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饥战-原文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
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率兵渡江取陈湘州。陈将侯瑱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
粮援既绝,人怀危惧。
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
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
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
瑱等闻之,以粮为实。
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
湘、罗之间,遂废农业。
瑱等无如之何。
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瑱军。
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
瑱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
敦甲士遂擒之。
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
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
如是者再,马畏船不敢上。
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
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
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
相持岁余,瑱不能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饥战-译文
每次发动战争征讨,深入到敌人的领土,如果军粮不足,就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抢掠,占据敌人的粮仓,夺取他们的储备,以此来补充军饷,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兵法上有这样的话:‘从敌人那里获取粮食,所以军粮就可以充足。’
《北史》记载:北周的将领贺若敦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攻取陈国的湘州。陈国的将领侯瑱前来讨伐他。秋天河水泛滥,江路被阻断。粮食支援已经断绝,士兵们心中充满恐惧。于是贺若敦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抢掠,以补充物资费用。他担心侯瑱等人知道他的粮食不多,就在营地里堆了很多土,上面覆盖上米。然后召唤附近的村民,假装询问一些事情,随即遣散他们。侯瑱等人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粮食是真的不足。
贺若敦又增加了营垒的修建,建造了庐舍,以此来表示他有长期坚守的决心。湘州和罗州之间的地区因此废弃了农业。侯瑱等人对此无计可施。最初,当地的人乘坐轻便的小船,装载着米和鸡鸭来给侯瑱的军队送粮。贺若敦感到困扰,于是假装成当地人的船,在船中埋伏了士兵。侯瑱的军队看到后,以为送粮的船到了,逆水争相抢夺。贺若敦的士兵于是抓住了他们。
贺若敦的军队中曾经有几次有士兵叛变,骑着马投奔侯瑱,侯瑱都接纳了他们。贺若敦于是拿了一匹马,牵着它跑向船边,让船中的人用鞭子抽打它。这样做了两次,马因为害怕船而不敢上船。后来贺若敦在江岸埋伏,派人骑着害怕上船的马假装投奔侯瑱的军队,侯瑱派人迎接,争着来牵马。马因为害怕船而不敢上,伏兵发动,将他们全部杀死。后来虽然有真的送粮的人和逃亡到侯瑱那里的人,但仍然担心贺若敦设下骗局,所以军队不敢接受粮食。
双方对峙了一年多,侯瑱无法制服贺若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饥战-注解
兴兵征讨:指发动军队进行征战或讨伐。
深入敌地:指军队深入到敌人的领土或区域。
刍粮乏阙:刍粮,指草料和粮食;乏阙,指缺乏或不足。整个词组表示粮食和草料不足。
分兵抄掠:分出部分兵力进行抢劫或掠夺。
仓廪:仓廪,指仓库,古代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
蓄积:指储存的物资或财富。
军饷:指军队的给养费用。
因粮于敌:指在战争中依靠敌人的粮食资源。
北史:《北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历史。
贺若敦:北周的一位将领。
渡江取陈湘州:指贺若敦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攻取陈朝的湘州。
侯瑱:陈朝的一位将领。
秋水泛滥:指秋季河水泛滥。
江路遂断:指由于洪水,江上的道路被切断。
粮援既绝:指粮食供应被切断。
人怀危惧:指人们感到危险和恐惧。
分兵抄掠,以充资费:分出兵力进行抢劫,以筹集资金。
佯有访问,随即遣之:假装有访问的目的,然后立即派人离开。
增修营垒,造庐舍:加强营地防御,建造房屋。
示以持久:表现出持久战的意图。
废农业:指放弃农业生产。
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瑱军:乘坐轻便的小船,装载粮食、米粟以及笼中的鸡鸭来供应侯瑱的军队。
伏兵甲于中:在船中隐藏了穿着铠甲的士兵。
逆水争取:逆着水流争抢。
牵马投瑱军:牵着马投奔侯瑱的军队。
趣船:赶往船只。
鞭之:用鞭子抽打。
伏兵发:伏兵发动攻击。
相持岁余:双方对峙了一年多时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饥战-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军事行动中的一种策略,即‘因粮于敌’,这是一种典型的兵法思想,强调在敌后作战时,要善于利用敌人的资源,以保障军队的补给和战斗力。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这句话揭示了在敌后作战时,粮食补给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抄掠敌军粮仓来补充军饷的策略。
‘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这里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强调了在敌后作战中,合理利用敌军资源的重要性,是军事智慧的体现。
《北史》中的这段记载,具体描绘了北周将领贺若敦在敌后作战时的智谋。面对陈军的围困,贺若敦采取了分兵抄掠的策略,既保证了军队的补给,又迷惑了敌军。
‘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这里描绘了敌军对贺若敦部粮草断绝的困境,以及士兵们的恐慌情绪。
‘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贺若敦的应对策略显示了其深谋远虑,不仅分兵抄掠,还通过伪装粮食储备来迷惑敌军。
‘瑱等闻之,以粮为实。’这一句反映了敌军将领侯瑱对贺若敦粮食状况的判断失误,也说明了贺若敦策略的成功。
‘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贺若敦的这一举动,既是对敌军心理的进一步打击,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防御阵地。
‘湘、罗之间,遂废农业。’这一句说明了贺若敦的战略对当地农业的破坏,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瑱等无如之何。’这句话表达了敌军对贺若敦的无奈,也反映了贺若敦军事才能的高超。
‘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瑱军。’这里描述了敌军试图通过民间渠道补给军队的情景。
‘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贺若敦对此采取了反制措施,利用伪船伏击敌军,显示出其应变之能。
‘敦甲士遂擒之。’这一句描绘了贺若敦伏击行动的成功,也反映了其军队的战斗力。
‘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这里说明了敌军内部的不稳定,以及侯瑱对叛军的宽容态度。
‘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马畏船不敢上。’贺若敦的这一策略,通过心理战术,使敌军马匹不敢接近船只,进一步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这一段描述了贺若敦利用敌军的心理弱点,再次进行伏击,并取得了胜利。
‘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这句话反映了敌军在贺若敦的智谋面前,已不敢轻易接受补给。
‘相持岁余,瑱不能制。’这一句总结了整个战局,说明了贺若敦在敌后作战中的持久战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