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

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

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五代梁末,魏博兵乱,贺德伦降晋。

庄宗入魏〔州〕,梁将刘鄩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输饷。

梁帝诏鄩出战。

[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

帝又遣使问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尽皆破敌。’

帝怒曰:‘将军留米将疗饥耶?’

又遣使督战。

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

众皆欲战,鄩默然。

[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

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

鄩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尽乎?’

众皆失色。

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

帝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

少顷,晋兵既至,鄩退,复战于故元城。

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梁兵大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译文

所有兵家的法则,关键在于灵活应变,擅长了解敌情,每行动之前必须先考虑敌人。

如果敌人没有变化,就等待;一旦敌人有变化,就随之应对,这样才会取胜。兵法说:‘能够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取胜的,被称为神。’

五代时期,梁朝末年,魏博发生兵变,贺德伦投降了晋朝。晋朝的庄宗进入魏州,梁朝的将领刘鄩就驻军于莘县,加固营垒,挖掘护城河,从莘县到黄河,修筑了通道来输送粮食。

梁帝下诏让刘鄩出战。刘鄩上奏说:‘晋军不容易攻击,等他们进攻,如果有机可乘,怎么敢坐视祸害增长?’

梁帝又派人询问他取胜的策略,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奇计,只是如果每人都能得到十斛粮食,就能全部打败敌人。’

梁帝生气地说:‘将军留下粮食是要用来救济饥荒吗?’又派人督促他出战。

刘鄩对众校官说:‘大将出征,不受君命。面对敌人要随机应变,怎么能预先谋划。现在看来敌人气势正盛,难以轻易攻克,大家认为怎么办?’众人都想出战,但刘鄩沉默不语。

(过了几天),刘鄩又召集众将站在军门前,每人给一杯河水,命令他们喝。众人不明白他的意图,有的喝了,有的推辞。

刘鄩说:‘一杯水都这么难喝,滔滔的河水怎么可能喝完呢?’众人都大惊失色。

当时庄宗率领军队逼近刘鄩的营地,也没有出战。梁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刘鄩用一万人逼近他的营地,俘虏了很多人。

不久,晋军赶到,刘鄩撤退,又在故元城重新战斗。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梁军大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注解

兵家之法:指古代兵法,即军事理论,强调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策略。

应变:指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

知兵:指对兵法有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

举动:指采取的行动。

料敌:指对敌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敌无变动:指敌人没有改变其行动或状态。

乘其有变:指利用敌人发生的变化来采取行动。

随而应之:指跟随敌人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乃利:指这样做是有利的。

法:指兵法中的原则或规定。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指能够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取得胜利的人。

谓之神:指这种能力被赞誉为神乎其技。

五代梁末: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时期,梁朝的末期。

魏博兵乱:指魏博地区发生的军事混乱。

贺德伦降晋:指贺德伦向晋朝投降。

庄宗入魏州:指晋朝的庄宗进入魏州。

梁将刘鄩:指梁朝的将领刘鄩。

莘县:指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莘县。

增垒浚池:指加固防御工事,深挖护城河。

甬道:指用于运输的通道。

输饷:指运送粮食。

梁帝诏鄩出战:指梁朝的皇帝下诏命令刘鄩出战。

奏:指上奏,向上级报告。

苟得机便:如果有机会的话。

坐滋患害:坐视不管,任其发展,造成危害。

决胜之策:决定胜负的策略。

奇谋:非常规的计谋。

人给十斛粮:每人分配十斛粮食。

尽皆破敌:全部都能击败敌人。

疗饥:治疗饥饿。

专征:专权征伐。

制变:应对变化。

预谋:预先策划。

气盛:士气旺盛。

轻克:轻易战胜。

校:军官。

他日:指第二天或几天后。

列军门:排列在军营门口。

河水一杯:一杯河水。

滔滔河流:形容河流广阔无边。

压:包围。

俘获:俘虏。

既至:已经到达。

退:撤退。

故元城:指旧时的元城,今已不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经典表述。首句‘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点明了兵家战略的核心——应变和知兵。‘应变’强调的是在战争过程中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而‘知兵’则是对敌我双方的兵力、装备、士气等有深刻的了解。‘举动必先料敌’则要求在行动之前对敌情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分析,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进一步阐述了应变的策略。在敌人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耐心,等待时机;一旦敌人出现变动,则迅速作出反应,这是取得战斗优势的关键。

‘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强调了兵家对变化把握的极致境界,即能够根据敌人的变化来取得胜利,这种能力被称为‘神’。这体现了兵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变化掌控的极高要求。

五代梁末,魏博兵乱,贺德伦降晋的背景为这段古文提供了具体的历史情境。魏博兵乱,贺德伦投降晋国,庄宗入魏州,梁将刘鄩在莘县筑垒浚池,为梁帝提供物资支持,这表明梁国在军事上已经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

‘梁帝诏鄩出战’反映了梁帝对刘鄩的信任,但刘鄩的谨慎态度却显示了他对晋国军队的重视。‘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这句话体现了刘鄩的军事智慧,他明白不能轻敌,而是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帝怒曰:“将军留米将疗饥耶?”又遣使督战’表明梁帝对刘鄩的犹豫感到不满,但刘鄩的回答‘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尽皆破敌’却显示了他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军事上的无奈。

‘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这句话体现了刘鄩的军事领导才能,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并能够说服部下接受他的决策。

‘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鄩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尽乎?”众皆失色’这一段描写了刘鄩的智谋,他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士兵们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

‘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既至,鄩退,复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梁兵大败’这一段描述了战斗的经过,刘鄩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还是被晋军击败。这一战例再次证明了‘应变’和‘知兵’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