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归战-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
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
法曰:‘归师勿遏。’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于穰。
刘表遣兵救之,绣欲安众守险,以绝军后。
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
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夹攻,大败之。
谓荀彧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归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交战,如果敌人没有原因就撤退回去了,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如果敌人确实是力量耗尽、粮食吃完,我们就可以选择派出轻装精锐部队悄悄追击他们。如果是撤退的敌军,就不可以阻拦他们。有句话说:‘不要阻拦撤退的敌军。’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在穰地围困了张绣。刘表派兵去救张绣,张绣想要安定士兵,守住险要地形,来切断曹操军队的后路。曹操的军队无法前进,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于是在夜晚挖掘地道,假装撤退,暗中埋伏等待。张绣率领全部兵力来追赶,曹操指挥奇兵从两侧夹击,大败张绣。曹操对荀彧说:‘敌人阻拦我撤退的军队,并且与我们拼死作战,我知道我们一定会胜利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归战-注解
敌:指敌对的一方,即与自己作战的对方军队。
退归:撤退并返回,指敌军撤退回自己的阵地。
审察:仔细观察,审慎考虑。
力疲粮竭:力量疲惫,粮食耗尽,形容敌军处于极度疲惫和物资匮乏的状态。
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指战斗力强的快速反应部队。
蹑之:悄悄跟踪,追击。
归师:撤退的军队。
遏:阻止,拦住。
法:兵法,军事策略。
归师勿遏:兵法原则,意为不要拦截撤退的敌军。
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汉献帝是东汉末年的皇帝。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围张绣:曹操将张绣围困。
穰:地名,指当时的穰县。
刘表:东汉末年荆州牧,字景升,是曹操的重要对手。
救之:前来救援张绣。
安众守险:安定众人,守卫险要之地。
绝军后:切断敌军的后路。
凿险:挖掘险要地段的通道。
地道:地下通道,用于隐蔽行动。
伪遁:假装逃跑,以迷惑敌人。
伏兵:预先埋伏的军队。
奇兵:出其不意的军队,通常用于侧翼攻击或伏击。
大败之:将敌军打得大败。
荀彧:曹操的重要谋士,字文若,对曹操的军事和政治决策有很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归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首先,这段文字强调了在战争中遇到敌军无故退归时的应对策略。‘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表明在交战过程中,若敌人突然撤退,必须谨慎观察,不可轻举妄动。
‘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进一步说明,如果判断敌人是因为力量耗尽、粮食不足而撤退,那么可以选择精锐部队进行追击。这里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强调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准确判断。
‘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则是对敌军撤退的一种应对态度。‘归师’指的是撤退的敌军,‘勿遏’即不要阻拦。这一策略体现了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即通过不与敌军正面冲突,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法曰:“归师勿遏。”’这句话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进一步强调了对待撤退敌军的正确态度。
接下来,文段以汉献帝建安三年的曹操围张绣的战役为例,说明了这一策略的实际运用。曹操在围困张绣时,面对刘表的援军,采取了‘凿险伪遁’的策略,即在夜间挖掘地道假装撤退,实际上却设下伏兵等待追击的敌军。
‘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夹攻,大败之’描述了曹操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对追击的敌军进行夹击,最终取得胜利。这里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即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来战胜敌人。
曹操对荀彧说‘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这句话表明曹操通过这次战斗,认识到了敌军撤退时不可追击的道理,也证明了他在军事上的洞察力和策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