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好战-原文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
实不获已而用之。
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
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
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
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好战-译文
兵,是凶恶的工具;战,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是不会使用它们的。不能因为国家强大、民众众多,就全部用精锐的军队去征战,争斗不停,最终导致失败和灭亡,后悔也来不及了。
然而,兵就像火一样,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有自焚的危险;过分崇尚武力,穷兵黩武,灾祸会迅速降临。古语说:‘国家虽然大,如果喜欢战争,必然会导致灭亡。’
隋朝的炀帝,国家并不小,民众也不少,但他喜欢武力,喜欢战争,天天都在寻找打仗的机会,征战不休。结果在辽城兵败,祸事从内部开始,难道这不是让后世的人嘲笑吗?唉,作为一国之君,怎能不谨慎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好战-注解
兵:指军队,兵器的总称,这里泛指战争。
凶器:指用来造成伤害的工具,这里比喻战争是危险的手段。
战:指战争,军事行动。
逆德:违背道德的行为,这里指战争是不道德的行为。
实不获已而用之:实际上不得已而使用它,指在无奈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
尽锐征伐:用尽所有精锐的军队去征伐其他国家,形容用尽全力。
争战不止:战争不断,没有停止的迹象。
败亡:失败并导致灭亡。
悔无所追:后悔也来不及,形容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兵犹火也:军队就像火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像火一样蔓延。
弗戢:不收敛,不控制。
自焚之患:自己被火焚烧的灾难,比喻自己给自己带来危险。
黩武穷兵:过分追求武力,耗尽国家的兵力。
祸不旋踵:祸患迅速到来,形容危险很快就会发生。
法:法则,规律。
国虽大,好战必亡:国家虽然很大,但如果喜欢战争,必然会导致灭亡。
隋之炀帝:指隋朝的炀帝杨广。
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国家并不小,人民也不少,形容国家实力雄厚。
嗜武好战:喜欢武力,喜欢战争。
日寻干戈:天天寻找战争,形容经常发动战争。
辽城:指辽东城,即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
事变兵败辽城:发生变故,在辽城战役中失败。
祸起萧墙:祸患从内部开始,比喻内部出现问题。
岂不为后世笑乎:难道不会被后世的人嘲笑吗?
为人君者:作为一国之君。
可不慎哉:难道可以不小心谨慎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好战-评注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
此句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兵和战都是凶险的工具和违背道德的行为。‘夫’字在此处起到引导论述的作用,强调接下来的观点至关重要。‘兵者,凶器也’和‘战者,逆德也’两句,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兵器和战争本身就是具有毁灭性的,与和平相悖。
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战争的不可取之处。‘不可以’表示禁止或不可行,强调国家即使强大,民众众多,也不应将全部精锐用于征战。‘尽锐征伐’和‘争战不止’两句,揭示了过度战争的危害,即可能导致国家的败亡,而且一旦败亡,悔恨也来不及。
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
此句以兵比作火,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战争的破坏力。‘然’字转折,表明尽管战争有害,但有时不得不使用。‘兵犹火也’一句,将战争与火相比,强调了战争的烈性和不可控性。‘弗戢’和‘自焚之患’揭示了不加以约束的战争将带来自我毁灭的风险。‘黩武穷兵’和‘祸不旋踵’则进一步强调了穷兵黩武带来的灾难。
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此句引用了古法家的观点,强调了国家即使强大,如果好战,最终也会走向灭亡。‘法’字在此处指代法家的思想,‘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成为了对好战者的警示。
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
此句通过隋炀帝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好战所带来的后果。‘隋之炀帝’指出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国非不大,民非不众’表明隋朝的国力和人口都十分强大,但‘嗜武好战’和‘日寻干戈’却揭示了隋炀帝的军事扩张政策。‘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则表明隋炀帝的好战政策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内乱,‘岂不为后世笑乎’则是对这一行为的讽刺。
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此句以感叹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君主的警示。‘吁’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叹和呼吁,‘为人君者’直接指向君主,‘可不慎哉’则是对君主在治国理政时应该谨慎从事的劝诫。整句话强调了君主在决策时必须谨慎,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