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

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

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

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

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

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译文

所有的战争,如果敌人多而我方少,敌人强而我方弱,那么军队的形势就不利;如果敌人是从远处来,而且他们的粮食和军饷供应不断,那么我们也不应该与他们交战,应该坚守壁垒,持久作战,以消耗他们的力量,这样敌人就可以被击败。兵法上讲:‘不战而胜,取决于我方。’

唐朝武德年间,唐太宗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向东讨伐刘武周。当时江夏王李道宗年仅十七岁,他随军出征,和太宗一起登上玉壁城观察敌人的阵势,太宗回头对道宗说:‘敌人依仗他们的人数众多,来挑战我们交战,你认为怎么办好呢?’道宗回答说:‘那些敌人的锐气是无法抵挡的,可以用计谋使他们屈服,但难以通过正面争斗来取胜。现在我们应该挖掘深沟,筑起高垒,来挫败他们的锐气。那些乌合之众,是不能持久作战的,他们的粮食运输很快就会用尽,到时候他们自然会溃散,我们就可以不用战斗就捉住他们了。’太宗说:‘你的看法和我一致。’后来敌人粮食吃尽,在夜间逃走,我们追击进入介州,一战就将他们击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注解

战:战争,军事行动。

敌众我寡:敌人人数众多,我方人数较少。

敌强我弱:敌人力量强大,我方力量较弱。

兵势不利:军事形势对我方不利。

彼或远来:对方或许是从远处来。

粮饷不绝:粮食和军饷供应不断。

坚壁持久:坚守壁垒,持久作战。

敝之:使之疲惫。

法曰:兵法云,或曰。

不战在我:不战而胜,取决于我方。

唐武德中:唐朝武德年间,指公元618年至626年。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帅兵:率领军队。

渡河:横渡河流。

东讨:向东征讨。

刘武周:唐朝初年割据一方的军阀。

江夏王:江夏王是李道宗的封号。

李道宗:唐朝宗室,江夏王李道宗。

十七:十七岁。

从军:参军,加入军队。

登玉壁城:登上玉壁城。

观贼阵:观察敌人的阵势。

顾谓:回头对某人说道。

群贼:众多敌人。

锋不可当:锐不可挡,非常强大。

易以计屈:容易用计谋使其屈服。

难以力争:难以正面争斗取胜。

深沟高垒:挖掘深沟,构筑高墙。

挫其锋:挫败其锐气。

乌合之徒:乌合之众,指临时聚集起来的、没有组织纪律的队伍。

粮运将竭:粮食运输即将耗尽。

当自离散:自然会自行溃散。

可不战而擒也:可以不用战斗就能擒获他们。

食尽夜遁:粮食吃尽,于夜间逃跑。

追入介州:追击进入介州。

一战败之:一战后将其击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首先,文中提到‘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这句话强调了在军事对抗中,兵力对比和兵势的重要性。从专业角度出发,这体现了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哲学,即在战争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和敌人的实力和态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孙子‘以逸待劳’的策略。在敌军长途跋涉,补给线延长的情况下,不宜主动出击,而是采取守势,通过持久战来消耗敌人的资源和士气,最终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法曰:“不战在我。”’这句话是对上述策略的总结,强调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被动等待敌人进攻。

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年间,面对刘武周的进攻,采取了‘深沟高垒’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江夏王李道宗的军事见解与唐太宗不谋而合,体现了孙子兵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这句话揭示了孙子‘兵不厌诈’的思想,即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要善于运用计谋,避免正面冲突,通过智谋来削弱敌人。

‘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孙子‘兵以粮食为本’的观点,强调了粮食补给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在敌军粮草不济的情况下,敌人会自行溃散,这是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体现。

‘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展现了李道宗的军事才能。

‘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这句话描述了唐太宗根据孙子兵法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战例充分证明了孙子兵法在实战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