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气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气战-原文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

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

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

彼衰我盛,败之必矣。

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气战-译文

将领之所以能够战斗,是因为有士兵;士兵之所以能够战斗,是因为有士气;士气之所以旺盛,是因为有战鼓的激励。能够激发士兵的士气,就不能太频繁地击鼓,太频繁了士气就会容易衰竭;也不能太远地击鼓,太远了力量就会容易耗尽。必须等到敌人距离我们六七十步之内,才可以击鼓,让士兵们进攻战斗。如果我们的士气旺盛而敌人的士气衰退,那么我们必定会取得胜利。兵法上说:‘士气充满就能战斗,士气丧失就会逃跑。’

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随行,庄公就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庄公想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还不可以。’齐军击鼓三次。曹刿说:‘现在可以了。’于是击鼓,齐军大败。

庄公想要追击齐军,曹刿说:‘现在还不可以。’于是他下车查看齐军的战车痕迹,然后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说:‘现在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战斗胜利之后,

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战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舞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会耗尽。他们的士气耗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我们取得了胜利。’

对于大国来说,很难预测,担心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旗帜倒下,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气战-注解

将:指古代军队的领导者,具有指挥和决策的职责。

兵:指士兵,军队的组成部分。

气:在古代军事理论中,‘气’通常指的是士兵的士气、斗志和战斗力。

鼓:古代战争中用于鼓舞士气的器具,敲击鼓声可以激发士兵的斗志。

士卒:指士兵,即军队中的普通战士。

春秋:指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大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齐师:指齐国的军队。

鲁:指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庄公:鲁国的国君,名姬仇,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

曹刿:鲁国的大夫,以智谋著称。

同乘:一同乘坐战车,表示共同参与战斗。

长勺:地名,鲁国与齐国交战的地点。

鼓之:敲鼓,这里指发起攻击。

败绩:惨败,战败。

驰之:驱车追赶。

辙:车轮压过的痕迹,这里指敌人的车辙。

轼:车前横木,古人凭轼可以远望。

旗靡:旗帜飘扬,这里指敌人的旗帜不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气战-评注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战争的本质。‘将’指的是将领,‘兵’指的是士兵,二者是战争中的主体。‘气’在这里指的是士气,即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勇气。‘鼓’则是激发士气的重要手段。此句强调了士气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通过鼓动士气来提升战斗力的重要性。

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正确运用鼓动士气的方法。‘能作士卒之气’意指能够激发士兵的士气。‘不可太频’和‘不可太远’则是在告诫将领在战争中要适度使用鼓动士气的方法,过频或过远都会导致士气的衰弱和体力的耗竭。

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

这句话提出了具体的战术指导,即在敌人距离自己六七十步之内时,才可以鼓动士气,命令士兵前进作战。这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于距离和时机的精确把握,以及对战斗节奏的掌控。

彼衰我盛,败之必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敌我双方士气对比中的决定性作用。当敌方士气衰落而我方士气旺盛时,胜利几乎是必然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士气重要性的认识。

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此句引用了古代兵法,强调了士气在战斗中的决定性作用。‘气实则斗’意指士气旺盛时士兵敢于战斗,‘气夺则走’则指士气低落时士兵会逃跑。这进一步印证了士气在战争中的核心地位。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

这段文字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师伐鲁的故事,以及曹刿在战争中的角色。‘春秋’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师’指的是齐国的军队,‘鲁’则是鲁国。曹刿请从,公与之同乘,表明曹刿得到了庄公的信任,一同乘坐战车参与战斗。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

这段文字描述了曹刿在战斗中的战术运用。庄公想要击鼓发动攻击,但曹刿认为时机未到,因此阻止了庄公。直到齐人击鼓三次之后,曹刿才认为时机成熟,击鼓发动攻击,最终导致齐师败绩。这体现了曹刿在战术上的精准判断和果断决策。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段文字继续描述了曹刿在战斗中的战术运用。庄公想要追击齐师,但曹刿认为时机未到,于是他下车观察敌军的辙迹,登上车轼远望,确认时机成熟后才下令追击。这展示了曹刿在战术上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判断。

既克,公问其故。

这句话表明战斗结束后,庄公向曹刿询问胜利的原因。

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

曹刿的回答揭示了战争胜利的原因。他认为战争的关键在于勇气,士气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在第一鼓时激发出来。但随着战斗的进行,士气会逐渐衰落,直至第三鼓时耗竭。而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士气旺盛,最终就会战胜敌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在这句话中解释了为什么他在战斗中能够取得胜利。他认为大国难以预测,可能存在埋伏。但他通过观察敌军的辙迹和旗帜,发现敌军已经混乱,因此判断可以追击。这体现了曹刿在战术上的敏锐洞察和果断行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气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