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分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分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

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

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

法曰:‘分不分为縻军。’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讨侯景,军于张公洲。

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

景登石头,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

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

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

贼今送死,欲为一战。

我众彼寡,宜分其势。

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

景遂大溃,弃城而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分战-译文

每当与敌人作战,如果我们的军队比敌人多,就应该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来战胜他们。如果我们的军队是敌人的五倍,那么三种战术中三种是常规的,两种是奇袭的;如果我们的军队是敌人的三倍,那么两种战术中两种是常规的,一种是奇袭的。所谓的一种战术对付敌人的前面,另一种战术攻击敌人的后面。兵法说:‘不分散兵力,就能避免被敌人牵制。’

梁朝将领陈霸先和王僧辩讨伐侯景,军队驻扎在张公洲。他们高高竖起旗帜,用巨大的战舰截断江面,顺着潮水顺流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看到这样的阵势,不高兴地说:‘那些士兵有这样的气势,是不可轻易对付的。’他率领一万铁骑,击鼓前进。陈霸先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的人,就像常山的蛇,头尾相连。现在敌人送上门来,我们正好一战。我们人多敌少,应该分散他们的兵力。’王僧辩听从了他的建议,用强弩抵挡敌人的前面,用轻装精锐部队冲击敌人的后面,大阵从中冲击。结果,侯景大败,弃城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分战-注解

敌:敌人,指在战争中对立的一方。

众:众多,指人数多。

寡:寡少,指人数少。

平易宽广之地:平坦且宽阔的地方,指有利于军队展开和行动的地形。

五倍于敌:比敌人多五倍,形容军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

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术为正兵,二术为奇兵。术,指战术或策略;正兵,指正面作战的兵力;奇兵,指侧面或背后突然袭击的兵力。

三倍于敌:比敌人多三倍,形容军队人数上的较大优势。

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用一部分兵力抵挡敌人的正面进攻,另一部分兵力从敌人背后发起攻击。

分不分为縻军:分而不散的军队,縻,意为束缚,这里指军队紧密团结,不可分割。

梁将陈霸先:陈霸先,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王僧辩:王僧辩,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将领,与陈霸先齐名。

侯景:侯景,南北朝时期割据一方的军阀,曾叛梁自立。

张公洲:张公洲,地名,位于长江中。

高旗巨舰:高大的旗帜和巨大的战舰,形容军队的规模和气势。

截江蔽空:横截江面,遮蔽天空,形容军队的阵势庞大。

乘潮顺流:趁着潮水,顺着江流前进,形容军队的进攻迅速。

石头:石头城,位于南京,此处指南京。

帅铁骑万人:率领一万人马的铁甲骑兵。

鸣鼓而前:击鼓前进,表示军队开始进攻。

常山之蛇:常山,指古代的一个地名,蛇,指灵活的战术。常山之蛇比喻用兵灵活,首尾相顾。

欲为一战:想要进行一场决战。

宜分其势:应该分散敌人的势力。

劲弩:强劲的弓弩,指远程攻击武器。

轻锐:轻装精锐的士兵,指快速灵活的部队。

蹂:践踏,此处指猛烈攻击。

大阵:大规模的军队阵型。

遂大溃:于是大败。

弃城而走:放弃城池,逃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分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首先,文中的‘凡与敌战’开篇点明了讨论的主题,即如何应对敌军。接下来的句子‘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提出了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选择战场位置的重要性。‘平易宽广之地’意味着开阔的战场有利于发挥己方兵力的优势,同时也能限制敌军的活动空间。

‘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在兵力对比中,如何运用不同的战术。这里的‘术’指的是战术或策略,‘正’和‘奇’分别代表常规和奇袭。这种策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思想,即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灵活运用战术。

‘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这句话强调了在战斗中要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这种战术在历史上多次被证明是有效的。孙子在这里提出的战术原则,体现了军事行动中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

‘法曰:“分不分为縻军。”’这句话是对前述战术原则的总结,‘分不分为縻军’意味着在战斗中要善于分散敌军,避免敌军形成合力,从而削弱敌军战斗力。

接下来,文中的历史事件描述了梁将陈霸先、王僧辩讨伐侯景的情景。‘梁将陈霸先、王僧辩讨侯景,军于张公洲’交代了背景,‘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描绘了梁军的强大阵容和战术部署。‘景登石头,望之不悦’反映了敌军对梁军阵容的忌惮。

‘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描述了侯景的挑战,而‘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则展现了陈霸先的军事才能和战术素养。他运用‘如常山之蛇’的策略,比喻梁军应灵活机动,首尾呼应,形成有效的攻击。

‘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这句话是陈霸先对当前战局的判断和应对策略,体现了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原则。他建议采用分兵战术,以部分兵力正面抵挡,以部分兵力从侧翼进行攻击,从而形成对敌军的包围。

‘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是具体战术的实施,‘劲弩’和‘轻锐’分别代表了梁军的精锐力量,‘大阵’则是指正面战场的部署。这种战术布局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即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来迷惑和击败敌人。

‘景遂大溃,弃城而走’是战斗的结果,说明梁军的战术取得了成功,敌军溃败。这一战例充分证明了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术运用和战场选择的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八卷-分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