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战奇略》的作者不详,流传较广,可能是唐代的军事家李靖,或者其他军事学者的总结。李靖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时军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成书于唐代。
内容简要:《百战奇略》是一本以总结战争经验为主的兵法书,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谋略、兵员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的“兵贵神速”便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强调在战争中迅速、果断的决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兵员组织到战争策略的各个方面,通过李靖等人物的实际战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地理、天气、敌情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与其他兵法书不同的是,《百战奇略》不仅讨论了理论,还详细说明了实际战役中的应用技巧,给后世军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奇战-原文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
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
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宣王指授节度,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
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
欣等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
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
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
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欲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
维遂东,还守剑阁。
钟会攻维,未能克。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中、德阳亭趣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
艾遣其子邓忠出其右、司马师綦等出其左。
忠、綦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将斩之。
忠、綦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
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奇战-译文
所有战争,所说的奇兵,就是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交战的时候,惊扰敌人的前方,掩护后方,冲击东边,攻击西边,让敌人不知道该在哪里防备,这样就能取胜。兵法说:‘敌人虚弱,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奇兵的策略。’
三国时期,魏国的景元四年,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征讨蜀国,大将军司马宣王指示军队的调度,派邓艾与蜀国的将领姜维在雍州相互牵制,刺史诸葛绪拦截姜维,不让他返回。邓艾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人直接攻打姜维的营地,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拦截,金城太守杨欣前往甘松。
姜维听说钟会的军队已经进入汉中,便撤退。杨欣等人在强川口追击,发生大战,姜维战败逃跑。听说雍州已经封锁了道路,在桥头驻军,姜维于是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想要绕过雍州。诸葛绪得知后,后退了三十里。
姜维进入北道三十里后,听说诸葛绪的军队后退了,于是返回,试图从桥头通过,但诸葛绪迅速截击,一天之内未能追上。姜维于是向东撤退,返回守卫剑阁。钟会攻打姜维,但未能攻克。
邓艾上奏说:‘现在敌人已经受挫,应该趁机从阴平通过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直奔涪城,距离剑阁西边一百里,距离成都三百里,用奇兵冲击敌人的心脏。剑阁的守军一定会回来支援涪城,那么钟会的军队就可以并排前进;如果剑阁的军队不回来,那么支援涪城的兵力就会减少。《军志》说: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其不意。现在我们攻击敌人的空虚之处,一定能取胜。’
(冬季十月。)邓艾从阴平道出发,行进在无人之地七百多里,开凿山路,建造桥梁,山高谷深,极为艰难,粮食运输即将断绝,多次陷入危险。邓艾用毡子裹住身体,滚下陡峭的山坡;将士们攀爬树木,沿着悬崖前进,依次前进,先到达江油,蜀国的守将马邈投降。
蜀国的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返回绵竹,列阵等待邓艾。邓艾派遣他的儿子邓忠在右边作战,司马师綦在左边作战。邓忠和司马师綦战败,一起撤退,说:‘敌人不可战胜。’邓艾愤怒地说:‘存亡的关键就在这一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于是叱责邓忠和司马师綦,准备将他们处斩。邓忠和司马师綦急忙返回再次作战,大败敌军,斩杀了诸葛瞻,进军成都。
刘禅派遣使者请求投降,于是蜀国被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奇战-注解
奇:在军事上,奇指的是出其不意的战术,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出乎敌人意料之外的行动,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
攻其无备:指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击,这是兵法中的一种策略,用以出奇制胜。
出其不意:指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行动或策略,常用于军事和谋略中,以达成战略上的优势。
惊前掩后:形容军队的行进动作迅速,前队刚惊动敌人,后队就已经掩至,使敌人防不胜防。
冲东击西:比喻用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改变战略方向。
敌虚:指敌人兵力薄弱或防备空虚的状态。
三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220年曹魏建立到280年晋灭蜀汉,共60年。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皇帝曹奂的年号。
司马宣王:即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节度:军事指挥官的职位。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将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多次北伐,对抗曹魏。
雍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西部。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
诸葛绪: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天水太守: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负责管理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陇西太守: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负责管理陇西郡(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金城太守: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负责管理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一带)。
甘松: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南部。
汉中: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孔函谷: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附近。
北道:古代道路名,指通往北方的道路。
阴平道:古代道路名,指通往阴平(今四川省北川县)的道路。
邪径:偏僻的小路,常用于军事行动中。
德阳亭: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德阳市。
涪: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剑阁: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是古代蜀汉的门户。
《军志》:古代兵书,已失传。
毡:一种用羊毛等材料制成的厚实的织物,这里指用毡裹身。
江油: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江油市。
马邈:蜀汉将领,后投降邓艾。
蜀卫将军:蜀汉官职,负责蜀汉的军事保卫工作。
绵竹:地名,位于今四川省绵竹市。
司马师綦:人名,邓艾的部将。
存亡之分:指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
刘禅:蜀汉后主,蜀汉灭亡时投降晋朝。
请降:请求投降。
灭蜀:指晋朝灭亡蜀汉,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战奇略-第五卷-奇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志》中关于邓艾攻蜀的记载,反映了三国时期战争的策略与智慧。首先,文中提到的‘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体现了兵法中的奇正之变,强调出奇制胜的重要性。这里的‘奇’并非指常规的军事行动,而是指出人意料的战术,通过突然袭击来打乱敌人的部署,使其无法应对。
‘敌虚,则我必为奇’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奇兵战术的运用前提,即敌人处于空虚状态时,我方应采取奇袭策略。这种策略在三国时期的战争中屡见不鲜,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曹操官渡之战等,都是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灵活运用奇正之变的典范。
文中描述了邓艾与姜维在雍州的交锋,邓艾通过‘惊前掩后,冲东击西’的方式,使姜维陷入被动。这种战术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常规的战场布局,让敌人无法预料到下一步的攻击方向,从而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邓艾在进攻中提出了‘从阴平由邪径出汉中、德阳亭趣涪’的方案,这是对‘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法的具体运用。他通过一条偏僻的小路,避开了敌人的主要防线,直接攻击敌人的腹心地带,使得剑阁守军不得不回防涪城,从而为钟会的大军打开了通道。
在行军过程中,邓艾面临着‘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的艰难环境,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非凡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古代将领的典范。
在决战中,邓艾面对部将的退缩,坚决表示‘存亡之分,在此一举’,这种决断力和勇气,使得部队重新振作,最终大破敌军。这一战,不仅彰显了邓艾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古代将领的气魄和胆识。
最后,邓艾攻占成都,灭亡蜀汉,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体现了兵法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段古文通过邓艾攻蜀的实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运用,为我们研究古代战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