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死战-原文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
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
法曰:‘必死则生。’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闲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焉。
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
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
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
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
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
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
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兵击秦军,诸侯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大破秦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死战-译文
每当敌人强大,我军士兵犹豫不决,不愿意奋勇作战时,就必须将他们置于绝境,向全军宣布这是无奈之举。杀牛烧车,以慰劳战士,烧毁剩余的粮食,填平水井和灶台,烧毁船只和破釜,断绝他们的生存希望,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兵法上说:‘只有决心死战,才能活下来。’
秦将章邯已经击败了楚将项梁的军队,认为楚地的军队不足以担心,于是渡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当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军,张耳为相国,兵败后都逃入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和涉闲围攻钜鹿,自己则率领军队驻扎在钜鹿的南边,修建甬道来输送粮食。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副将,去救援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归宋义指挥。宋义行军至安阳,停留了四十多天不前进,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亲自送到无盐,大摆酒宴。
项羽说:‘现在国家军队刚刚遭受重创,国王坐立不安,全国上下都集中在将军您身上,国家的安危就在这一战。现在您不顾士兵的安危,只顾自己的私利,这不是对国家有益的行为。’项羽在早晨朝见宋义时,就在他的帐篷里将他斩首,并向全军下令说:‘宋义和齐国勾结谋反,楚王暗中命令我处决他。’
当时,所有将领都感到恐惧,没有人敢反抗,都说:‘楚国的建立,是将军家族的功绩。现在将军处决了叛乱者。’于是共同推举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派人追赶宋义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并将其杀死。派桓楚向楚怀王报告,因此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和蒲将军都归项羽指挥。
项羽因为杀死了宋义,威震楚国,名声传遍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和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兵渡河救援钜鹿。战斗稍有进展,陈余再次请求增兵,项羽于是率领全部军队渡河,沉船破釜,烧毁庐舍,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以此向士兵展示必死的决心,没有回家的念头。
于是,军队到达后立即围攻王离,与秦军遭遇,经过九次战斗,切断了秦军的甬道,大败秦军,杀死苏角,俘虏了王离。
当时,楚军声威远震,诸侯国派来救援钜鹿的十几座营垒,没有人敢出兵。等到楚军攻打秦军时,诸侯国的军队都在营垒上观战。
楚军战士无不以一敌十,楚军的呼喊声震动天地,诸侯国的军队人人感到恐惧。
于是,楚军大败秦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死战-注解
敌人强盛:指敌对势力强大,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势。
士卒疑惑:士兵们对战斗的胜利没有信心,表现出犹豫和动摇。
用命:指士兵愿意服从命令,执行战斗任务。
置之死地:将士兵置于必死之地,比喻使士兵处于绝境,激发他们的求生欲望和战斗意志。
告令三军:向全军发出命令,让全军都知道。
示不获已:表示不得已而为之,强调行动的必要性。
杀牛燔车:杀牛烧车,表示决心战斗到底,不留后路。
享战士:用牛车等物品供战士享用,表示对士兵的优待和激励。
烧弃粮食:烧毁剩余的粮食,避免士兵分心。
填夷井灶:填平水井和灶台,消除士兵的生存条件。
焚舟破釜:烧毁船只和釜具,断绝士兵的退路。
绝去其生虑:消除士兵对生存的考虑,使其全力以赴。
必胜: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法曰:古书中的说法。
必死则生:只有决心死战,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章邯:秦朝将领,曾破楚军。
项梁: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将,后被章邯所败。
赵:战国七雄之一,国都邯郸。
赵歇:赵国国君。
陈余:赵国将领。
张耳:赵国相国。
钜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平乡县。
王离:秦将,被楚军所俘。
涉闲:秦将,参与围攻钜鹿。
楚怀王:楚国的君主。
宋义:楚将,项羽曾斩杀他。
项羽: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将,后成为西楚霸王。
范增:楚将,项羽的谋士。
裨将:副将,辅助主将的将领。
安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
无盐: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无棣县。
专诸将军:指集中全力支持将军,比喻全力支持军队。
社稷之臣:国家的重臣,比喻忠诚于国家的人。
支吾:推辞、推脱。
假上将军:代理上将军,指暂时担任上将军职务。
沉舟破釜甑:沉船破釜,表示不留后路,全力以赴。
庐舍:房屋。
当阳君:楚将,项羽的部将。
蒲将军:楚将,项羽的部将。
壁:营垒,指军队的防御工事。
当是时:当时。
苏角:秦将,被楚军所杀。
冠诸侯:在诸侯中居首位,比喻楚军强大。
人人惴恐:每个人都感到恐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六卷-死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钜鹿之战中采取的军事策略和行动。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
这段话揭示了项羽的军事思想,即面对强敌时,必须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通过极端的措施来消除士兵的生存顾虑,使其愿意拼死一战。杀牛燔车、烧弃粮食等行为,既是物质上的消耗,也是心理上的震慑,体现了项羽的决断力和对士兵士气的重视。
法曰:“必死则生。”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策略的总结,强调了必死的决心才能带来生的希望,体现了兵法中的生死观。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此句描述了秦将章邯在钜鹿之战前的军事行动,他轻敌冒进,以为楚军不足为惧,却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钜鹿城。
这段话交代了钜鹿之战时的战争背景,赵国军队的溃败使得钜鹿城成为楚军救援的目标。
章邯令王离、涉闲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此句描述了章邯的军事部署,他围困钜鹿,并在城外筑甬道输送粮食,企图长期围困赵国。
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
这段话介绍了楚怀王对军队的任命,宋义、项羽和范增分别担任重要职务,为楚军的救援行动做准备。
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
此句揭示了宋义的失职,他延误战机,沉迷于个人私欲,不顾国家大事。
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
这段话描述了项羽的果断行动,他趁宋义醉酒之际将其斩杀,并以此为由,宣布宋义谋反,为自己夺取军权找到了借口。
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
此句反映了项羽斩杀宋义后的威慑力,诸将对其无不敬畏,纷纷表示支持项羽的行动。
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
这段话说明了项羽在取得军权后,继续采取强硬手段,追杀宋义的儿子,巩固自己的地位。
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
此句描述了项羽向楚怀王汇报情况,并最终被任命为上将军,掌握了楚军的最高指挥权。
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
这段话说明了项羽在楚军中的权威地位,当阳君和蒲将军等将领都归其指挥。
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此句总结了项羽斩杀宋义后的影响,他的威望不仅震慑了楚国,也使他在诸侯中声名鹊起。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钜鹿。
这段话描述了项羽派遣当阳君和蒲将军率领军队救援钜鹿的行动,展现了其果断的军事指挥能力。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此句描述了项羽在战斗中采取的极端措施,他沉舟破釜,烧庐舍,只带三日粮,以示士兵必死无疑,增强了士气的凝聚力。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这段话描述了项羽在钜鹿之战中的胜利,他围困王离,经过九次战斗,最终大破秦军,俘虏了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此句说明了楚军在钜鹿之战中的强大,其他诸侯国虽然前来救援,但无人敢轻易出兵。
及楚兵击秦军,诸侯皆从壁上观。
这段话描述了楚军与秦军交战时,其他诸侯国的观望态度,他们从壁上观战,不敢轻易介入。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此句描绘了楚军士兵的英勇和战斗的激烈程度,楚兵的呼声震天动地,其他诸侯国的士兵无不感到恐惧。
于是,大破秦军。
这段话总结了钜鹿之战的结果,楚军最终大破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