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败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败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

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

晋末,河间王颙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义,率众自函谷人屯河南。

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

又奉帝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

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

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

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

义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败战-译文

凡是和敌人作战,如果对方胜利而我们失败,不可害怕胆怯,应该思考在害处中寻找利处,整理好武器装备,鼓舞士气,等待敌人松懈时再发动攻击,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兵法说:‘通过利用害处可以解决麻烦。’

晋朝末年,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地区,派遣张方去征讨长沙王司马义,张方率领军队从函谷关进入,驻扎在河南。晋惠帝派遣左将军皇甫商去抵抗,但张方暗中军队击败了皇甫商,于是进入了洛阳。接着,张方又奉命在城内讨伐皇甫商,张方的军队看到皇帝的车驾,于是稍微后退,但张方阻止他们却做不到,结果军队大败,死伤者遍布街道巷子。

张方退守到十三里桥,士气受挫,没有了固守的意志,很多人劝说张方在夜间逃跑。张方说:‘兵力的强弱是常有的事情,重要的是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契机。我再次前进筑起堡垒,出其不意,这是兵法中的奇计。’于是张方在夜间悄悄前进,逼近洛阳城七里。

司马义刚刚取得胜利,没有把张方筑堡垒的事情放在心上,突然听说张方已经筑好堡垒,于是出兵迎战,结果大败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败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的战争或战斗。

胜:在战斗或竞争中取得胜利。

负:在战斗或竞争中失败。

畏怯:害怕,胆怯,不敢面对。

害中之利:在危险中寻找机会或利益。

整励:整顿并激励。

器械:指武器装备。

士卒:士兵,指军队中的普通士兵。

懈怠:松懈懒散,不勤奋。

击之:攻击敌人。

法:法则,方法。

因害而患可解也:通过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化解自己的困境。

晋末:晋朝末年,指西晋末期的时期。

河间王颙:河间王司马颙,西晋末年的一个地方割据势力。

关中:指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

张方:西晋末年的将领。

长沙王义:长沙王司马义,西晋末年的一个地方割据势力。

函谷:函谷关,古代中国著名的关隘,位于河南省灵宝市。

河南: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乘舆:古代帝王的车辆,这里指皇帝本人。

少却:稍微后退。

壁:军营,驻扎地。

十三里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个地名,是古代军事要地。

挫衄:挫败,失败,失利。

固志:坚定的意志,决心。

夜遁:在夜间逃跑。

兵之利钝:军队战斗力的强弱。

奇:这里指出奇制胜的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败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原文所述为战争策略与心理战术的结合运用。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作者强调了在战争中,面对失败时不应畏惧,而应从中寻找转机,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的核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这句话揭示了在战争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失败。‘须思害中之利’则表明,在看似不利的情况下,也应善于发现其中的转机,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在不利情况下转败为胜的策略。整励器械,意味着在战争中要注重装备的维护和更新;激扬士卒,则是要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候彼懈怠而击之’则是指等待敌人疲惫或松懈时,抓住时机发动攻击,以取得胜利。

‘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这句话引用了兵法,强调了在战争中,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化解自己的困境,体现了兵法中的‘以敌为师’的思想。

接下来,文中通过晋末河间王颙与长沙王义之间的战争,具体阐述了上述策略。河间王颙派遣张方讨伐长沙王义,张方军队在洛阳城外遭遇失败,但张方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利用夜色潜进,出其不意地逼近洛阳城,最终取得了胜利。

‘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这句话描绘了张方军队在城外的困境,但张方并没有被困境所动摇,反而坚定了胜利的信念。‘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则体现了张方在逆境中寻找转机的智慧。

‘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出奇制胜的重要性,张方正是通过这种策略,成功地击败了长沙王义。

‘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义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这段描述了张方军队夜袭洛阳城的过程,以及长沙王义在胜利后的轻敌,最终导致了失败。这一段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兵法中‘兵不厌诈’的思想。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战争实例,生动地阐述了兵法中的策略与心理战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的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败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0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