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重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重战-原文

凡与敌战,必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

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

法曰:‘不动如山。’

春秋,晋将栾书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

军吏患之,裨将范丏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

〔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

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

〔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公说。

于是败楚师于鄢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重战-译文

凡是和敌人作战,一定要稳重行事,看到有利可图就行动,看不到有利可图就停止,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如果是这样,就一定不会陷入绝境。兵法说:‘不动如山。’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将领栾书攻打楚国,准备战斗时,楚军在清晨逼近晋军并摆好阵势。晋军的军官们为此感到担忧,副将范丏急忙上前说:‘填平水井,铲除炉灶,在军中摆开阵势,并且让队伍行列宽松。晋国和楚国谁胜谁负,都是由天意决定的,我等年轻人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文子拿着戈追赶范丏,说:‘国家的存亡是由天意决定的,你这个小辈懂什么?’

栾书说:‘楚军轻佻,我们保持稳重,加固营垒等待他们,三天内他们一定会撤退。他们撤退后我们再攻击,一定能获得全胜。’

至说:‘楚军有六个破绽,我们不能错过。其中两个高级将领相互厌恶,楚王的军队因为老将多而不整齐,郑国的军队摆阵而不整齐,蛮族的军队没有阵势,摆阵时不遵守时辰,阵中嘈杂,合在一起更加嘈杂,各自只顾自己的后路,没有战斗的勇气;老将不一定都是良将,因为触犯了天意,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

晋文公听了至的话很高兴。于是晋军在鄢陵之战中击败了楚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重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特指古代战争中双方军队的对抗。

持重:在军事行动中保持谨慎,不轻举妄动,指稳重、谨慎的态度。

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看到有利可图就行动,看不到有利可图就停止,强调在行动前要审慎评估。

轻举:轻率地采取行动,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

死地:比喻陷入绝境,无法逃脱的境地。

法:法则、原则,这里指军事策略。

不动如山:形容态度坚定,不动摇,如同山一样稳固。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9年的历史。

晋将栾书:晋国的一位将领,名栾书。

伐楚:攻打楚国,指晋国对楚国的军事行动。

楚晨压晋军而阵:楚军在清晨压迫晋军并布阵,形容楚军对晋军的压力很大。

军吏:军队中的官员。

裨将范丏:晋国的一位副将,名范丏。

趋进:快步走向前。

塞井夷灶:填平水井,铲除炉灶,指准备撤退。

陈于军中:在军中布阵。

疏行首:分散行军的首领。

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晋国和楚国都是天命所授,何必担忧?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

文子:晋国的一位大臣,名文子。

执戈逐之:手持兵器追赶他,这里指文子追赶范丏。

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国家的存亡由天决定,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文子对范丏的回应,认为军事行动应由大人决定。

楚师轻佻:楚军轻率而不稳重。

固垒以待之:加固壁垒等待敌军撤退。

三日必退:三天后楚军必定撤退。

退而击之:楚军撤退后进行追击。

必获全胜:必定能够获得全胜。

至:晋国的一位将领,名至。

六间:六个可乘之机。

二卿相恶:两位高级将领相互敌视。

王卒以旧:楚王的军队由老将组成。

郑陈而不整:阵形不整齐。

蛮军而不陈:蛮族军队没有布阵。

陈不违晦:布阵时不违背天时。

在陈而嚣:在阵地上嚣张。

合而更嚣:合在一起更加嚣张。

各顾其后:各自关注自己的后方。

莫有斗心:没有人有战斗的意愿。

旧不必良:老将不一定是良将。

以犯天忌:因为触犯天忌。

我必克之:我军必定能够战胜他们。

公说:晋国的君主表示赞同。

败楚师于鄢陵:在鄢陵之战中击败楚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重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反映了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历史场景。首先,这段文字强调了军事行动中的战略原则,即‘持重’。‘持重’在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在战斗中要保持谨慎,不轻举妄动,只有看到确切的利益时才采取行动。这种战略思想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即战争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较量。

‘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持重’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在军事行动中,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节奏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战争主动权的维护。

‘慎不可轻举也’则是对‘持重’原则的再次强调。轻举妄动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甚至陷入绝境。因此,在古代军事思想中,慎重行事被视为一种美德。

接下来的文字描述了晋将栾书伐楚的情景。‘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这一战术安排体现了晋军的‘持重’策略。通过消除水源和烧毁灶台,晋军使楚军失去了后勤保障,同时通过分散阵型,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

‘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观念的重视。在古代中国,天命观念深入人心,许多军事行动都伴随着对天命的祈求和解读。文子的话也表明,他认为国家的存亡是由天意决定的,因此对战争的结果并不关心。

‘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这句话体现了栾书对楚军的判断和对晋军战略的坚定信心。他认为楚军轻佻,容易陷入被动,而晋军则应该保持‘持重’,等待时机,最终必能取得胜利。

‘楚有六间,不可失也’这句话指出了楚军的六处弱点。这些弱点包括内部矛盾、王卒不整、蛮军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等。栾书通过分析楚军的弱点,为晋军的战略制定提供了依据。

‘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晋军对楚军的优势。栾书认为,即使楚军中有些旧将,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为他们犯了天忌,这将是晋军取胜的关键。

最后,‘于是败楚师于鄢陵’这句话总结了晋军在鄢陵之战中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胜利,体现了晋军‘持重’策略的成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重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