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必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必战-原文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

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

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度渊以何计得策?’

懿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

曰:‘三者何出?’

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

曰:‘往还几日?’

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

遂进兵。

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

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

懿潜济以出其北,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

诸将请攻之,懿不听。

陈珪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

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

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健、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

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上杀之,辽地悉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必战-译文

每当出兵深入敌境,如果敌人坚守壁垒不与我交战,想要使我军疲惫,我们应该攻打他们的君主,捣毁他们的巢穴,截断他们的归路,切断他们的粮草,这样他们不得不出战。兵法说:‘我想要战斗,即使敌人有深沟高垒,也不得不与我战斗,是因为我攻击了他们必须救援的地方。’

三国时期,魏明帝景初二年,皇帝在长安召见司马懿,命令他带兵前往辽东讨伐公孙渊。皇帝说:‘四千里远征,虽然可以运用奇计,但也应当依靠实力,不应该逐渐计算劳役费用。你认为公孙渊会采取什么策略?’司马懿回答:‘放弃城池提前撤退,这是上策;在辽水据守抵抗大军,这是次策;固守襄平,这是必败无疑的策略。’皇帝问:‘这三种策略的依据是什么?’司马懿说:‘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评估敌我双方的情况,预先有所舍弃,这不是公孙渊能够理解的。’皇帝问:‘来回需要多少天?’司马懿回答:‘去一百天,回来一百天,攻打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足够了。’于是司马懿进军。公孙渊派遣将领和数万步兵骑兵驻扎在辽隧,围困了二十多里。将领们想要攻打他们,司马懿说:‘这是想要使我军疲惫,攻打他们正是中了他们的计。这就是王邑之所以在昆阳战役中感到羞耻的原因。他们的大军在这里,巢穴空虚。我们应该直接进军襄平,出其不意,一定能打败他们。’于是司马懿在南方多设旗帜,想要引诱敌人全部的精锐部队。司马懿却秘密地从北方渡过,直接向襄平进军;敌人将领战败,司马懿包围了襄平。将领们请求攻打襄平,司马懿没有同意。陈珪说:‘以前攻打上庸,用了半个旬月就攻破了坚固的城池,斩杀了孟达。今天远道而来,却更加缓慢,我私下里感到疑惑。’司马懿说:‘孟达的军队少而粮食可以支持一年;我们的将士人数是孟达的四倍,而粮食不超过一个月,以一个月和一年的粮食相比,怎么能不迅速行动呢?以四倍的人马攻击一倍,即使损失一半也能取胜,我们当然应该这样做。因此我们不计较伤亡,只计算粮食。现在敌人众多而我军人数少,敌人饥饿而我军充足,而且雨水如此,攻城器具没有准备好,急于进攻有什么用?自从从京师出发,我不担心敌人进攻,只担心敌人逃跑。现在敌人的粮食即将用尽,而包围圈还没有合拢,抢夺他们的牛马,夺取他们的柴草,这是故意驱使他们逃跑。用兵之道在于变化无常,善于利用变化。敌人依仗他们的众多兵力,即使饥饿困顿,也不愿意束手就擒,我们应该显示出我们的无能来安抚他们。如果追求小利而惊扰他们,这不是正确的策略。’不久雨停了,司马懿开始准备攻城器具攻打襄平,箭矢和石块如雨点般落下,粮食耗尽,形势危急,人们开始相互食用,于是他派将领王健、柳甫请求投降,请求解除包围,愿意当着君主的面束手就擒,司马懿没有答应,将他们都杀了。公孙渊突围逃跑,司马懿在梁水上追上并杀死了他,辽地全部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必战-注解

兴师深入:指发动军队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形容深入敌后,具有战略性的进攻。

坚壁不与我战:指敌人坚守城池,不与我军交战。

老我师:使我的军队疲惫,意指通过持久战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君主:古代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巢穴:指敌人的根据地或主要据点。

归路:指敌人撤退的路线。

粮草:指军队所需的粮食和草料。

锐卒:指精锐的士兵。

法:兵法,即军事策略。

三国:指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即公元220年至280年间的历史时期。

魏明帝:指曹叡,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景初二年:魏明帝曹叡的年号,即公元237年。

长安:古代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是西汉、新、东汉、西晋等朝代的都城。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辽东:古代地名,指今辽宁省东部地区。

公孙渊:三国时期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领袖。

奇:指奇计,即出人意料的策略。

度:估计,推测。

弃城预走:放弃城池,提前撤退。

据辽水以拒大军:凭借辽水抵御大军的进攻。

襄平:古代地名,指今辽宁省辽阳市,是公孙渊的根据地。

成擒耳:意为必定会被擒获。

量彼我:评估敌我双方的情况。

预有所弃:预先有所舍弃,即放弃一些利益以换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昆阳:古代地名,指今河南省叶县,是东汉末年昆阳之战发生地。

步骑:步兵和骑兵的合称,泛指陆军。

辽隧:古代地名,指今辽宁省辽阳市附近地区。

围堑:挖掘壕沟进行围困。

旬日:十天。

上庸:古代地名,指今湖北省竹山县一带,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边境地区。

孟达: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后叛蜀归魏。

淹月:超过一个月。

京师:古代对都城的称呼。

梁水:古代河流名,流经今河南省南部。

樵采:砍伐树木和采集野果。

诡道:指用诡诈的手段,即不按常规出牌的策略。

因事变:根据情况的变化来采取行动。

面缚:将双手反绑在背后,表示投降。

悉平:全部平定,即彻底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必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一篇关于军事策略的论述。首先,文中提出的‘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以智取胜’原则。通过打击敌人的核心力量,使其失去战斗意志和后勤保障,从而迫使其交战,这是古代军事家常用的手段。

‘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这句话揭示了孙子兵法中的‘攻其所必救’的战术思想,即攻击敌人最关键、最脆弱的部位,迫使敌人不得不回防,从而陷入被动。

文中提到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的情景,是这段古文的历史背景。司马懿在此背景下,运用了上述军事策略,成功平定了辽东。

司马懿对公孙渊的策略分析,‘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这表明司马懿能够准确判断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战略。

‘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这句话体现了司马懿在战略部署上的谨慎和周密,他不仅考虑了行军的时间,还考虑了战斗和休整的时间,确保了战略的可行性。

‘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司马懿对敌军意图的准确判断,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显示了其深厚的军事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司马懿在这句话中,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状况,指出了敌军的劣势,并以此作为自己战略部署的依据。

‘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这句话强调了军事行动中的变通和灵活性,指出军事指挥官应善于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

‘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司马懿在这句话中,揭示了敌军的心理状态,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即通过示弱来稳定敌军。

‘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健、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这段描述了司马懿在战斗中的果断决策和坚决执行,体现了其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上杀之,辽地悉平。’这句话总结了司马懿在辽东战役中的最终胜利,展示了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必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