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
敌人虽来,有备无害。
法曰:‘既胜若否。’
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
项梁益轻秦,有骄色。
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梁弗听。
而使宋义〔使〕于齐。
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
曰:‘然。’
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译文
每次和敌人作战,如果我们胜利而敌人失败,我们不可骄傲懈怠,应当日夜严加防备,等待敌人的反扑。即使敌人来攻,有了准备就不会有危险。兵法上有句话叫做:‘已经胜利了,如果还不知道谨慎,就会导致失败。’
在秦二世时期,项梁派刘邦和项羽分头攻打城阳,将其攻克。然后在西边打败了秦军在濮阳东边,秦军收兵回撤到濮阳。刘邦和项羽于是进攻定陶,接着向西攻占土地直到雍丘,大败秦军,斩杀了李由,然后回过头来攻打外黄。项梁越发轻视秦军,露出了骄傲的神色。宋义向项梁进言说:‘打了胜仗而将领骄傲士兵懈怠的,会失败。现在我们的士兵人数少而情绪低落,而秦军的兵力却日益增多,我为您感到担忧。’项梁没有听从宋义的劝告。反而派宋义出使到齐国。在路上遇到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高陵君显问:‘您要去见武信君吗?’刘邦回答:‘是的。’高陵君显说:‘现在武信君必定会失败,您如果慢慢走就能免于一死,如果快走就会遭遇灾祸。’结果秦军果然调集所有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军,楚军大败,项梁也因此战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的战斗,通常包含战争、战斗或冲突等多种形式。
骄惰:骄傲自满,懒惰不勤快。在军事上,指胜利后士兵或将领因为骄傲而放松警惕,导致后续失败。
严备:指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不测。
既胜若否:出自《孙子兵法》,意为胜利之后要保持谨慎,不能因此而松懈。
秦二世: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名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
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项羽的叔父,以勇猛著称。
沛公:即刘邦,汉高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以勇猛、力大无穷著称。
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屠之:指屠杀城中的居民,是一种残酷的战争行为。
濮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定陶: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雍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李由:秦朝将领,曾参与镇压陈胜、吴广起义。
外黄: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宋义:秦末起义军将领,后成为项羽的部下。
武信君:指项梁,项羽尊称项梁为武信君。
高陵君显: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是其封号,显是其名。
悉兵:指调动所有兵力。
章邯:秦朝将领,后成为项羽的对手。
楚军:指楚国的军队,当时反抗秦朝的势力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描述楚汉争霸时期,项梁与项羽的军事行动及其后果的一段记载。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
这段话强调了军事行动中的战略思维和心态调整。‘凡与敌战’指出在战争中,胜利和失败是常态,因此胜利后的心态至关重要。‘不可骄惰’提醒将领们在胜利后不要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当日夜严备以待之’则要求军队即使在胜利之后也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情。‘既胜若否’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意味着即使已经取得胜利,也要像没有胜利一样谨慎行事,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战略思维。
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这句话讲述了项梁派遣刘邦(沛公)和项羽分别攻打城阳,并对其进行了屠城。这一行动展现了项梁的军事才能和残酷的战争现实,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
此句描述了项梁和项羽在濮阳东击败秦军,但秦军随后收兵入城。这反映了战争的动态变化,也说明了秦军在当时的强大。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
这句话继续描述了刘邦和项羽的军事行动,他们不仅攻下定陶,还西进至雍丘,大败秦军,斩杀了秦将李由,并继续攻打外黄。这一系列胜利展现了楚军的强大攻势和将领们的英勇。
项梁益轻秦,有骄色。
这句话揭示了项梁在一系列胜利后的心态变化。‘益轻秦’表示项梁对秦军的轻视,‘有骄色’则表明了他的骄傲自满。这种心态是军事行动中的大忌,因为它可能导致战略失误。
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宋义对项梁的进谏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略和心态的深刻理解。他提醒项梁,胜利后的骄傲和士兵的懈怠会导致失败。他通过对敌我双方力量的分析,表达了对秦军日益增强的担忧。
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
这句话表明项梁没有接受宋义的劝告,反而派遣宋义出使齐国。这可能是项梁对宋义的建议持有不同意见,也可能是他想要分散宋义的注意力。
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这段对话展现了高陵君显对项梁的警告。他预测项梁必败,并建议项梁缓慢行进以避免灾祸。这可能是基于对项梁军队状况的了解和对战争形势的判断。
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这句话描述了秦军的全军出动,由章邯指挥,对楚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楚军大败,项梁也在这场战役中丧生。这一结局揭示了骄傲自满和战略失误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