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忘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忘战-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

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

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

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

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

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

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几危,旧物几失。

吁,战岂可忘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忘战-译文

平安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治理的时候不要忘记混乱,这是圣人深刻的告诫。

天下太平的时候,不能废弃军事,要考虑到可能有敌人来犯,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

必须内部修养文化道德,外部加强军事装备,安抚远方的人民,警惕不可预知的情况。

四季举行军事演习的礼仪,是为了表明国家不会忘记战争。

不忘记战争的人,是教育民众不要离开军事训练。

法典说:‘天下虽然太平,但忘记战争必然危险。’

在唐玄宗时期,长期太平,毁坏了武器,放牧了战马,撤销了将领,销毁了兵器,国家不知道准备,民众不知道战争。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突然的变化在不经意间发生,文士不足以担任将领,市井之徒不足以作战,国家神器几乎失去,旧有的制度几乎丧失。

唉,战争怎么能忘记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忘战-注解

安:指国家或社会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

危:指国家或社会可能面临的不稳定、危险的状态。

治:指国家或社会的治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

乱:指国家或社会出现动乱、纷争、不稳定的情况。

圣人:指古代的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如孔子、老子等。

深诫:深刻地告诫,强调警示的重要性。

天下无事:指整个国家或世界没有发生战争或动乱。

废武:废弃武器,指停止军事准备。

弗庭:指外来的威胁或敌人。

捍御:抵御,防御。

内修文德:在内部加强文化和道德的建设。

外严武备:在外部加强军事装备和训练。

怀柔远人:以温和的方式对待远方的人,即通过外交手段来安抚和团结其他地区。

戒不虞:警惕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危险。

四时讲武之礼:指一年四季都要进行军事训练和礼仪活动。

示国不忘战:通过这些活动向国内外展示国家不会忘记战争,保持警惕。

教民不离乎习兵:教育民众不断练习军事技能,保持战备状态。

法:法则,规律。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即使天下太平,忘记战争准备必将导致危险。

承平日久:长期和平稳定。

毁戈牧马:毁坏武器,放牧马匹,指放弃军事准备。

罢将销兵:罢免将领,销毁兵器,指减少军事力量。

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国家不知道准备,民众不知道战争,指缺乏战争意识和准备。

安史之乱:指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

仓卒变生于不图:突然的变化发生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

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文人不足以担任将领,市井之徒不足以参与战斗,指缺乏合格的军事人才。

神器几危,旧物几失:国家神器几乎危险,传统文化几乎丧失,指国家面临严重危机。

吁:表示感叹或惋惜的语气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忘战-评注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圣人所强调的治国理念,即在和平时期也不应忘记潜在的危险和动荡。‘安’与‘危’、‘治’与‘乱’的对比,体现了古人对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即任何国家的繁荣稳定都是暂时的,危机四伏。

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

这句话强调了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不能废弃军事准备。‘弗庭’指的是外来的威胁,‘捍御’则是防御的意思。这体现了古人的军事思想,即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

此句提出了治国之策,‘内修文德’指的是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外严武备’则是加强军事力量。同时,‘怀柔远人’意味着对远方的人民采取温和的态度,‘戒不虞’则是预防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体现了古代治国理念的全面性。

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

‘四时讲武之礼’指的是一年四季都要进行军事训练,以此来表明国家不忘战争的准备。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对军事训练的重视,以及对战争准备的长期性。

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不忘战的重要性,即通过军事训练教育民众,使他们熟悉兵事,提高国家的整体战斗力。

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句话引用了古人的法言,强调了即使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忘记战争的准备也是危险的。这是对前文观点的进一步强化,提醒统治者不可掉以轻心。

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

此段描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长期和平,导致国家忽视军事准备的情况。‘毁戈牧马’、‘罢将销兵’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国家军事力量的削弱。

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几危,旧物几失。

这段文字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时,由于国家军事准备不足,导致局势混乱,文士无法担任将领,市井之人无法参与战斗,国家几乎面临崩溃的危险。

吁,战岂可忘乎哉!

这句话以感叹的形式,强调了战争不可忘却的重要性,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强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忘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