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虚战-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
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
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
将士失色,莫知其计。
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
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
于是,率众退北山。
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示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还白,如亮言。
懿后知之,深以为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虚战-译文
在与敌人交战时,如果我们的实力薄弱,就应该假装出强大的样子,让敌人无法判断我们的虚实所在,这样敌人就不敢轻易与我们交战,我们就可以保全军队。兵法上说要:‘让敌人不能与我们交战,就要让他们迷失方向。’
三国时期,蜀国将领诸葛亮在阳平时,魏延和其他将领一起向东进军,诸葛亮只留下了一万多人守城。魏国的大将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抵抗诸葛亮,与魏延的军队相遇,直接前进,距离诸葛亮军队六十里,等他们返回后,报告司马懿说:‘诸葛亮城中的兵力少,力量弱。’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的军队即将到来,担心他们会逼近自己,想要前往魏延的军队,但相距太远,形势不允许。将士们感到惊慌失措,不知道诸葛亮有什么计策。然而,诸葛亮却神态自若,命令军队放下旗帜,停止击鼓,不要轻举妄动;又下令大开城门,清扫并洒水。司马懿曾认为诸葛亮谨慎,但这次看到他表现出弱势,怀疑他可能设有伏兵。于是,司马懿率领大军退向北方山。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和他的助手们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表现出胆怯,以为我会有强大的伏兵,所以沿着山逃跑。’等侦察兵回来报告,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后来知道了这件事,非常后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虚战-注解
敌战:指与敌人进行战斗,战争中的对抗行为。
势虚:指军事实力薄弱,形势不利。
伪示:指假装,伪装,以虚假的方式显示。
实形:指真实的情况,实际情况。
虚实:指军队的实有实力与表面显示的实力。
全师保军:指保全整个军队,确保军队的安全。
法:指兵法,军事策略。
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敌人不能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采取了一些策略使得敌人无法判断。
三国:指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并立时期。
蜀将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阳平:阳平,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魏延:魏延(?-234年),字文长,蜀汉将领,以勇猛著称。
东下:指从东边下来,即从东边进攻。
司马懿: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二十万众:指二十万士兵,表示军队规模庞大。
错道:指交错而行,即两军相遇。
径前:直接向前,指直接向对方军队前进。
候还:侦察兵回来报告。
白懿:向司马懿报告。
城中兵少力弱:指城中的兵力少,实力弱。
敕命:皇帝的命令,此处指诸葛亮的命令。
偃旗息鼓:指停止战斗,不暴露目标,形容军队行动谨慎。
扫地却洒:指清扫地面,洒水,表示城内一切正常,没有战斗迹象。
持重:指行事谨慎,稳重。
伏兵:指预先埋伏好的军队,用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退北山:指撤退到北山,即向北山退去。
拊手大笑:拍手大笑,形容心情舒畅,充满自信。
循山走:沿着山走,指撤退时沿着山势行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虚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演义》,描述了蜀将诸葛亮在阳平之战中运用智谋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首先,诸葛亮在敌军压境之际,采取‘伪示以实形’的策略,故意在城中留有少量兵力,以此迷惑魏军,使其无法准确判断蜀军的虚实。这种策略体现了兵法中的‘虚实相生’之道,即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使其无法正确判断我军的真实实力。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用兵之道,因此他故意采取与司马懿预期的相反行动。司马懿素来认为诸葛亮谨慎稳重,因此在他看到诸葛亮展示出的弱势时,自然会怀疑其中有伏兵。这种心理战术,使得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为诸葛亮保全了军队。
‘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这句话,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的深刻洞察。他通过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向,使司马懿无法预料其下一步行动,从而达到了避免战斗的目的。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体现了他在战争中的高度自信。
诸葛亮在处理战局时的镇定自若,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在将士们因敌军压境而感到恐慌之际,诸葛亮却能保持冷静,并迅速作出决策。他命令士兵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同时大开城门,扫地洒水,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举动,实际上是在向司马懿传递一种‘城中空虚’的假象。
‘司马必谓吾示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的精准把握。他预料到司马懿会认为他示弱,从而在山中设下伏兵。果然,司马懿退军后,诸葛亮与参佐大笑,证明了他的预判是正确的。
此段古文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揭示了战争中心理战术的重要性。诸葛亮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心理战,成功地避开了与魏军的正面交锋,保全了自己的军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高超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