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逐战-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
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
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
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日侯]拒之,大破于浅水原。
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土庶]围之。
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
须臾,各乘马至。
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
纵辩士喻以祸福,仁杲遂降。
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经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
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且罗[日侯]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
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土庶]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逐战-译文
所有追击逃敌的行动,都必须仔细辨别真假。如果敌方的旗帜整齐,鼓声相应,号令一致,虽然敌人溃散逃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失败了,他们可能还有奇计,必须小心考虑。
如果敌方的旗帜参差不齐,鼓声大小不一,号令嘈杂不统一,这表示敌人真的败退了,可以趁机全力追击。兵法说:‘所有行动都不要懈怠,敌人如果停留在路上,就要考虑对策。’
唐武德元年,太宗李世民征讨薛仁果,他的将领宗罗[日侯]抵抗,在浅水原大败。太宗率领骑兵追击,直接冲向折[土庶]的包围圈。薛仁果的许多将领在战场上投降,又回去取马,太宗放他们走。不久,他们都骑着马回来了。
太宗完全了解了薛仁果的情况,于是进军合围。他派辩士用祸福来劝诱,薛仁果最终投降。将领们都来祝贺,于是问太宗:‘大王打败敌人后,却放弃了步兵,又没有攻城器械,只是经过城下,大家都怀疑不能攻克,但最终却攻克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回答:‘这是权宜之计,逼迫他们,使他们来不及施展计谋,因此能够攻克。而且宗罗[日侯]所带领的都是陇外人,我虽然打败了他们,但斩杀和俘虏的不多。如果放慢追击,他们都会进入城内,薛仁果收容并安抚他们,就难以攻克了;如果逼迫他们,他们就会散布到陇外,折[土庶]的包围圈就会空虚,薛仁果会失去勇气,来不及策划,这就是他们害怕而投降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逐战-注解
追奔逐北:指追击逃跑的敌人,通常用于形容军队在战争中的追击行动。
审真伪:审查事物的真实与虚假,这里指在追击敌人时要分辨敌人的真伪,避免误判。
旗齐鼓应:指旗帜整齐,鼓声相应,形容军队行动协调一致。
号令如一:指命令统一,没有分歧,军队行动有序。
纷纷纭纭:形容情况复杂,难以辨别。
旗参差而不齐:指旗帜不整齐,表示军队混乱。
鼓大小而不应:指鼓声大小不一,表示军队指挥不统一。
号令喧嚣而不一:指命令声音嘈杂,不一致,表示军队混乱。
真败却也:真正的败退,表示敌人已经处于劣势。
力逐:全力追击。
法曰:古文中引用古人的言论或兵法。
勿怠:不要松懈,指要保持警惕。
敌人或止于路:敌人可能停留在路上,指敌人可能设伏或有所准备。
虑之:考虑,警惕。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武功著称。
薛仁杲:唐朝初年的割据势力领袖。
宗罗[日侯]:薛仁杲的将领,名字中的[日侯]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称呼或称号。
浅水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帅骑:率领骑兵。
直趋:直接奔赴。
折[土庶]:地名或敌军阵地,[土庶]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称呼或称号。
临阵来降:在战斗中投降。
复还取马:回到原地取马,可能是指敌人被击败后试图夺回马匹。
纵遣之:放任他们离开。
具知:全面了解。
虚实:敌军的强弱情况。
辩士:善于辩论的人,这里可能指使者或说客。
喻以祸福:用祸福来劝告。
权道:权谋之道,指灵活运用策略。
迫之:逼迫敌人。
计不暇发:来不及策划或行动。
克:攻下,战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逐战-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军事行动中审慎辨析真伪的重要性。‘追奔逐北’一语双关,既指追逐败退的敌人,也暗喻对事物真相的追寻。‘须审真伪’则强调在军事行动中,必须明辨是非,不可轻信表象,这是古代军事家的重要智慧。
‘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描述的是整齐划一的军队行动,这种军队即便在退却中,也可能隐藏着奇计,因此不可轻率追击。这里体现了对战争形势的深刻洞察,强调在判断敌情时,不能仅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分析。
‘纷纷纭纭’与‘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形成对比,前者可能隐藏着胜机,后者则标志着真正的败退。‘可以力逐’与‘此真败却也’的对比,体现了军事行动中的果断与谨慎。
‘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引用兵法,强调在追击敌人时不可懈怠,要时刻警惕敌人可能的伏击或设伏,这是古代军事战略中常见的思维。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日侯]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元年的军事行动,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展现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土庶]围之。’描述了李世民亲自率军追击敌人,并迅速包围敌军,体现了其果敢的军事行动。
‘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说明李世民在战争中采取了灵活的策略,既不轻易接受敌人的投降,又给予敌人一定的机会,以观察其实际情况。
‘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表明李世民在战争中能够准确判断敌情,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这是其军事才能的体现。
‘纵辩士喻以祸福,仁杲遂降。’描述了李世民利用辩士的策略,通过分析利弊,使敌人投降,体现了其高超的用兵之道。
‘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经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反映了战争胜利后,将领们对李世民战略的疑惑和疑问,这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略决策的深思熟虑。
‘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李世民对将领们的疑问进行了回答,指出其战略的巧妙之处,即在压力下迫使敌人无法施展计谋,从而取得胜利。
‘且罗[日侯]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土庶]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李世民进一步解释了其战略的深层次考虑,即在战略上考虑到了敌人的内部情况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