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避战-原文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
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以皇甫嵩讨之。
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
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
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
嵩进兵追击之。
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遏。”
嵩曰:“不然。
〔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
所击疲师,非归众也。
国众且走,莫有斗志。
以整击乱,非穷寇也。
〕
遂独追击而破之。
卓由是有惭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避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如果敌人强大而我方弱小,敌人刚来时气势很盛,而我方势力较弱,难以持久对抗,就应该避开他们,等待他们疲惫后再出击,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兵法上说:‘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待敌人疲惫归去时再攻击。’
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的叛贼王国包围了陈仓,朝廷派皇甫嵩去讨伐他们。董卓建议迅速进攻,但皇甫嵩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会先确保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机会。陈仓虽然不大,但城防坚固,不容易攻下。王国虽然强大,但攻不下陈仓,他们的士兵一定会疲惫,等他们疲惫了再攻击,这就是全胜之道。’
王国继续攻打,但最终没有攻下,他们的士兵疲惫不堪,纷纷撤退。皇甫嵩趁机进军追击。董卓说:‘不可以。兵法上有说:不要逼迫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要拦截撤退的军队。’
皇甫嵩说:‘不是这样的。之前我们没有攻击,是为了避开敌人的锐气;现在攻击,是因为等待敌人衰弱。我们攻击的是疲惫的敌军,而不是撤退的军队。王国的大军正在撤退,没有人有战斗的意志。我们用整齐的军队攻击混乱的敌人,这不是在逼迫走投无路的敌人。}
于是皇甫嵩独自追击并打败了敌人。董卓因此感到羞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避战-注解
战:战争,军事行动。
敌:对方,敌人。
强:强大,力量雄厚。
弱:弱小,力量不足。
初来气锐:初次到来时士气旺盛。
相持:对峙,相抗。
避:避开,避免。
疲敝:疲惫不堪,力量耗尽。
击:攻击,打击。
胜:胜利,成功。
法:法则,兵法。
锐气:锐利的士气。
惰归:士气低落,撤退。
汉灵帝:东汉末年的一位皇帝,名刘宏。
中平六年:汉灵帝刘宏的第六年,即公元189年。
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一带。
贼:盗贼,叛乱者。
王国:指王国的军队或王国的将领。
围:包围。
陈仓: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
皇甫嵩: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
讨:征讨,讨伐。
董卓: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后成为乱世的祸首。
速进:迅速前进。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战无不胜。
不战而屈之: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
不可胜:不可战胜,无法战胜。
可胜:可以战胜,能够战胜。
城守:守城。
拔:攻下,攻克。
终不拔:最终未能攻下。
解去:解散离去。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迫:逼迫,逼迫追击。
归众:撤退的军队。
遏:阻止,拦截。
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之前不攻击,是为了避开敌人的锐气。
今而击之,待其衰也:现在攻击,是因为等待敌人士气衰退。
整击乱:以整齐的军队攻击混乱的敌人。
惭色:羞愧的表情,表示羞愧或懊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避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原文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军事战略中的避实击虚、以逸待劳的原则。首先,’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强调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免正面冲突,等待敌人疲惫后再进行攻击的策略。这是兵法中著名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意在避开敌人的锋芒,等待其士气低落时再给予致命一击。
‘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里的’法’指的是兵法,是对上述原则的进一步阐述。’避其锐气’意味着避免与敌人正面对抗,’击其惰归’则是指在敌人疲惫归途中进行攻击,利用其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的时机取胜。
接下来,文中提到了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的事件。皇甫嵩面对强敌,并未急于进攻,而是采取了避其锋芒的策略。’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皇甫嵩认识到陈仓城防坚固,不易攻克,因此选择等待敌人疲惫。这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策略,体现了兵法中的智慧。
‘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皇甫嵩进一步分析了敌军的弱点,即长期围攻陈仓会导致敌军疲惫,此时再进行攻击,就能取得全胜。这种分析敌情、把握时机的策略,是军事指挥中的关键。
‘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皇甫嵩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敌军因攻城不下而疲惫,最终撤退。皇甫嵩随后追击,再次体现了兵法中的’击其惰归’原则。
‘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遏。”’,董卓的反对意见体现了另一种兵法思想,即不要过分逼迫困兽之斗的敌人,也不要拦截撤退的敌军。这种思想强调的是军事行动的道德和策略的适度。
‘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皇甫嵩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之前的避战是为了等待敌军疲惫,现在的追击是在敌军士气低落时进行,并非是追击撤退的敌军。他以整齐的军队打击混乱的敌军,并非是穷追不舍。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兵法中的战略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将领的智谋和胆识。皇甫嵩的军事才能和董卓的保守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凸显了灵活运用兵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