑敌人。

旗帜:古代军队中用来标识和指挥的标志。

人屯:人马驻扎的地方。

备东:防备东方。

击其西:在西方发动攻击。

伪为虚阵:假装摆出空虚的阵势。

设留而退:假装留下然后撤退。

不敢追我:不敢追赶我军。

法:方法,策略。

众草多障者,疑也:茂密的草丛多障碍,会使敌人产生疑虑。

周武帝: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邕,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

东征:向东进行征战。

宇文宪:北周的大臣,曾任前锋。

前锋:军队最前线的部队。

守雀鼠谷:在雀鼠谷驻守。

亲临围晋州:亲自到晋州围困的地方。

齐主:指北齐的君主。

援:前来支援。

陈王纯:北齐的陈王。

屯千里径:在千里径驻扎。

大将军永昌公椿:北齐的大将军,永昌公椿。

屯鸡栖原:在鸡栖原驻扎。

大将军宇文盛:北周的大将军宇文盛。

守汾水关:在汾水关驻守。

受宪节度:接受宇文宪的指挥。

密谓:秘密地对某人说道。

兵者,诡道:用兵之道,在于诡变。

不须张幕:不需要搭设帐篷。

可伐柏为庵:可以用柏树搭建简易的遮蔽处。

示有所处:显示出有所驻扎的样子。

令:命令。

兵去之后:军队离开之后。

贼至犹疑:敌人到来后仍然怀疑。

分兵万人:分出万人。

自帅大军:亲自率领大军。

对:对阵。

告齐兵急:报告齐军情况紧急。

会军败:军队遭遇失败。

师夜引还:军队在夜间撤退。

柏庵:用柏树搭建的简易遮蔽处。

帐幕之备:帐篷的防御准备。

翌日:第二天。

始悟:才明白过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疑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首先,从第一句‘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草杂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可以看出,孙子强调在战争中利用自然环境和伪装来迷惑敌人。‘丛草杂木’和‘多张旗帜’是典型的迷雾战术,通过增加视觉障碍和混淆敌人的视线,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使敌备东,而击其西,则必胜’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虚实’之术。通过诱导敌人分兵防守,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薄弱之处,是孙子兵法中常用的战术。这种策略要求指挥者对敌我双方的兵力、地形等条件有深刻的了解和判断。

‘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则是孙子兵法中‘退避三舍’的体现。通过设置虚假的撤退阵势,让敌人误以为有机可乘,从而不敢追击,为真正的撤退争取时间。

‘法曰:“众草多障者,疑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迷雾战术的作用。草丛和障碍物可以增加敌人的疑虑,使其不敢轻易进攻或追击,为己方争取战略优势。

《北史》中的记载是对孙子兵法具体运用的例证。周武帝东征时,宇文宪运用‘兵者,诡道’的策略,通过设置柏庵来迷惑敌人,使得齐主误以为宇文宪有重兵把守,不敢轻易进攻。这一战术的成功,正是孙子兵法中‘虚实’之术的生动体现。

‘时齐主分兵万人向千里径,又遣众出汾水关,自帅大军与椿对’表明了齐主对宇文宪的布阵产生了疑虑,从而采取了分兵行动。这再次证明了孙子兵法中‘虚实’之术的重要性,即通过制造虚实对比,使敌人产生误判。

‘椿告齐兵急,宪自往救之。会军败,齐追逐,师夜引还’描述了宇文宪在战斗中的灵活应变。面对敌人的追击,他果断撤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一行动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的原则。

‘齐人果以柏庵为帐幕之备,遂不敢进。翌日始悟’说明了齐主最终意识到柏庵是宇文宪的迷惑之计,但为时已晚。这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孙子兵法中‘诡道’的威力,以及指挥者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疑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