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害战

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害战-原文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犯。

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矺忠义为突厥所败,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

既至,贼已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

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

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

唐休璟以为:“西汉以来,皆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

仁愿固请,中宗许之。

表留岁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

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

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远。

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

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害战-译文

所有与敌人接壤的地方,如果敌人入侵我国边境,骚扰边境的百姓,我们可以在关键的地点设置伏兵,或者修筑障碍来拦截他们,敌人一定不敢轻易侵犯。兵法说:‘能使敌人不能到达的地方,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唐朝时期,朔方军总管沙矺忠义被突厥打败,皇帝下诏让张仁愿代理御史大夫的职位来代替他。张仁愿到达后,敌人已经撤退,他率领军队追击,夜晚袭击敌人的营地,将其击败。最初,朔方军和突厥以黄河为界,北岸有拂云祠,每次突厥侵犯边境,必定先去祠堂祈祷,然后才带领军队渡河向南。当时默啜带领所有兵力西征突骑施,张仁愿请求趁虚而入,在黄河以北修建三座受降城,切断敌人南下的道路。唐休璟认为:‘自西汉以来,都守卫在黄河以南,现在在敌人的腹地修城,最终会被他们占领。’张仁愿坚持请求,中宗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满年的驻军来帮助完成工程,当时咸阳的二百名士兵逃回家乡,张仁愿抓住了他们,在城下将他们全部斩首,军中因此震慑,士兵们全力以赴,六十天就建成了三座城。拂云城作为中城,南边直通朔方;西城直通灵武,东城直通榆林。三座城池相距各四百多里,北部都是大沙漠,开拓的土地有三百里远。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边设置了1800个烽火台。从此以后,突厥不敢越过山岭牧马,朔方地区再也没有敌人的侵扰。每年节省的费用以亿计算,减少了数万名驻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害战-注解

疆界:疆界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边界线,古代指边疆地区,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寇抄:寇抄是指敌军侵扰、抢劫的行为,常用于描述边疆地区的侵扰。

扰边民:扰边民指的是敌军侵犯边境,对当地居民进行骚扰和掠夺。

要害处:要害处是指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地点,如关口、要塞等。

伏兵:伏兵是指预先埋伏在隐蔽处,等待敌人到来时突然袭击的兵种。

障塞:障塞是指用土石等材料构筑的防御工事,用于阻挡敌人进攻。

邀之:邀之是指邀请或诱使敌人进入埋伏或设防区域。

法:法在这里指的是军事策略或方法。

朔方军:朔方军是唐朝时期设立在北方边疆的军队,负责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沙矺:沙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任朔方军总管。

突厥:突厥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唐朝时有战争和交往。

诏:诏是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张仁愿:张仁愿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任御史大夫,在此处接替沙矺。

蹑击:蹑击是指悄悄地跟随并突然袭击。

拂云祠:拂云祠是位于河边的神祠,突厥人在犯边前会先到此处祈祷。

默啜:默啜是突厥的一位可汗,曾率军西征。

突骑施:突骑施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突厥有联系。

漠南:漠南是指大漠以南的地区。

受降城:受降城是古代用于接纳投降敌人的城市。

斥地:斥地是指边疆地区,此处指北方边疆。

烽候:烽候是指古代用于传递消息的信号设施,如烽火台等。

碛:碛是指沙漠地区。

中宗:中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即李显。

咸阳兵:咸阳兵是指来自咸阳的士兵。

股栗:股栗是指因恐惧而腿软发抖。

就:就表示完成或建成。

相距:相距是指两地之间的距离。

镇兵:镇兵是指驻扎在边疆地区的士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害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反映了古代军事策略中的防御与进攻思想。作者通过精炼的文字,阐述了如何通过设置伏兵和障碍物来防御敌人的入侵,以及如何通过战略部署和时机选择来取得战争胜利。

首句‘凡与敌各守疆界’点明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即守疆界以保障国家安全。‘若敌人寇抄我境’则描绘了敌人侵犯边境的场景,‘以扰边民’强调了敌人侵犯边境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提出了具体的防御措施,即在关键地点设伏兵或建筑障碍物来阻止敌人。这里的‘要害处’和‘障塞’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即利用地形和工事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敌必不敢轻犯’是对上述防御措施效果的预期,表明通过有效的防御,敌人将不敢轻易侵犯。

‘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引用了兵法中的名言,强调了防御的目的是阻止敌人到达,从而对敌人造成伤害。

接下来的文段讲述了唐时朔方军与突厥的战争故事。沙矺忠义被突厥击败,张仁愿接替其职位,并采取了有效的战术,夜袭突厥营地,取得了胜利。

‘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说明了双方的边界,突厥侵犯边境前必先祭拜拂云祠,这反映了突厥的宗教信仰和军事习俗。

‘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描述了突厥的军事行动,张仁愿则抓住时机,建议在河北筑三受降城,切断敌人南下的道路。

‘唐休璟以为:“西汉以来,皆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反映了当时朝臣对张仁愿建议的不同意见,但张仁愿坚持己见,最终得到了中宗的批准。

‘表留岁满镇兵以助其功’表明张仁愿在完成筑城任务后,请求留下部分士兵以巩固成果。‘时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展现了张仁愿的严明军纪和果断作风,‘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则描绘了士兵们的努力和工程的进展。

‘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描述了三受降城的布局,‘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说明了城池之间的距离,‘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远’则描绘了城池周边的地形环境。

‘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表明了张仁愿在防御上的全面部署,烽火台是古代传递信息的重要设施,其设置有助于及时发现敌情。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说明了防御措施的效果,突厥不敢越过山岭,朔方地区恢复了和平。

‘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则从经济和军事角度总结了防御措施带来的效益,节省了大量费用,减少了驻军数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害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9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