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
法曰:‘见可则进。’
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
以靖往迎之。
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
靖揣知其意。
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
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赉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
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
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
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
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
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以献。
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译文
凡是与敌人交战,如果清楚地知道敌人有可以被战胜的道理,就应该迅速进军去攻打他们,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要:‘看到可以进攻的机会就进攻。’
唐朝时期,李靖担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逃到铁山去保命,派人进朝廷请求认罪,请求全国归顺唐朝。朝廷派遣李靖去迎接他。颉利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但内心却犹豫不决。李靖看穿了他们的心思。当时皇帝下诏让鸿胪卿唐俭等人去安慰他们。
李靖对副将张公谨说:‘如果朝廷的使者到了那里,敌人一定会安心。如果我们带着一万骑兵,带上二十天的粮食,从白道偷袭他们,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张公谨说:‘皇上已经与他们约定投降,使者还在那里,我们怎么办呢?’李靖说:‘机会不可错过,这就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唐俭这些人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李靖督促军队迅速前进,走到阴山时,遇到了敌人的侦察兵一千多人,都俘虏了并跟随军队。颉利看到使者非常高兴,没有料到官兵会来。
李靖的前锋部队趁着雾气行军,离敌人的大营七里地时,敌人才察觉,但还没有来得及列阵,李靖就放开了军队攻击他们,斩首超过一万,俘虏男女十多万人,擒获了他们的儿子叠罗施,杀死了义成公主。颉利逃走,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捉住并献给朝廷。
于是,唐朝的领土从阴山北至大漠都被扩大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的战斗,特指古代战争中的对峙和交战。
可胜之理:指能够战胜敌人的理由或条件,通常包括敌方的弱点、我方的优势等。
速进兵:迅速派遣军队前进,进行攻击。
捣之:攻打、击溃。
无有不胜:没有不胜利的,意指必胜无疑。
法:指兵法,即军事策略和战术。
见可则进:看到有胜利的迹象就前进,出自《孙子兵法》,意指抓住时机,果断行动。
唐:指唐朝,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
李靖:唐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以智谋和勇猛著称。
定襄道行军总管:唐朝军事职位,负责指挥定襄道(今山西省北部地区)的军事行动。
突厥:古代游牧民族,曾建立强大的汗国,与唐朝有过多次战争。
颉利可汗:突厥汗国的可汗,曾与唐朝交战。
铁山: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遣使入朝谢罪:派遣使者到朝廷道歉,表示愿意归顺。
举国归附:全国人民都归顺,意指整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或政权屈服。
鸿胪卿: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唐俭:唐朝官员,曾作为使者前往突厥。
慰谕:安慰并告知。
副将:军事职位,指在主将之下的将领。
张公谨:唐朝将领,李靖的副将。
白道: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通道。
虏:古代对敌人的蔑称,意为敌军。
斥候: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负责侦察敌情。
俘:俘虏。
牙帐:古代游牧民族可汗的行宫,也指可汗的军队总部。
不虞:没有预料到,意外。
前锋:军队最前面的部队,负责先锋行动。
叠罗施:突厥可汗颉利的儿子。
义成公主:唐朝公主,曾下嫁突厥。
亡去:逃跑。
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唐朝军事职位,负责大同道(今山西省北部地区)的军事行动。
张宝相:唐朝将领,曾擒获颉利可汗。
斥地:扩大领土,扩大控制区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的传记,内容描述了李靖在击破突厥颉利可汗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
首句‘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强调在战争中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法曰:“见可则进。”’这句话引用了古代兵法,强调了在战争中看到有利时机就应果断行动,这与李靖的军事策略相契合。
‘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这一段介绍了李靖的职务和他在战争中的行动,突出了他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
‘以靖往迎之。’这里的‘以’字,表现了皇帝对李靖的信任和重用,同时也反映了李靖在军中的威望。
‘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颉利的内心矛盾,揭示了战争中敌人心态的复杂性,也体现了李靖对敌情的深刻洞察。
‘靖揣知其意。’‘揣’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巧妙,表现了李靖对敌人心意的揣摩和判断能力。
‘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此句说明了当时朝廷的态度,以及李靖在处理外交关系上的策略。
‘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赉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这段对话展现了李靖的军事谋略,他不仅对敌情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张公谨的疑问反映了战场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将领之间的沟通和决策过程。
‘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李靖的回答显示了他对军事机遇的把握和对牺牲的毫不犹豫,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自信和果断。
‘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这一段描述了李靖军队的快速行动和战果,展现了其军队的战斗力。
‘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颉利的轻敌,再次证明了李靖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和军事行动的果敢。
‘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这一段详细描述了战斗的过程和结果,突出了李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
‘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以献。’颉利的失败和李靖的胜利,彰显了李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这句话总结了李靖的军事行动对边疆安全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军事扩张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