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正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
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
且战且前,则胜矣。
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
宋檀道济为高祖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
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
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
皆释而遣之。
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正战-译文
在与敌人作战时,如果道路不通,粮食供应不上,不能通过计谋来引诱敌人,也不能用利益或威胁来动摇敌人,就必须使用正规军。所谓正规军,就是挑选士兵,使武器装备精良,明确赏罚制度,有明确的信号和命令。边战边前进,就能取得胜利。兵法说:‘如果不是正规军,怎么能远征而取得胜利呢?’
宋代的檀道济是高祖北伐的前锋,到达洛阳后,一共攻下四座城池,摧毁了敌人的多个堡垒,俘虏了四千多人。有人建议应该将俘虏全部处死,作为警示的例子。檀道济说:‘讨伐罪人,安抚百姓,就在今天。王师应该以正义为准则,何必杀人呢!’于是,所有俘虏都被释放并遣散。在这之后,戎族和夷族的人们都感到欣慰,纷纷归顺过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正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敌战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的是战略战术和战斗力的运用。
道路:指行军路线,道路在古代战争中是军队行动的基础,也是后勤补给的重要通道。
粮饷:指军粮和军饷,是军队维持战斗力的重要物资,粮饷充足是战争胜利的保障。
推计:指军事谋略和计算,推计在古代军事中指的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
利害:指利益和危害,利害在军事决策中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关系到战争的胜败。
正兵:指正规军队,正兵在古代军事中指的是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军队。
士卒:指士兵,士卒是军队的基本组成部分,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
器械:指武器装备,器械在古代军事中指的是各种武器和装备,是士兵战斗力的物质基础。
赏罚:指奖赏和惩罚,赏罚是军队管理的重要手段,用以激励士兵的战斗积极性。
信号令:指军事信号和命令,信号令在古代军事中指的是通过特定的信号来传达命令和指令。
且战且前:指边战斗边前进,这是一种战术,强调在战斗中不断前进,争取主动。
胜矣:表示胜利,矣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用于表示肯定或肯定的语气。
法:指军事原则或法则,法在古代军事中指的是军事行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则。
非正兵,安能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正规军队,怎么能取得远方的胜利,强调正规军队的重要性。
宋檀道济:宋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宋国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高祖北伐:指宋高祖刘裕对北方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旨在统一南北。
洛阳:古代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京观:指战争胜利后,将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用以展示胜利的场面。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王师在古代军事中指的是代表国家权威的军队。
戎夷:指边疆的少数民族,戎夷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泛指边疆的少数民族。
相率归之者众:表示很多人相继归附,相率是相继的意思,归之表示归附,众表示很多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正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为兵家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哲学和策略思想。
首句‘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阐述了在战争中,若遇到重重阻碍,如道路不通、粮饷补给困难、无法实施计谋、无法利用敌方的利害关系进行诱导,此时必须使用正兵。这里的‘正兵’指的是正义之师,强调军队的正义性和纪律性。
‘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进一步说明了正兵的构成要素。拣士卒意味着选拔精锐之师,利器械则是指装备精良的武器,明赏罚是军队纪律的体现,信号令则是军队指挥的统一。
‘且战且前,则胜矣’表明,只要按照正兵的原则行事,即使面临困境,也能取得胜利。这里的‘且战且前’体现了兵法的灵活性和连续性。
‘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强调了正兵的重要性,意味着只有正义之师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最终的胜利。
接下来的部分讲述了宋檀道济为高祖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皆释而遣之。这段历史故事与兵法理论相呼应,展现了道济的仁政和军事智慧。
‘伐罪吊民’体现了道济的仁爱之心,他明白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罪人,安抚民众,而非单纯的杀戮。‘王师以正为律’再次强调了正义之师的原则,道济认为,既然是王师,就应该以正义为准则,不必采取杀戮的手段。
‘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众’说明了道济的仁政得到了戎夷的认可,他们纷纷归顺,这充分证明了正兵策略的有效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兵法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理解古代军事文化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